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真的不可行嗎?如何避開常見兩大盲點?

餐飲創業真的不可行嗎?如何避開常見兩大盲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made by Katherine

made by Katherine

想到台灣,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美食。
不但每種食物都有新吃法,更是美味到不行。
上次我的美國朋友來台灣,
先不說他們到底喜不喜歡吃臭豆腐跟大腸麵線
他們讚不絕口台灣的飲料店、小吃店、街邊美食、餐廳,
只要吃的什麼都好吃?

或許就是因為台灣人真的對吃很講究,
「很大的市場」這個觀念總是深植人心。
在餐飲市場創業也似乎成了「當老闆」的首要選擇。

根據網路調查,前十名創業排行榜,餐飲食品就佔了八名。
經濟部統計處更統計出嚇人的餐飲業營業額超過600億商機。

經濟部統計處109年6月資料

經濟部統計處109年6月資料

但是,常常聽到人家說99%的創業都會失敗,
所以在利潤、市場的誘因之下,這兩個盲點也是必須好好思考的。


大綱 from Katherine

大綱 from Katherine


一、高估了自身優勢



advantage from Pixabay

advantage from Pixabay

由於自己身在餐飲業上游,會遇到很多店家的老闆,
也就會常常遇到很多盲點,或許自己要創業的時候也會遇到這些盲點。
(在此也提醒自己!

1. 產品好,就等於銷量好

這有分為兩種情況,
a. 原料用很好,所以一定很好吃
b. 產品好吃,其他都不重要

先從第一個講起,
a. 原料都用超好,所以一定超好吃!

其實新鮮與單純的原料當然會一定比例的影響食物的味道,
但是好吃的來源不只是食物的原味,調味也是很重要的。

在這裡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涼麵
曾經有一個客人要跟我們買麻辣醬加在涼麵裡面,
就先給我們試吃了原味的涼麵,
老闆說這個芝麻醬是XX牌100%的芝麻醬,沒有加任何其他東西,
我們也不添加任何味素

聽起來很健康,但是就是味道單一沒有調味過的感覺。

因為涼麵的醬其實不只有芝麻醬,
任何的醬料都是複合物,香料共伴再一起時,
才能呈現最香的風味。

老闆:「我用的東西很貴很好,怎麼可能人家不喜歡?」
消費者真的會願意花錢買一個看似健康,但是難吃的食物嗎?

例子二、超健康火鍋湯底

老闆說,他堅持昆布湯底不加味素只用蔬菜與大骨熬製,
一般湯頭如果用大量骨頭熬製+蔬菜慢火燉煮,喝起來會香甜濃郁(打到這我都餓了
但這也會取決於蔬菜與骨頭的量,
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的量(成本),不但熬不出甜味,連香氣都出不來。
喝起來就會像是有顏色的白開水。

這就又回到相同癥結點,消費者會願意花錢買沒有什麼味道的產品嗎?

在這裡也跟大家提醒一個小觀念:
味素不過就是一種含有胺基酸的鹽類,學名為:麩胺酸鈉,用來提升食物的鮮味。
一般正常使用量是不會對身體造成什麼影響。
然而市面上強調的「不含味素」其實也就是不含麩胺酸鈉,
是不是真的不含其它種類的胺基酸也就不得而知了。

延伸閱讀:味精到底是不是有毒的化學「害人精」?

b. 覺得自己東西超好吃,其他都是其次

小關老師的成功開店計畫書中有提到,
產品好吃只是最低標,其他的管理與流程優化也會是餐飲管理中很重要的要素!
有了最核心的技術(產品好吃)以後,資金準備、經驗準備、產品定位、定價...很都必須面面俱到,還要從設計、規劃、管理、人員…做到最好,才有可能佔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成功開店計畫書

這裡也跟大家分享常聽到長輩說的:
XX名店哪有什麼設計,也沒規劃,更別說是管理跟人員了,就是東西好吃啊,所以生意開得嚇嚇叫?

