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談談 burnout 這件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這禮拜經歷了我人生第三次的 burnout,之前不知道這個詞,這次發生過程發現三次發生都有固定的模式跟症狀,於是看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資料才理解這真的是一種身心疾病,不是中邪或是自己太草莓,根據維基的內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職業過勞(英語:Burnout)是一種由慢性工作壓力導致的症候群,症狀包含「精神耗盡、對工作的心裡距離增加、對工作的負面感覺、以及工作效率的減少」。職業過勞不被歸類為一種醫學疾病

在行為上會出現幾個典型的現象,階段的順序不一定,但愈後面情況會愈不可收拾:強迫證明自己、更加努力的工作、忽略身心需求、衝突轉移、價值觀重組,情感變得遲鈍、否認暴露的問題,不再喜歡社交、自閉、顯著的行為改變、人格解體、內心空虛、抑鬱、心力交瘁綜合症,甚至出現自殺傾向等等行為表徵。

我在階段的過程都會感受到不太對勁,但往往會持續數週或是數個月的時間才進入崩潰階段,開始出現人格解體、抑鬱、焦慮與自殺傾向等現象,關鍵的觸發因子往往來自於家人或是伴侶的壓力導致崩潰。

三次 burnout

第一次發生的時候是 2013 年去矽谷的旅程,一開始很興奮的想要去踏上三個月的探索,但到第二個月的時候因為只剩下自己一個人,住宿或是開車的成本忽然上升非常多,現金吃緊的壓力也愈來愈大,加上第一個月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我開車,行程又排得很滿的情況之下常常都是早上六點就開車出門,晚上十點才啟程回家,在身體已經累積了過勞的因子,到約第二個月中的時候就開始出現焦慮的現象,會開始逃避起床跟不斷的搓手,後來想到可以靠刷卡聚餐付晚餐錢的方式快速取得現金之後才稍微緩解,也可以爭取到一個月的現金流才稍微解除壓力,但因為當時的女友與家人也完全不支持自己的行為之下就進入了崩潰階段,後來回到台灣後便一直處在魂不守舍的狀態大約持續了半年,在同學的新創公司工作才勉強維持了生計,但一直沒有辦法完全進入正常狀態,後來是透過「朝山」的儀式,在極限的體能交迫之下重新連結了感官跟知覺,才終於有種魂魄回來了的感覺。

第二次經歷 burnout 是 2017 年弄完 MOPCON 之後想要自己創業,那時候開發出來的 mochai 已經具備蠻強大的搜尋分析能力,同時又想要弄一個屬於 hacker 的空間,設置在交通非常不方便的鳥松,結果證明為了節省成本做這個選擇是完全的錯誤,後來也導致跟當時女友與家人之間的極度緊張關係,也有非常大的現金流壓力,開始做約一個半月之後就進入了 burnout 狀態,身上的資產也燒到剩下只能再撐三個月左右,進而開始出現了一樣的現象,焦慮、抑鬱、逃避起床、害怕社交、生理失調樣樣都來,後來也是持續了約半年的時間,中間靠著各種接小案子勉強活下來,結果是因為研究人類圖理解了自己的設定之後就忽然好轉很多,雖然當時工作沒有順利 onboard 被公司放鳥,但也促成了我成為數位遊牧民族的契機。

最近這次經歷 burnout 其實之前就一直有跡象了,大概七月的時候就一直覺得需要休息,最主要是因為今年碰到疫情在籌辦 MOPCON 的人力跟資源都相當吃緊,很多問題一直都沒辦法得到解決,不是靠努力就可以完成,幾乎壓力都壓在我身上,那段時間也在幫方格子處理前端的新架構跟負責兩個案子的交付,再加上因為疫情不能出國,在國內報復性旅遊與炎熱天氣泳池往往爆滿的情況之下我原本習慣使用的放鬆方式都變得難以滿足,大概已經有半年的時間沒有透過游泳去放鬆肌肉,又因為一直在遷移身體一直處在緊張狀態;八月開始修中藥的課程之後就連週末可以跟朋友聚會的時間都少很多,也開始進入沒有休假的狀態,在前幾天美國帳戶被鎖跟家人的擔憂壓力交迫之下就進入了 burnout 狀態,還好這次已經有經驗了,立刻就決定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跑到台東來調整步調跟呼吸,覺得經過幾天調整之後有比較把感官跟知覺重新連結起來。

