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廣義上指當我們有意願並具有能力獲取工作、報酬時,卻找不到工作。經濟學家把失業分為四種類型(1)摩擦性失業:在找工作、轉換工作過程中,導致短期失業例如大學畢業生求職潮 (2)季節性失業:有些產業容易受到季節性影響,所產生的失業情況例如旅遊業 (3)結構性失業:因為經濟結構改變、生產技術進步等因素,導致勞動供給無法配合勞動需求例如農業 (4)循環性失業:受到景氣循環的波動影響,公司無法達到預期利潤,進而減少勞工雇用。
實際上,大多數失業屬於非自願性的,可能因為公司經營困難必須資遣部份員工,個人績效低落無法為公司創造價值被革職,或公司無法獲利結束營運等。然而,這次受害於COVID-19疫情擴散,企業營運大幅衰退、被迫採取裁員措施,不僅是經濟崩盤帶來的影響,無法預估未來走向的不確定性,更讓企業採取更加保守徵才策略,看起來今年我們必須面對的全面性失業問題。
如果你是年輕人,面臨失業時的憤怒應該多於無助。
如果你已屆中年,面對突來的失業窘境,頓時陷入茫然、絕望。
建新主修日文,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日系資訊設備公司擔任業務助理,主要負責處理客戶訂單、回覆產品相關問題,大都是日常庶務性工作。這次公司因新冠疫情受創嚴重,多數訂單都被取消,工程師們無法協助客戶售後服務,已被告知留職停薪,最近他也接到資遣通知。建新說:「雖然薪水少、工作成就感低,但相對穩定、沒有業績壓力;沒有一技之長,不知接下來我可以做甚麼工作?」
好友佩宜是個人緣好、幹練高階經理人,闖蕩外商企業超過20年,專業、積極向上個性,工作算是一帆風順。好景不常,公司因為業務改變進行組織重整,佩宜首當其衝。個性好強的她不願接受新任主管指示,被迫離開現職,原本認為憑藉自身經歷能很快找到下一份工作,但一晃半年過去,透過Head Hunter協助轉職總是石沉大海,獲得回應大都是年紀太大、薪水太高、沒有適合職缺。
青年人一旦失業,要如何順利回到職場?
印象中,青年人就業狀況應該比起中年族群來得樂觀些,事實不然,因為產業結構改變、國內接單國外生產、學非所用,自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青年失業似乎已和景氣循環脫鈎。根據主計處統計2019年全國失業率約3.7%,但20~24歲失業率卻高達12%,主要因為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穩定性不足,經常換工作。
分析青年失業情況,資料顯示53%年輕人雖有工作機會,但因為「待遇太低」不願屈就;有3成的人說「找不到想要的職業類別」,所以未能及時就業。另外,年輕人往往從事與景氣波動敏感行業例如餐飲、零售服務業,當經濟衰退時,就業機會大幅降低。
身為青年人,你該如何突破失業困境,在此幾點建議:
1. 提早準備失業準備金
坐吃山空最容易讓人心慌、手足無措,如果你必須支付房租、水電費、生活費用等,突然失業沒了收入該怎麼辦?最佳的方式就是先存夠一年的生活準備金。當你能較從容面對日常生活,就不會亂槍打鳥,隨便找份工作餬口,到頭來還是換來換去,無法有好的職場發展。儲存失業準備金永遠不嫌晚,盡早準備,讓你在面對失業時不陷入恐慌。
2. 重建自身價值
設法從事有技術性、知識性、專業性的工作例如資訊、金融投資、醫療保健等,有些年輕人會說:「我不會寫程式,我沒有相關證照,我學的是語文,我沒有一技之長…」,當你感到所學不足,就是進修、學習新知識最好時機。利用這段在家空檔找出自己興趣、所長,利用線上學習,提升職場能力。
3. 運用自身核心能力、競爭優勢
從事自己擅長的、有興趣的工作項目,你會願意投入更多心力、時間進修,你會期望自己越來越專業,並獲得主管賞識。雖然,具備高競爭性職場能力不能保證你不會被裁員,但能讓你較順利回到職場。
4. 培養職場多元能力
產業的變化是快速的,這次新冠疫情讓許多企業必須採取不同的經營模式。不論是網路商機、宅在家商機、一個人商機、公衛相關商機等,加強工作上所需多元能力,才能確保自己求職競爭力。
5. 更積極準備履歷,找尋工作機會