在這種思維下,

會不會往往我們忽略了時代背景,
那時候,那樣的設計與規劃是會成功的,
而能夠延續到現在,代表他們品牌已經成功塑造出來了,
那現在他們所有的「缺點」,也都會被大家稱為「特色」,
但是現在的時代背景,真的可以再複製一個相同的模式嗎?


2. 掌握關鍵開店資源:


這裡舉一個我們常常遇見的案例,
做裝潢的老闆,想要開火鍋店。
這個優勢可以省下第一筆龐大的裝潢費用,不僅可以不用被別人扒一層皮,也可以完全照自己想要的風格設計。

然後選擇開火鍋店,一來是不用受制於廚師,二來是食材準備簡單方便
(這可能也是近期火鍋店如雨後春筍般開設的主要原因。)

看似非常合理以及勝券在握,
「我們就贏在起跑點了」老闆們說,
結果是老闆只著重在裝潢得美輪美奐,但是其他的管理一竅不通甚至也不願意多花心思,最後卻還是只能把店面收起來了。

不論是開店或是找伴侶,我相信內在跟外在都是必須要兼顧的。

同樣的做桌子的老闆、做廚具的老闆…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
往往都低估了餐飲業的專業性,是一個很大的綜合技能的挑戰,
但是如果能夠謹慎的經營,相信有這些輔助絕對是如虎添翼。


二、想要奪回生活的自主權



Freedom fro pixabay

Freedom fro pixabay

1. 想要自由

創業以後並不會更加自由,只會更加不自由。
因為沒有所謂的正常上班時間,也就沒有所謂的下班時間
餐飲業更是如此,上班就是在店裡工作,下班就是在電腦前工作,
有人請假就要老闆下去洗碗,身兼水電工與洗碗工是再日常不過的事了,
老闆們可能也很羨慕一般上班族有個明確的下班不被打擾的時間吧。

當然,如果今天是連鎖集團的餐飲老闆,有完善的人力分配制度,
不需要這麼累,但現實總是殘酷的。
但是我們也只是一個小小的老闆,有著各種租金、人力、耗材費用的壓力,
最好的就是什麼都自己來,用最少的錢做完最多的事。

雖然說最厲害的創業家是要能夠抽離自身企業,
然後從管理面的角度去看事情,
但這畢竟是最終目標,實在不該為剛開始的想像。
而那些什麼都自己來的日子,
也會慢慢培養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相當可貴的!

但其實心理上的不自由,才是最令人難受的。
當必須要以成本考量時,
當必須要低頭時,
當必須要放棄一些安全感時,
都會產生很大的失落感。

小關老師曾用這句話鼓勵我,覺得非常受用,

很多時候,經營者必須犧牲自己來成就公司,然後再成就公司的路上,重新找回自己。



2. 想要精彩的人生

許多工程師(或是偏向技術性質工作的人)會在存到人生的很多桶金以後,突然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好像只是一顆螺絲釘,沒有生活的主導權而下海(?)開店。
但是就像《創業這條路》所提到的,

創業並不是一個專業人員,脫離自身困境的道路。

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自己人生OKR,跟現在的生活為什麼不滿意,
是否有比創業更好的解決方法?
如果根本的問題沒有解決,生活可能只會更混亂。

說了這麼多,好像在說不該去創業,不該開設餐飲業的餐廳。
但是,我訪問過好多個老闆,
沒有一個人告訴我,「不要去開,創業是我最錯誤的決定。」

或許是因為當你踏出那一步,從員工變成老闆了,思維改變了。
想的不再是「這件事不成功怎麼辦?」,而是「我要怎麼樣讓他成功?」
而在那這之中又找到更多的自我認同感。

也或許是因為他們在這途中,
找到了一個可以奮不顧身努力的目標,一個為了自己而活的感動。

每個人對於成功的定義不同,
但是在用盡全力做好一件事的過程中,自己也會被自己所感動』
這或許就是創業最大的魔力。


avatar-img
椪皮仔的沙龍
199會員
38內容數
上課、讀書、體悟, 重要的其實是將所學的知識, 應用在生活上,進而能夠為自己帶來不同高度的視野, 所以想盡可能跟大家分享不同類別的書籍以及如何真正應用在自己的人生當中。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