三次經驗的教訓

從我自身經驗來看,觸發 burnout 的條件看起來往往會跟「長期過勞」、「金錢壓力」、「緊密關係壓力」、「缺乏休息放鬆」有蠻大的關聯,之前身邊也有一些朋友遭遇類似情境,我都會盡可能去支撐他們的心理狀態,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很容易覺得是在演戲還是這個人太脆弱,但實際上就是身心生病了,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很容易持續處在自我否定跟焦慮的迴圈裡面,解決的方式看起來往往跟類似「修復靈性」之類的概念有關,有點像是一種需要重新格式化記憶與感官的處理方式的過程,才能重新讓心智正常運作,去年在經歷一個人扛下方格子系統的更大壓力狀態之下沒有爆掉很大原因應該是因為壓力最大的期間在泰國有持續的游泳健身跟偶而禪修、按摩,在還沒有進入過勞狀態之前就有持續透過這些方式去重整身心狀態,也沒有像最近在台灣頻繁的更換住處的情況,或許矽谷很多大型的科技公司會在辦公室設置冥想室也是見證過了不少 burnout 的案例,對公司來說會是很大的生產力損失。

如果你也有經歷過類似 burnout 的經驗,也歡迎留言分享你的處理經驗,我覺得也許在台灣的職場環境是一個相對不被重視的議題,但我應該不會是唯一的個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fa Hsueh的沙龍
263會員
38內容數
本專題著重於探討資料分析實務,從實務經驗出發,探索學校所教導的建模以外的各項技術,包含資料前處理、營運整合與成效評估、團隊文化建構等等內容。
Ofa Hsueh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17
對數位遊牧的人來說網路分享的能源消耗在移動過程中是個需要留意的問題,自從換了 M1 的 Mac 之後,雖然電腦的續航力大增,但是因為沒辦法再使用 Android 手機進行網路分享,反而讓手機電力變成瓶頸,而且 wifi 基地台分享的方式產生的熱相當高,對手機也會有比較大的傷害
Thumbnail
2021/10/17
對數位遊牧的人來說網路分享的能源消耗在移動過程中是個需要留意的問題,自從換了 M1 的 Mac 之後,雖然電腦的續航力大增,但是因為沒辦法再使用 Android 手機進行網路分享,反而讓手機電力變成瓶頸,而且 wifi 基地台分享的方式產生的熱相當高,對手機也會有比較大的傷害
Thumbnail
2021/01/27
HafH (Home away from Home)是一個約兩年前在日本成立的新創公司,提供數位遊牧工作者在日本各地旅居工作的便利方案,去年因為疫情爆發使得遠距工作的需求大增,進而使得遊牧居住工作這種需求大幅增加,今年 HafH 也正式在台灣推出,更提供限時超級註冊與推薦優惠
Thumbnail
2021/01/27
HafH (Home away from Home)是一個約兩年前在日本成立的新創公司,提供數位遊牧工作者在日本各地旅居工作的便利方案,去年因為疫情爆發使得遠距工作的需求大增,進而使得遊牧居住工作這種需求大幅增加,今年 HafH 也正式在台灣推出,更提供限時超級註冊與推薦優惠
Thumbnail
2020/09/17
今天應 MOPCON 志工的邀請在線上跟商業思維學院的學員們分享了不少遊牧生活一年多以來的想法,也利用這次準備課程機會發展了一個簡易的質化評量方式幫助大家評估自身對遊牧工作的適應度,比起上次在 JSDC 的對話來說發展出了更多成熟的概念跟資訊,也許有助於大家更了解這樣的生活樣貌,以及評估自己是否適合
Thumbnail
2020/09/17
