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三大能力的「教」與「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學習歷程檔案是108課綱的新措施,
老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寫」,是現場相當苦惱的課題。
本文希望透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三大能力的區別,
幫助大家更有系統地思考學習歷程檔案的「教」與「學」。
當學生製作出學習歷程檔案時,老師往往會給予許多協助與建議,
例如:
這裡字形可以放大加粗,照片可以選清晰一點的
這裡的敘述口吻可以多說說自己、行銷自己。
唉做得這麼糟糕的內容,竟然也上傳?
請同學好好做美編設計一下
這些四面八方的建議,目的都是讓學生有更好的成果呈現。只是我們有沒有可能,更清楚自己討論的立基點,用更清楚的能力向度,給予學生適度而剛好的指引,並且能夠更加符合學習歷程檔案設置的初衷,而不會流於作文比賽或是美編大賽呢?
而其實若我們回歸學習歷程檔案的本質來看
無非是希望學生在現在這個時代當中,能夠藉由紀錄學習軌跡更加了解自己,並且讓學習不是停留在中學或者大學階段,而是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
因此,在這裡,我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其實包含了三大能力:
學習成果內容、後設認知能力、行銷表達技巧,這三個向度彼此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影響,決定了最終做出來的學習歷程檔案成效。
而當我們確認自己是從哪個面向進行觀察時,我們才能夠更清醒而有系統地給予學生建議回饋。以下分述說明:

一、學習內容

學習的內容,可以分為To know、To do、To be 的三個階段,

1.To know

是知識的傳授,可能會從單向的筆記抄寫(板書)、講義開始,接著是期待學生有練習與產出,於是有學習單或是考卷等,
目的都是由老師為學生的學習搭建鷹架,偏向較為被動的知識輸入。

2.to do

隨著年級逐步上升,老師們會增加課程難度,開始出報告或是專題的作業,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刻意開始動手操作,並且開始嘗試將輸入轉化為輸出

3.to be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出了課堂後,學生可以真正把知識技能素養,融入到生活當中無形的實踐,不用刻意的輸入與輸出,則是成為自然而然的舉手投足中,達到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以上是對於學科內容素養的部分,需要各個學科老師們的引導功力,也是教材教法所要做的事情。

二、後設學習

新課綱的核心在於成為終身學習者,意味著在脫離校園情境下,仍願意持續保持精進與學習。
我想,當初設計課綱時,已是預見了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
任何知識,都有師資培育跟不上的時候,唯有學生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才能夠因應社會上的各種變化。近期chat GPT的發展更向我們展示了這一點。
因此對我來說,新課綱期待老師教給學生的,已經從「知識技能」的傳授,來到「學習學」的傳授,亦即幫助學生「學習如何學習」這件事。
而學習如何學習,其實我們教師並不陌生,亦即我們過去在教育心理學當中,認知心理學時所提到的「後設思考」能力。也就是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看見「原來自己經常會這樣做事、這樣溝通啊!」或者「在這種情況自己原來會這麼想呀!」鳥瞰自己的學習軌跡
這需要大量的內省,才能得到提升。要是能夠知道自己的思考模式或言行模式,那麼有想要達成的目標出現或課題需要解決時,就能夠制訂出合適的對策
擁有越高後設認知能力的人,越是能夠正確掌握自己的學習狀態,而目標達成的能力或問題解決的能力也比較高。
因此,我認為這是我們在學習歷程檔案上,最該著墨的部分,
透過製作學習歷程檔案,其實就是在把這個學思歷程,具象化的呈現出來。因此製作書寫學習歷程檔案,其實應該展示的不是美工天分,或者是行銷能力。而是展現出自己對自己有多深刻的認識
此處,我將後設認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學習省思、自主遷移、自我分析來看:

1.學習省思

透過學習之外的省思,能夠幫助我們對自己的學習,開始進行「後設認知」,能不能夠自己說出自己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自己在這過程中是如何學習?老師出的作業,除了得到很高分之外,為什麼要設計這樣的課程內容,做出這樣的練習?目的是培養我們什麼能力?我喜歡嗎?討厭嗎?有收穫嗎?為什麼?有什麼是我表現得很好,應該持續下去的?又有什麼是我做了錯誤的判斷或預設,導致結果不如預期?而他人是怎麼做來克服這些難關?我有沒有可能跟他學習?
(省思我們可以用許多復盤工具來幫助自己,請參考我的〈學習歷程檔案初階版如何進化成果?〉一文中,有許多好用的省思復盤的技巧)

2.自主遷移

我們在這個場域所學到的東西,能否在另一個場合也知道可以運用相同能力用出來呢?當老師教會我們騎腳踏車時,我們看到其他腳踏車,也要能夠去騎那輛腳踏車嗎?我能夠用騎腳踏車的平衡感,試著嘗試操控機車嗎?我在國文課學完的新詩分析能力,能不能用來分析其他新詩?能不能將文本分析能力,運用在創作上面呢?甚至國文科的文本分析能力,能不能用來製作科學的小論文專題呢?數學的邏輯能力,能否用來整理國文科論說邏輯呢?我認為在學習上的第二階段,已經不只是單點的學習,而是能夠串連過去所學,彼此觸類旁通。

3.自我分析

認識自己學習中的慣性與特質,了解到自己在這趟學習中,得到什麼能力,能夠分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習慣的學習者。
若能擁有更好的自我意識,將會更清楚知道如何面對自己、看待自己。且知道在脫離老師、父母、教授後,未來該如何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學習;或是你的老師父母,甚至教授都趕不上新時代趨勢時,仍然能夠靠自己學習、自己面對生活。
而這一點面向的學習,學習如何提升後設認知思考力,我覺得是我們在學習歷程檔案的設置中,最應該幫助學生培養的一項能力。也是那些不熟悉高中課程的大學教授,能夠判斷你是否適合成為一位持續學習者的主要參考依據
也因此,學習歷程檔案是否如同人們所說,要求學生應該及早定向,而否定轉換領域的可能呢?我認為這是個假議題,因為無論何種學習,若是能夠在該學習內容中,學到「如何學習」的能力,並且藉由後設認知表現出「持續學習的動能」,才是我們看待決定你是否完成高中的學習能力,擁有資格成為一個大學生的依據。

三、行銷表達

行銷表達是我們在看一份作品時,最直接會看到的部份。雖然不是課綱設置中,預期要達到的目的,但是卻往往無可避免地影響了我們對一份學習歷程檔案好壞評判,因為畢竟所有的輸出,都是一種表達,也因此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也被詬病於此,同學們也為此所苦。
學習歷程檔案的行銷表達能力上,我覺得最主要有三個能力。

1.受眾洞察

必須了解你的閱聽對象是誰,你對他們的了解越深刻,就越能夠切中行銷核心。因此,做為學習歷程檔案,我們必須了解到,即便是自我的紀錄,但是最終的受眾,都是未來所申請校系的教授,學習歷程檔案終將如同你的履歷表般呈現。
因此你必須很清楚該科系想要招收到什麼樣的學生,而你自己又有哪一項特質能夠成為自己錄取的關鍵。

2.內容編組

隨著受眾的洞察,要了解自己該如何編組自己的內容文字。例如:不能有錯別字,段落清晰分明,大標小標綱舉目張、層次清晰,都是內容編組的基本規範。此外,編組還包含了圖、表、文,內容的設計與可視化,都可以讓你的編組更助於你的表達行銷。

3.亮點設計

除了不犯錯之外,如果能夠做到亮點設計。那麼不僅不錯,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可能是好看的美編,可能是依據內容精彩的故事、特別獨特的後設省思觀點、精彩的成果呈現、適當的圖文相輔相成,這些都能夠成為你的個人亮點,進而達成行銷的效果了。
然而,一切的行銷表達,最終仍要回歸到「學習」來看,若是作品本身不精彩,後設省思不足夠,那麼只貪圖表象的美編設計,並不會真正實質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結語

