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跟一位美女級的好友聯繫,得知她的最新狀況是已經在七月底提前退休。我一時無語...同是天涯淪落人,實在不知道該說什麼。
雖然早在多年前,根據國高中就學人數統計,就已經知道高教(含科大與專科)體系將進入淘汰期,但自己和好友相繼被淘汰,心裡頭總是有點難過。尤其是,並非每位被淘汰的好友都和我一樣做好準備,賦閒在家還可以靠利息和股利收入過日子...而且還過得不錯。這點也說明了每個人都應該未雨綢繆,及早理財(注意!是理財,而不是想靠股票、ETFs、期貨等發大財!)
不過,我最重要的感想其實是身為管理學徒的無奈。就策略管理而言,環境、策略、和績效都是探討議題。目前的高教環境可以說是豐富性(munificence)偏低,或者是說環境對各校的敵意(hostility)很重、很不友善。按理,既然不可能改變學生總人數逐年下降的趨勢,就只有設法「擊敗其他學校」,搶到更多的學生。
順應環境而調整策略,屬於生物學所說的調適(adaptation),而順應環境調整策略的能力自然稱為調適能力(adaptability),近年也有人將類似的觀念稱為動態能力(dynamic capability)。按理,這是各校高級主管或每位管理學徒都應該具備的能力,問題在於,這個世界並不像書上的理性決策流程那麼簡單,即使精確的掌握到問題所在,也確認了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不代表可以找出可行對策,更不能保證該對策能迅速生效。
在小學國中階段,各校受到學區的限制,校長等人束手無策,高中職和高教階段沒有學區限制,按理可以大展身手。但高中職確實如此,高教體系則不然。簡單的說,把學生及其家長當做顧客來思考就成了。
國內高中職階段,學生及其家長選擇學校的首要考慮是什麼?答案是升學率...部分家庭可能兼顧地點遠近與公私立之別等,但首要考慮絕對是升學率,足以讓高雄的學生跑到台北就讀。
我那位美女級好友曾在高中任教,也經歷過有效的策略調整,當時校方的對策就是提高升學率...這也是唯一可行的抉擇。在全校老師持續數年共同鼓勵甚至鞭策學生之下,那所高中從原先的「放牛學校」轉變成私立的「升學名校」
這種策略調整在企業界稱為轉型(transformation),但管理學徒都知道轉型之際會面臨移動障礙(mobility barrier),並非想要轉型就一定成功...所以別亂罵國內企業不轉型了!
我那位美女級好友曾經任教的高中,可是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讓全體教師和學生都接納從悠哉閒適到刻苦耐勞的轉變!對教師和學生而言,這是違反人性、必定要極力抗拒的轉變。況且,要一群放牛班學生在一兩年後和其他學校直接競爭,誰敢保證「提高升學率」的目標必定能夠迅速達成。雖然最後結果是那所高中做到了,從此不再擔心招生問題,但這點並不代表其他學校依樣畫葫蘆也必定能夠成功。
不幸的是,這個例子對一般大學和科技大學都不適用。大學的英文是university,好事者將之譯成「由你玩四年」,原因是早年的大學入學難畢業易,隨便混都可以拿到文憑。開放新大學設立後,招生人數大增,入學難已成昨日黃花,但畢業易不但沒有成為過眼雲煙,反而愈演愈烈,出現強迫學生畢業的窘境(畢業率不夠高會被教育部扣補助款) ,所以才鬧出整個學期未到課,靠一份小組報告過關的笑話。
雖然有些學生會去考研究所,但升學率絕對不再是選校標準,想要在其他學校手中搶學生,唯一的依靠是學校的聲望。只不過聲望的建立有兩個前提,其一是需要長期持續的累積。
美國比台灣更早面臨學生人數不足的問題(戰後嬰兒潮高峰已過),當時許多學校想要藉由挖腳名師、大舉提高研究經費,以及美化校園、興建大樓、添購圖書設備等方式吸引學生,甚至不惜向銀行取得鉅額貸款來完成這些轉變,最後其中許多學校的結局是無法償付銀行貸款而破產倒閉。而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刊出的一篇研究顯示,在前後約20年之間,樣本中各大學的聲望排名幾乎毫無變化。
換言之,你無法藉由內部興革來改變學校的聲望,而是必須讓社會大眾覺得你這所學校是很好的學校。你可以和元智、亞洲等學校一樣,用各種活動吸引記者,使之產生好感甚至敬佩(例如元智宣稱全面採取英語教學),並做出正面報導...久而久之就變成民眾心目中的好學校了。
當然也可以和歐美一樣,藉由在各種大學排行榜的排名提升,搭配媒體報導,自然可以讓民眾覺得這是一所好學校。各種大學排行榜的商業價值就在這裡...許多學校都會買單。這當然只是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下民眾認定的事實,但只要能吸引學生,讓學校過得好,誰在意到底好不好!大學提供的是複雜的服務,根本無從客觀評斷其教學優劣,這是服務業研究的基本結論之一,不需要也無從質疑。
在台灣,聲望的建立還有第二個前提...學校的老闆是誰?如果是公立,則背後有國家支持,經費充足設備優良,而且還有一大堆歸國學人搶破頭想要進去任教,這當然是民眾認定的好學校...所以公校排名幾乎都高於私校。而在私校部分,雖然實際上各校基本上都是財務獨立,但民眾還是會有大財團比較能夠投資於師資設備的想法,因此背後老闆的財力愈雄厚,名氣愈大,則學校聲望也愈高。
管理學徒和學校主管都無法操控老闆是誰這個因素,有如讀書與運動當中的遺傳因素...影響力大卻無法藉由努力克服。聲望的因素涉及老闆的決心,而且必須接受時間的考驗,招生廣告和活動報導都難期速效,若等到學生減少再大刀闊斧,其實已經病入膏肓、無力回天了。
我知道問題所在,知道解決問題的方向,甚至知道長期可行對策,但一來是時不我予,二來是我人微言輕,老早就被校內高層打入「問題人物(trouble maker)」之列,結果在別人眼中,我又是一位學管理卻不會管理的無用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