今天應 MOPCON 志工的邀請在線上跟商業思維學院的學員們分享了不少遊牧生活一年多以來的想法,也利用這次準備課程機會發展了一個簡易的質化評量方式幫助大家評估自身對遊牧工作的適應度,比起上次在 JSDC 的對話來說發展出了更多成熟的概念跟資訊,也許有助於大家更了解這樣的生活樣貌,以及評估自己是否適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曾經是一個在職場上燃燒殆盡的人,當時的症狀有反胃、耳鳴、心悸,由於有感於發生的頻率日益升高,即便連休假日都未曾停歇,最後竟演變至夜不成眠,在踏進身心科診所的隔天,我向主管提出了辭呈,也從此告別了服務多年的公司。 根據《燃燒殆盡的人》這本書中所述,「燃燒殆盡症候群」其實不是一種病名,而是「影響健康狀
Thumbnail
我曾經是一個在職場上燃燒殆盡的人,當時的症狀有反胃、耳鳴、心悸,由於有感於發生的頻率日益升高,即便連休假日都未曾停歇,最後竟演變至夜不成眠,在踏進身心科診所的隔天,我向主管提出了辭呈,也從此告別了服務多年的公司。 根據《燃燒殆盡的人》這本書中所述,「燃燒殆盡症候群」其實不是一種病名,而是「影響健康狀
Thumbnail
一般人所說的 #七年之癢,通常是指感情或婚姻,有趣的是在我入職場的第二個七年,竟然想要離開現任,因為感覺心力耗竭、失去熱情。 當時沒有 #安靜離職 這個名詞,但我確實只做最低限度工作,心理上與工作脫節,甚至想離職躺平!
Thumbnail
一般人所說的 #七年之癢,通常是指感情或婚姻,有趣的是在我入職場的第二個七年,竟然想要離開現任,因為感覺心力耗竭、失去熱情。 當時沒有 #安靜離職 這個名詞,但我確實只做最低限度工作,心理上與工作脫節,甚至想離職躺平!
Thumbnail
你常常鼓勵人說"盡力就好!"為什麼不對自己說呢? 你能原諒傷害你的人,為什麼不能原諒自己呢? 反覆在失眠、疲倦、免疫系統疾病、不明原因疼痛、焦慮、憂鬱橫跳;在中醫西醫骨科神經外科免疫科身心科奔波之後, 寫文也只是希望有一個打工人可以安全討論"我到底怎麼了?"的地方。
Thumbnail
你常常鼓勵人說"盡力就好!"為什麼不對自己說呢? 你能原諒傷害你的人,為什麼不能原諒自己呢? 反覆在失眠、疲倦、免疫系統疾病、不明原因疼痛、焦慮、憂鬱橫跳;在中醫西醫骨科神經外科免疫科身心科奔波之後, 寫文也只是希望有一個打工人可以安全討論"我到底怎麼了?"的地方。
Thumbnail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工作倦怠(burn-out)是「長期無法排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屬於一種「職場現象」。但不只是工作職場,人生道路追尋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進入倦怠期。 Heibon身邊兩位朋友,最近都明顯進入倦怠期。Amy一直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無庸置疑,在公司卻常常得不到主管賞識,導
Thumbnail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工作倦怠(burn-out)是「長期無法排解工作壓力而導致的症候群」,屬於一種「職場現象」。但不只是工作職場,人生道路追尋的過程中也很有可能進入倦怠期。 Heibon身邊兩位朋友,最近都明顯進入倦怠期。Amy一直認為自己的工作表現無庸置疑,在公司卻常常得不到主管賞識,導
Thumbnail
⁡ 最近的職場演講或諮商工作,都和個案或員工談到「職場情緒耗竭」,也就是個人因為工作而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以及工作的意願。 ⁡ 我自己在工作上曾經有過兩次的情緒耗竭經驗,真的就如同有三階段的變化。 ⁡ 1.覺得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 2.感覺精力燃燒殆盡、沒有精神,每天只想等下班,一到
Thumbnail
