編輯嚴選
何謂幸福:政策的木桶理論3

2020/06/1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陣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到,我們為什麼要用防疫的精神看待社會福利,今天我們用更正向的角度來討論,什麼樣的社會能讓人感到幸福,盛裝著幸福的桶子,究竟是用哪幾片木板構成呢。聯合國每年都會發表關於全球各國人民幸福感的調查報告,他們參考跨國家、跨文化的研究,將影響國民幸福感的因素略分為下列幾個面向:
人均國內生產毛額(Log GDP per capita)
衡量財富最直觀的指標,研究發現金錢能帶來快樂,但快樂增加的幅度隨著財富的累積而遞減,且達到某個值以上—這個值大約是年收入7.5萬美金—人們感受到的快樂就會來到一個高原期,也就是說賺更多的錢也不會讓你更快樂,考量到貨幣的購買力,這個數字在台灣可能會更低。
社會支持資源(Social support)
評估遇到困難時支援系統的可得性,例如有一天遭逢意外或失業了,國家的制度及其創造出來的社會結構能拉我們一把,讓我們有再站起來的可能性嗎;又如,我出生在一個功能有問題的家庭,而且我的親人還會對我施暴,會有人對五歲的我伸出援手嗎;再如,我不小心感染了傳染疾病,我能得到妥適的照顧嗎,這個社會會支持身患疾病的我,還是會傷害我呢?
預期健康壽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依照WHO的定義,預期健康壽命指的是從出生算起,一個人能健康的活過多少年?許多因素都會影響預期健康壽命:生理、心理疾病、成癮(包含香菸、酒精及其他),重要的是,國家是否投入健康促進或疾病的預防,以及這些人是否受到妥適的照顧。
社會自由度(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
它的原文若直接翻譯過來會是這樣的:「做人生選擇的自由」,例如選擇結婚或不結婚、生孩子或或不生、加入政黨或不加入、批評或讚美執政者。
對他人慷慨程度(Generosity)
這個面向會加入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評估,意即我們我們每年會拿多少收入來幫助別人。慷慨的行為不但可以幫助他人,也可以增加自身的幸福感。
對政府的信任度,以貪腐程度衡量(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
貪腐在這裡的定義是政府「濫用公共權力謀取私利」,與不信任相對的是信任,我們相信政府不會濫用公權力,會好好使用我們繳的稅,當瘟疫來襲,社會動盪,我們是否信任政府,並配合政策。
以上六項就是目前被認為能決定幸福感的變項,我們不難從這這些變項中找到對應的政策,身為普通人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時時關心這些政策推動的狀況,並支持理念相近的政治人物。最重要的是,普通的我們,也可以時時警惕自己:付出了一切而換得的東西,真的能帶給我們幸福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Q丸
Q丸
小時候比較特別,不太能適應團體生活,想更了解自己因此念了心理系;曾經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卻進了犯罪防治研究所;因為對人群的熱愛而慢慢找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關心精神疾病、犯罪、成癮和社會福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