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是怎樣面對他人的?一致性的狀態!(下)

2020/11/1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對「溝通三要素」的不同呈現

圖一
曾有資深的薩提爾講師,也是我的老師、學姊和學習同儕,有次問我:「溝通三要素的圓圈代表什麼意思?」她說很久以前老太太(Maria Gomori 是我們共同的老師,她的台灣學生暱稱她為老太太)也曾問過她。我想了一想,說:「圓圈可能代表著完整,關注自我、他人、情境三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溝通狀態。也可以代表平衡,尋求自我、他人、情境三者平衡的溝通或表達。」至今回想,我仍然覺得「完整」而「平衡」是對此一圖示中圓圈的一個很適當的詮釋。
在多年的學習和思考中,我想用另一種圖示來呈現我的理解。
在此需要聲明一下,Maria老太太(薩提爾女士的弟子)提醒我們,她很在乎薩提爾女士原汁、原味的教導,並以傳遞薩提爾原初的教導為她的使命。所以,我們有自己不同的詮釋和分享的創意,去呈現薩提爾的精神是很好的,但要說明哪些是薩提爾女士的原典,哪些是我們自己的解讀、延伸和創意。
下圖是我對溝通三要素另一種的理解和呈現:
圖二
對於自我、他人、情境這三要素,我有一個重要的理解是,「自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最理想的就是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我與你」( I-Thou)中所談的一對一的關係。
所以,「自我」就是「我」,而「他人」是指當下我們正在面對和溝通的「對方」,也就是「你」,這是「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的關係,而非一般容易落入的「我和它」(I-It)、把對方物化的關係。
此外,「情境」是複雜而豐富的背景和脈絡,在空間上,它是涵蓋了「我」(自我)和「你」(他人)的一個整體,比如說,當我在宴會或聚會的一群人當中,和某人對話時,我和這個人就形成了「我和你」的關係,其他人就退到「情境」(背景)之中,而當我下一刻在和另一人交流時,他就成為新的「你」,而之前對話的對象就回到「情境」的背景中。換言之,一對一的「我和你」的真實關係,是團體、組織或家庭多人複雜關係的必要基礎。
如果,再把薩提爾對於人的隱喻「冰山」放進來看,就可以用下圖來呈現。
圖三
這是一個立體的圖示,「自我」和「他人」這兩個人,就是兩座「冰山」,這樣的呈現,會提醒我們看一個人的整體、全貌,不管是我自己還是對方,都要關注兩人的內在歷程,關注兩個人的行為、溝通姿態、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和生命力。同時,也提供我們在表達時,可以表達內在的這些部分,尤其是感受渴望
以上的不同圖示,是為了呈現不同的理解,以及添加和整合一些重要的觀點,幫助我可以有更豐富的思考與運用。如果再將另一個概念「原型」加進來,就會形成我在上一篇「你是怎樣面對他人的?一致性的狀態!(上)」所說的「將一致性的狀態,以及四種求生存姿態的概念進一步整合,並且更了解四種姿態的不同資源,以及對求生存狀態的接納與尊重。」

介紹四種原型的概念(源自「愛與生存的勇氣」一書)