⁡ 最近的職場演講或諮商工作,都和個案或員工談到「職場情緒耗竭」,也就是個人因為工作而耗盡了所有的精力,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以及工作的意願。 ⁡ 我自己在工作上曾經有過兩次的情緒耗竭經驗,真的就如同有三階段的變化。 ⁡ 1.覺得自己都不像自己了 ⁡ 2.感覺精力燃燒殆盡、沒有精神,每天只想等下班,一到
Thumbnail
曾經有段時間,每天加班,回到家洗完澡倒頭就睡,那一陣子身心靈狀況都很糟。 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致,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卻沒有力氣去改變,即使早一點回到家,反而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做什麼讓自己放鬆或開心,只會漫無目的的滑手機,然後又開始了熬夜晚起的惡性循環…這一切起因於生活失去了平衡。
Thumbnail
曾經有段時間,每天加班,回到家洗完澡倒頭就睡,那一陣子身心靈狀況都很糟。 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致,覺得生活毫無意義,卻沒有力氣去改變,即使早一點回到家,反而無所適從,不知道要做什麼讓自己放鬆或開心,只會漫無目的的滑手機,然後又開始了熬夜晚起的惡性循環…這一切起因於生活失去了平衡。
Thumbnail
工作倦怠(Burnout)又被稱為職業倦怠,在一九七四年被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
Thumbnail
工作倦怠(Burnout)又被稱為職業倦怠,在一九七四年被提出,用來描述專業助人工作者身心耗竭(Exhaustion)的現象。而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是:長期處於工作壓力,卻無法成功處理的一種症候群。
Thumbnail
我從來沒想道眩暈的症狀會突然發生,而且發生的速度較以往快了不少,但所幸幾分鐘後現實世界再度回來,而且所幸沒有其他同事發生我有異狀。 然而,「我真的不健康嗎?」有時我會自問,更多的卻是自責。 一、微厭食 ** 二、微疼痛 ** 三、微憂鬱 在進入職場前,我再三提醒自己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
Thumbnail
我從來沒想道眩暈的症狀會突然發生,而且發生的速度較以往快了不少,但所幸幾分鐘後現實世界再度回來,而且所幸沒有其他同事發生我有異狀。 然而,「我真的不健康嗎?」有時我會自問,更多的卻是自責。 一、微厭食 ** 二、微疼痛 ** 三、微憂鬱 在進入職場前,我再三提醒自己要做到以下三件事: *
Thumbnail
這禮拜經歷了我人生第三次的 burnout,之前不知道這個詞,這次發生過程發現三次發生都有固定的模式跟症狀,於是看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資料才理解這真的是一種身心疾病,不是中邪或是自己太草莓
Thumbnail
這禮拜經歷了我人生第三次的 burnout,之前不知道這個詞,這次發生過程發現三次發生都有固定的模式跟症狀,於是看了一下維基百科的資料才理解這真的是一種身心疾病,不是中邪或是自己太草莓
Thumbnail
踏入遠距⼯作兩年⼜多⼀點,我才真正意識到,24⼩時和⾃⼰相處、溝通,竟然是這⼯作以來最難的⼀道關卡。因為職場上的妖魔⿁怪固然可怕,但下了班、離開辦公室後,也就稍稍獲得了可以喘息的空間,不過和⾃⼰相處卻是24⼩時全年無休,就連睡覺也是在和⾃⼰的潛意識同床共眠。
Thumbnail
踏入遠距⼯作兩年⼜多⼀點,我才真正意識到,24⼩時和⾃⼰相處、溝通,竟然是這⼯作以來最難的⼀道關卡。因為職場上的妖魔⿁怪固然可怕,但下了班、離開辦公室後,也就稍稍獲得了可以喘息的空間,不過和⾃⼰相處卻是24⼩時全年無休,就連睡覺也是在和⾃⼰的潛意識同床共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