失業後最重要是關注自己的情緒起伏,照顧好身心發展,試著以正面態度看待 <失業> 帶來的挑戰、重生機會。多上網了解求才單位資訊,針對這次受惠於疫情影響所釋出的工作職缺,準備好履歷,盡快提出申請。
中年失業後的求職之路,相對是困難的。
好友志祥因為新冠疫情擴散決定回台發展,希望我可以給些建議、求職方向。老實說,每個人具備的條件、能力皆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這些回台轉職者都已屆中年,大都在企業擔任中、高階主管,領有優渥薪水。在此,我必須提出幾個中年轉職的現實,只有接受現實並努力改變現況,才能讓我們突破重圍。
1. 沒有適當職缺
在企業組織中,資深職缺相對是稀少的,除非你具備不可取代優勢,例如擁有專利權、手中握有超級大客戶,才能快速找到適合工作;相反地,大多數中年求職者常因為擁有過人的資歷,企業受限於用人成本考量,反而不容易找到適合工作。
2. 企業不願任用中年求職者
不可否認,因為年輕人可塑性高、願意學習、配合公司政策、薪資水準較低,多數企業傾向錄取年輕求職者,有些人資單位甚至設定面試年齡上限,第一關卡就先篩掉中年求職者。好友淑平是位資深人資長,她說:「的確,中年求職者經常表現出高傲姿態,認為自己是委曲求全,所以我們較喜歡錄用年輕人,透過內部養成計畫,培訓專業度、忠誠度。」
3. 雙方薪資預期差異太大
通常,薪資水準跟著年資、職位往上調整,中年求職者因擁有多年資歷、管理經驗,對於薪資要求上較無討論彈性。人資長淑平進一步指出:「有些中年求職者會堅持期待薪資必須維持過往水準,企業在考量用人成本、未來貢獻度等因素後,最後選擇錄取成本較低、具發展潛力年輕人」。
4. 中年求職者常給人 <不知變通> 負面印象
身為中年族群一員,我必須承認有些中年失業者會陷入 <委曲求全> 迷思,如果期待順利重回職場,我們一定要開放心胸,接受不同的工作內容、型態。薪資不該成為重回職場的主要考量因素,抱持著再次回歸企業發揮所長,才能讓你勝出,打敗其他求職者。
5. 單一專業中年求職者可塑性低
許多企業為了降低營運成本、提升工作效率,逐步將組織扁平化,減少中、高階主管人數。組織扁平化另一優點,企業可以快速回應產業變化做人事調整。所以,工作靈活度、職場能力多樣性、資源整合能力,成為現在徵才最重要考量。
如果你是中年失業者,在求職路上跌跌撞撞、不順遂;或者不幸地,如果你也在這次大量裁員名單中,對於即將失業感到徬徨,在此有幾個建議供你做參考:
1. 不堅持
不自我設限,開放工作選項,以前管理超過千人的組織,現在可以做個資深幕僚,將你寶貴的實戰經驗分享、傳承給企業主、同儕。不再堅持從事相同行業、同質性工作,你的目地是回歸職場,所以要讓自己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2. 主動出擊
以前總是等著被挖角,等著朋友幫你介紹,面對現在的職場環境,你必須主動出擊。主動投履歷、主動自我推薦,主動和前主管、同事們聯絡;同時準備一份完美履歷,在家不斷練習面試技巧,只有做好十足準備,才能確保你再次贏得企業青睞。
3. 展現職場上彈性、靈活度
可大可小,可以上山也可以下海,也許你會說這樣形容太誇張了吧!一點都不,正因為中年求職者擁有多年閱歷、工作經驗,比起年輕人更能掌握產業動脈、組織目標。經常展現行動力,發揮過人的持久力、耐力,中年人可以再次證明自己寶刀未老。
企業選才規畫,除了重視靈活、創新,仍需兼備專業、經驗傳承
新興產業或新創公司草創階段需要創新、速度、靈活度,組織成員大多介於25~35歲;大型傳統行業提供各式不同客戶服務,與民生消費、生命財產、醫療品質等息息相關,組織成員需要具備相當的專業、經驗,橫跨不同世代、領域。
企業招募策略著眼於有效運用人材、整合不同經驗,幫助企業創造最佳的利潤;對於求職者,不論是青年人或中年轉職,根據自己的核心能力、競爭優勢,爭取最適合的工作機會。
企業就是一個社會縮影,需要領導人、中高階管理人、中間執行幹部與基層人員處理日常庶務工作,任何組織都要適才適用,根據產業、環境變化,隨時作調整;同時,為了永續經營發展,企業內部也必須建立一套經驗傳承制度,有系統地讓資深經理人培養團隊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