1.相輔相成

以上三者的關係,若我用做菜來比喻,
學習的內容就好像我們能夠從看著食譜亦步亦趨地做出一道菜(to know),到能夠自主搭配一桌均衡的料理(to do),最後能夠隨心所欲變換食譜與調味,宴會餐、野餐等將菜色應用在各個場合(to be)。
而後設思考則是幫助我們去回想,食譜中為什麼要這樣設計?怎樣的備料才會更敏捷迅速?什麼樣的調味拿捏會更適合?(學習省思),煮完番茄炒蛋後,同樣原理怎麼調整能做出絲瓜炒蛋(自主遷移),最後甚至可以分析,我比較擅長哪種口味的料理,怎樣的食譜更適合自己參考(自我分析)。
此外,煮食不只是給自己吃,難免需要與他人分享(行銷表達),所以可能要配合飲食者的要求(受眾洞察),例如是嬰兒副食品,還是老人的免咀嚼?另一半的口味偏辣偏鹹?接著調配食材內容(內容編組),甚至進一步能夠擺盤、命名讓人色香味俱全,充滿你的獨特風格(亮點設計)。
三者相輔相成可以讓煮食技巧日漸加強,後設認知可以幫助煮食更快上手,與人分享得到回饋,也可以讓自己更快速得到回饋進而省思。
正如同我們看到學習歷程檔案,好的作品成果(報告、專題或學習單),搭配上好的反思或是遷移技巧,可以幫助擁有更好的學習經驗。也可能學生為了to do而製作專題,而開啟學生學習遷移的能力。當然也可能也因為受眾的洞察,回過頭來,強化了後設認知的技巧。
以上三點,相輔相成彼此交錯前進,才能誕生一份日趨完善的學習歷程檔案。

2.分項擊破

而我們在閱讀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時要做的事,是知道自己現在在針對哪一點給予建議與強化,給予適當的洞察及分項擊破。該肯定的部分,可以大力肯定;找到可以強化的部分,設置鷹架協助強化。
所以說,不要因為呈現表達不好,而否定他為成果所做的努力;也不要讓學生陷在行銷文字上修修改改,卻忽略了提升學生的後設認知,才是產出好內容的關鍵。否則再多的修改仍會流於表象的軍備競賽。
可以告訴學生,我現在的建議是針對你的成果作品的優化而提出。
我現在的角度是從你的學習技巧出發上,希望讓你想一想,這個學習對你有什麼價值與意義?你有什麼樣的能力被培養了呢?
或是現在是從行銷的角度,告訴你這樣的表達,從教授的角度,會不夠明白這個成果為什麼會這樣呈現。