史蒂芬.吉利根( Stephen Gilligan)的「愛與生存的勇氣:自我關係療法的詮釋與運用」(生命潛能出版社)是新竹的王理書老師介紹給我們的,當初她擔任我在全人中學輔導組的督導,在每兩週進行一次的團體督導中所提及的,我看了之後覺得非常受用,讓我對於人的內在狀態有了一個相當核心的理解,至今仍深深的影響我,也讓我將它的概念和薩提爾模式進行了一些整合的過程。很可惜的是,這本書已經絕版。
圖四:「愛與生存的勇氣」P.31
吉利根在書中把人的心理狀態區分成兩個部分:「身體自我」與「認知自我」,如果一個人同時經驗到這兩個自我,而沒有認同於其中之一,就形成了「關係自我」。
在我的理解,「身體自我」是指非意識層次、生命中的真實體驗所形成的部份。而「認知自我」是指意識層次、理性認知的部份。「關係自我」是指包含上述兩個部分的一個整體的自我。
如果「認知自我」忽略、否定或壓抑「身體自我」,或是「身體自我」凌駕、淹沒了「認知自我」,這個人會產生心理和行為的問題或症狀。反言之,如果此兩者是相互合作、彼此支持的關係,就會形成正向的「關係自我」,也可以說是整合的自我
「身體自我」是在身體中儲存的種種自然而真實的經驗,這些經驗不只是個人的,也有來自人類集體的,換言之,「身體自我」的運作不斷的受到個人獨特的經歷和人類集體的經歷所影響。而人類集體的經歷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議題、象徵和關係模式,如:愛與被愛、保護生命與維持差異和界限、給予祝福與提供每個人社會位置、療癒創傷與改變個性,這些人類共通的模式或能量稱為「原型」。
吉利根在書中所談到的「原型(Archetype)」概念,雖然源自於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的理論,但是他根據自己的理論而歸納出不同的分類,提出了四個原型: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
圖五:「愛與生存的勇氣」P.266
這「身體自我」的四種原型、也是四種能量,在正向的、整合的「關係自我」中呈現的是光明面/正向特質,而在負向的、沒有整合的「關係自我」中呈現出陰暗面/負向特質。
如圖,「愛人者」的正向特質是接納、交流,陰暗面是沈溺。「戰士」的正向特質是自然力、使命感與界限,陰暗面是暴怒、侵犯。「國王/皇后」的正向特質是卓絕、正義、次序、歸屬、祝福,而陰暗面是詛咒、專制。「魔法師」的正向特質是轉變、療癒、魅力,陰暗面是欺騙。
吉利根說「重要的是這些原型沒有一個是你。如同榮格多次強調的,最重要的原型是自我,總是尋求在世間覺醒過來。當那自我被覺知,不同的原型學著合併成為你獨一無二的展現,你繼續把愛的力量整合到你的生命之中。」(「愛與生存的勇氣」P.268)。從薩提爾模式的角度來看,當你和自己(Self)/生命力(Life Force)連結之後,將能轉化過去的限制與求生存姿態,而將其發展與整合成你的資源,形成個人獨特的存在與展現。