3.尊重進程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後設認知的程度會隨著個人發展而有不同進程。
就像看電影,有人看的是劇情、情節;有人能夠猜測出劇情走向;甚至有人已經能夠後設地看出拍攝的手法、技巧、運鏡、演技。
如果這個學生,連好好享受一部電影都還沒做到,我們就讓他先享受期間吧,急著叫他分析導演拍攝手法,演員的演技,也許只會打壞他的享受胃口。不如等到他喜歡上了這部電影,再小小提示他注意作者演技跟表情,才能得到更多樂趣
讓他自己感受到學習與後設認知交互作用的快樂吧!
學習本就是漫長的旅程,不需要要求低年級必須盡善盡美。先耐性洞察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隨著學科內容的逐漸加深加強,老師再慢慢依據狀況,逐步搭建鷹架,給他比原本更多一點點的學習功課。如同下圖的學習:
查理.蒙格的「能力圈」
先帶領學生從原本舒適圈,向外來到學習圈,當學習圈成為了舒適圈後,再架設鷹架讓他們擴大學習圈。步步的帶領,而不求一次到位,只求A+1的學習,才有可能讓這場學習之旅更精采
至於如何帶領學生在後設認知上,則需要有層次脈絡的規劃,逐步從初階、中階一路到高階:
具體作法及細節,可以閱讀我之前寫的篇章:
期待大家都能夠找到「教」與「學」的最佳步調。
⚡若針對申請入學、學習歷程檔案,還有其他疑問,
歡迎加入我最近成立的粉專《教學狂想實驗》,就可以更方便交流討論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9會員
57內容數
分享教學中的狂想與實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階放榜,同學終於開始發覺迫在眉睫而焦慮了🙄 根據經驗,面對焦慮,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開始動作吧! 老師一直耳提面命的審查指引閱讀了嗎?校系想要的人才查詢了嗎?這些備審資料該從何開始「寫」呢? 在開始的過程中,來替大家解決幾個同學們最近常犯的誤區及遇到的問題
最近常被敲碗問到, 老師,能不能趕快教我們開始「寫」備審資料 就好像請老師趕快教我們怎麼「寫作文」一樣 這當中其實忽略了一個盲點, 其實備審資料並不是打開word檔案「寫」出來的 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策略性思維去設計及規劃出來的。
到了高三,不只要對學習成果進行省思, 更希望能夠能夠能夠對於學習,有更通盤的認識。 因為比起純粹的課本知識, 大人們也希望同學讓學習不再停留於課本當中, 而是能夠將所學,應對到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成為一輩子的課題。 本篇將分享學習歷程檔案的「高階版」如何升維到跨領域遷移, 為自己的解決問題能力進
學習歷程檔案的初階樣貌, 適合尚在高一,對於學習歷程還在散點狀學習階段的同學 讓點狀的成果作品,向外拉為線狀的學習思索 而若進到了高二,則可以有以下的中階版可以參考。
其實「學習」本來就是一連串自我迭代優化的歷程 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確實不太可能也不需要一次到位 我們不必強求一次做出完美成果, 而是可以為高中三年,設定不同的學習歷程檔案任務, 讓自己配合著學習的進程,使作品一步步優化
學測戰士們經歷了兩年半的努力,以及半年的衝刺, 現在總算告一段落,寒假終於可以放鬆喘口氣好好休息了 在這之前,不免多嘴提醒,開學緊鑼密鼓的申請入學大戰即將要開打 所以寒假期間,如果想要好好休息,但又想要避免等到學測成績公布後才忙得措手不及,其實有幾件輕量工作,已經可以開始進行囉!
一階放榜,同學終於開始發覺迫在眉睫而焦慮了🙄 根據經驗,面對焦慮,最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開始動作吧! 老師一直耳提面命的審查指引閱讀了嗎?校系想要的人才查詢了嗎?這些備審資料該從何開始「寫」呢? 在開始的過程中,來替大家解決幾個同學們最近常犯的誤區及遇到的問題
最近常被敲碗問到, 老師,能不能趕快教我們開始「寫」備審資料 就好像請老師趕快教我們怎麼「寫作文」一樣 這當中其實忽略了一個盲點, 其實備審資料並不是打開word檔案「寫」出來的 而是透過一連串的策略性思維去設計及規劃出來的。
到了高三,不只要對學習成果進行省思, 更希望能夠能夠能夠對於學習,有更通盤的認識。 因為比起純粹的課本知識, 大人們也希望同學讓學習不再停留於課本當中, 而是能夠將所學,應對到未來解決問題的能力,甚至成為一輩子的課題。 本篇將分享學習歷程檔案的「高階版」如何升維到跨領域遷移, 為自己的解決問題能力進
學習歷程檔案的初階樣貌, 適合尚在高一,對於學習歷程還在散點狀學習階段的同學 讓點狀的成果作品,向外拉為線狀的學習思索 而若進到了高二,則可以有以下的中階版可以參考。