求生存姿態與它的資源

在我過去的學習與思考中,發現上述四種原型的概念和薩提爾模式的四種求生存姿態有著相對應的連結,四種原型的陰暗面和四種求生存姿態相當類似,而四種求生存姿態轉化成一致性之後,就出現了四種原型的正向特質。
當自我價值感提昇時,生命力也跟著提昇,我們就從「求生存狀態」進入了「成長狀態」,溝通也從不一致性的求生存姿態,轉變成一致性的姿態。過去一般很容易把一致性的姿態視為第五種溝通姿態,但是我們會發現不同的求生存姿態所轉化出來的一致性狀態,也會有不同的正向特質。請看下方的圖示與說明:
圖六
如上圖所示,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時,可能就會想要保護自己,變得不一致而忽略了「自我」的感受與需求,形成「討好」的求生存姿態(如圖左半方,其中「自我」被塗黑)。當自我價值感提昇時,就有能量去「關注自我的感受與需要」(如圖中間的箭頭上方),同時,「討好」姿態所潛藏的種子/資源「關懷、敏銳」也被浮現出來(如圖中間的箭頭下方),變成了具有「愛人者」正向特質的一致性狀態(如圖的右半方,其中對「他人」關懷、敏銳的部分以粗線強調)。
圖七
同樣的,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想要保護自己,變得不一致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與需求,形成「指責」的求生存姿態(如圖的左半方,其中「他人」被塗黑)。當自我價值感提昇時,就有能量去「關注他人的感受與需要」(如圖中間的箭頭上方),同時,「指責」所潛藏的種子/資源「自我肯定、捍衛自我權利」被浮現出來(如圖中間的箭頭下方),形成了具有「戰士」正向特質的一致性狀態(如圖的右半方,其中捍衛「自我」部分以粗線強調)。
圖八
同樣如上圖,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想要保護自己,變得不一致而忽略了「自我」和「他人」的感受與需求,形成「超理智」的求生存姿態(如圖的左半方,其中「自我」與「他人」均被塗黑)。當自我價值感提昇時,就有能量去「同時關注彼此的感受與需要」(如圖中間的箭頭上方),同時,「超理智」所潛藏的種子/資源「聰明、理智、有解決問題能力」被浮現出來(如圖中間的箭頭下方),就形成了具有「國王/皇后」正向特質的一致性狀態(如圖的右半方,其中「情境」部分如國王/皇后的國土般,以粗線強調)。
圖九
如上圖,當一個人的自我價值感低落、想要保護自己,變得不一致而忽略了「自我」、「他人」與「情境」,形成「打岔」的求生存姿態(如圖的左半方,其中三者均被塗黑)。當自我價值感提昇時,就有能量去「同時關注彼此以及情境的需要」(如圖中間的箭頭上方),同時,「打岔」所潛藏的種子/資源「幽默、創意、有彈性、能轉化情境」被浮現出來(如圖中間的箭頭下方),就形成了具有「魔法師」正向特質的一致性狀態(如圖的右半方,其中「情境」部分可以被魔法師跳脫、轉化、重新架構,以虛線來強調)。
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裡,四種求生存姿態是過去在成長過程中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但後來卻造成與他人形成距離而無法靠近的習慣模式,因此,很容易因為一時還做不到一致性的狀態而自責。雖然,已經強調這四種求生存姿態有它的種子或資源,但許多學習者仍不太能接納自己習慣的存生求姿態,上述加入「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四種原型的隱喻,來整合與細緻化一致性的狀態,會對於容易自責或不接納自己現狀的學習者,有著更能激勵自己接納現狀與自我認可的作用。
換言之,若能提昇自我價值感,添加所忽略的溝通三要素:
「討好」姿態將會轉化成充滿關懷、包容的「愛人者」能量,如同其代表性人物:充滿關懷與無條件接納他人的治療師卡爾·羅吉斯(Carl R. Rogers)以及終身奉獻貧困人們的德雷莎修女(Mather Teresa)。
「指責」姿態將轉化成擁有保護力量、設定界限的「戰士/英雄」能量,就像其代表性人物:不斷挑戰與面質案主的治療師亞伯·艾里斯(Albert Ellis)以及出類拔萃的籃球運動員麥可·喬登(Michael Jordan)。
「超理智」姿態轉化成能解決問題、鳥瞰世界一切、給予他人位置與祝福的「國王/皇后」能量,如同其代表性人物:總是能神奇的賦能與認可他人的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女士一般。
「打岔」姿態轉化成幽默、有彈性又能轉化情境的「魔法師」能量,如同其代表性人物:與潛意識巧妙工作的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Erickson)。
要提醒的是,這「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的。比如薩提爾女士雖然更凸顯出她賦能與認可他人的「國王/皇后」的能量,但是,她也讓人總是感覺到溫暖、包容的「愛人者」能量,同時她像「戰士」般堅定的相信你的存在價值、不容質疑,也看到她協助人們「重新架構(Reframing)」、轉換新的眼光看自己的「魔法師」手法。
上述的代表性人物均擁有不同比例的「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同樣的,當你在面對挑戰時,可以更好的連結自己,如圖五四種能量的圓圈,想像「愛人者」的能量或是代表性人物在你左手邊,「戰士」的能量或是代表性人物在你右手邊,「國王/皇后」的能量或是代表性人物在你的上方,「魔法師」的能量或是代表性人物在你的下方。你可以選擇如何發展與運用這四種能量,這樣,會讓你如何看待自己?會有怎麼樣的感受?
如果你回過頭來看見自己身上的求生存姿態,可以看重它所隱含的資源,認可自己身上擁有「愛人者」、「戰士」、「國王/皇后」、「魔法師」的四種能量,因而對自己有更多的尊重與看重,那就是我寫下這些篇幅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了。
張天安
張天安
心理教育的獨立工作者 薩提爾模式工作坊講師 諮商心理師認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