其實「學習」本來就是一連串自我迭代優化的歷程 學習歷程檔案作為學習歷程的紀錄,確實不太可能也不需要一次到位 我們不必強求一次做出完美成果, 而是可以為高中三年,設定不同的學習歷程檔案任務, 讓自己配合著學習的進程,使作品一步步優化
學測戰士們經歷了兩年半的努力,以及半年的衝刺, 現在總算告一段落,寒假終於可以放鬆喘口氣好好休息了 在這之前,不免多嘴提醒,開學緊鑼密鼓的申請入學大戰即將要開打 所以寒假期間,如果想要好好休息,但又想要避免等到學測成績公布後才忙得措手不及,其實有幾件輕量工作,已經可以開始進行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同學參加完就業服務乙級的總複習班,考完試後,及格了,我會要求他們寫一下上課前、後的差別,同時有什麼給同學的建議,以前要整理總覺得麻煩,現在把檔案丟上去,整理的內容方向有條有理…你怎麼能不善用CHATGPT呢? 以下是「上課前後的十大學習效果改善」及學員的感謝與建議: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寫給學生如何完成「學習歷程」的建議,初步建議或許未來有空會再修改,又或許有好的作品可以出現? 學歷歷程重點在於「學生」面對「問題」的「學習過程」與「反思」,如何完整地將一個「問題」(或主題、議題)呈現才是學習歷程的重點。 所以:重點不是「頁數」多寡、而是「內容」有沒有足夠的品質。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高中職學生需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紀錄社會參與與服務學習。本文探討不同學習歷程選項以及營隊活動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學習歷程」, 108課綱下的一大特色產物, 顧名思議,意指孩子在這學期中,學習的過程與經歷,諸如: ❦ 這門課的學習目標為何? ❦ 我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 修習課門課之後,我改變了什麼? ❦ 學習的心得、感想及自省。 ❦ 我有什麼想要繼續發展?或新期待? 好讓未來在高三升學之際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同學參加完就業服務乙級的總複習班,考完試後,及格了,我會要求他們寫一下上課前、後的差別,同時有什麼給同學的建議,以前要整理總覺得麻煩,現在把檔案丟上去,整理的內容方向有條有理…你怎麼能不善用CHATGPT呢? 以下是「上課前後的十大學習效果改善」及學員的感謝與建議: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寫給學生如何完成「學習歷程」的建議,初步建議或許未來有空會再修改,又或許有好的作品可以出現? 學歷歷程重點在於「學生」面對「問題」的「學習過程」與「反思」,如何完整地將一個「問題」(或主題、議題)呈現才是學習歷程的重點。 所以:重點不是「頁數」多寡、而是「內容」有沒有足夠的品質。
Thumbnail
不知道大家是否跟我一樣,在學習的路上,有這些經驗呢? 1.上了很多課,上完課感覺自己成長了,但久了發現,都在原地停留。 2.讀完書,將文章內容整理好,也畫了很多重點,當下覺得很充實,久了發現,自己根本忘了書在講什麼。   直到開始寫心得,才在學習上有了轉捩點。
參加課程的動機 我從未認真想過有沒有 SOP 可以拆解問題、分析問題,建立一套框架,有助於達到想要的目標。課堂前的自我準備、課堂中與人互動我相信是這堂課亮點之一,這將顛覆傳統大學課堂被動吸收與發想的印象。(結果好像遠遠不只 SOP,而是大腦都重整了!) 課程組成 首先,學生與引導師(facil
Thumbnail
高中職學生需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紀錄社會參與與服務學習。本文探討不同學習歷程選項以及營隊活動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學習歷程」, 108課綱下的一大特色產物, 顧名思議,意指孩子在這學期中,學習的過程與經歷,諸如: ❦ 這門課的學習目標為何? ❦ 我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 修習課門課之後,我改變了什麼? ❦ 學習的心得、感想及自省。 ❦ 我有什麼想要繼續發展?或新期待? 好讓未來在高三升學之際
Thumbnail
瞭解如何透過系統化教學計劃、課前問卷調查、明確學習目標、互動和參與、應用和實踐、評估和反饋、以及學員反饋來確保教學的有效性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