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你是怎樣面對他人的?一致性的狀態!(上)

2020/11/0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一致性溝通的三要素:自我、他人、情境,看似相當簡單,但是,它可以有相當深入的理解和運用。接下來,會透過三要素來進行說明,將一致性的狀態,以及四種求生存姿態的概念進一步整合,並且更了解四種姿態的不同資源,以及對求生存狀態的接納與尊重。
為何要對求生存狀態接納與尊重呢?因為,你不喜歡它、認為它害你受到限制和痛苦,就會讓你更加的不能看見過去成長中的資源,以及當年的不得已,也就更加不能認可過去的自己,因而你很難認可現在的自己。反之,認可與接納自己的過去和現狀,是真正可以看重自己的開始!

溝通三要素的運用(一致性表達)

許多朋友學習薩提爾模式,知道一致性的重要,但是常常會對於如何進行一致性的表達,感覺到困惑及不知所措。現在我會先說明進行一致性表達的原則,提供學習的朋友有更清楚的概念上的理解,在進行自我練習時,也比較有一個方向可以依循。
進行一致性表達可以分成兩個階段:一是自我探索與轉化,二是尋求平衡的表達方式。這兩個階段都可以運用三要素進行提醒或檢核。
1.自我探索與轉化
當你面對他人感覺有壓力,或是彼此之間的關係有張力時,先把注意力放在「自我」的狀態,覺察自己的感受、感受背後的想法,以及此刻你對他人或自己的期待,如果你已經學習過冰山,就可以運用冰山加以探索與轉化。若你還不了解冰山,請允許我後續再加以介紹,或是,可以先透過「主動學習的歷程」讓自己感覺到比較放鬆、平靜、有能量、自我價值感提昇,這時候你的狀態才能平穩,也才會有餘力去了解對方的狀態。
接下來將注意力轉移到「他人」(對方)身上,試著猜測、好奇他此刻的情緒(感受)、他是怎麼想的(觀點)以及他想要什麼(期待)。猜測是重要的,尤其是你所熟識的人,對他的猜測可能會比較接近他內心的狀態,當然,如果不確定或是想要更加確認、核對,可以運用好奇的問句來更加了解對方的狀態。
最後,把注意力放在對「情境」的觀察和理解,看看此刻溝通的環境如何影響雙方,有無調整的需要和可能?溝通的時機是否適當?此刻兩人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是否需要彼此釐清?
上述「自我」、「他人」、「情境」的順序是重要的原則,但是「凡原則必有例外」,或許有些情況需要調整次序,或是來回的評估與核對。要注意的是,「自我」的探索和轉化是優先的,沒有這一步很難再進行下去,或者,硬要進行下去是不容易有實質、正向的效果。
2.尋求平衡的表達方式
在上述對於「自我」、「他人」、「情境」進行了更多的覺察、評估與轉化之後,接下來需要根據這三要素來進行平衡的表達。所謂「平衡的表達」指的是,你是否真正的接觸到自己的渴望,再根據「他人」和「情境」的不同狀態,調整自己的期待?不同的「他人」和「情境」,對方此刻的狀態、彼此親疏遠近的不同、從過去到現在兩人關係的變化、兩人之間的利益或權力的糾結,以及此刻的時機是否合適、環境是否安全和安靜,都在影響你要怎麼說?要說什麼?要說多少?
表達的順序是先面對「自我」或「他人」的情緒和需要,以及兩人的關係。然後,再一起面對情境中的困難、問題或挑戰。
試著舉一個例子來呈現上述的原則:
一位母親在忙碌工作之後回到家,一進門就看到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在看電視。於是她問了一句:「你的功課寫了沒?」,結果兒子一語不發,關了電視就走回房間了。
類似這樣的親子互動是非常常見的,很多時候就不再多說什麼,各自做自己的事,不再針對這一刻的情況進行溝通。但是,如果這位母親感覺到不太喜歡這樣的情況,還想做些什麼,就可以根據上述步驟來進行溝通了。
第一階段
先覺察自己的感受,她覺得自己其實有些生氣、懊惱(感受),生氣是因為已經說過很多次要先寫完功課才能看電視,但是看到兒子剛回來不久就坐在客廳,顯然還沒寫功課(觀點)。懊惱是每次似乎都重複這樣的互動模式,搞得兩人都不開心(觀點)。在這個情況裡,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期待或需要)?她想要自己能夠比較心平氣和,不要那麼快就有情緒(期待一)。也希望和孩子可以好好說話、親子關係是靠近的(期待二)。當然,希望孩子能為自己負責,把功課寫完(期待三)。
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情況,透過想像讓自己體驗上述三個期待達成的場景,像3D電影一樣,讓自己走進去,感受那樣的滿足和喜悅,並且相信自己值得擁有這樣的幸福和滿足(體驗自己的「渴望」)。(當然,學過「冰山」的朋友可以用更複雜的方式來探索與轉化。)
這時,感覺到自己已經平靜許多,開始體會孩子剛剛的狀態,被中斷了看電視的樂趣,當然不開心(觀點和感受),此外,被媽媽問的時候,因為被抓包而有些不好意思(觀點和感受),卻不想表現出來,反而呈現出不高興的樣子。他可能剛下課想要看電視放鬆(期待一),也希望媽媽可以多了解他、認可他,而不是一直要求和指正他(期待二)。同時他也會希望自己能寫完功課、學習成績是還不錯的(期待三)。這時,媽媽雖然是猜測,但對孩子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與寬容。
接下來評估一下,要不要再和孩子談談?要在什麼時間談?現在還是吃完飯後?在哪裡談?他的房間還是客廳?要談些什麼?要如何談?當這些提問比較清楚之後,就可以嘗試進入第二階段的對話與表達了。
第二階段
這位媽媽決定敲門,走進兒子的房間:
「現在可以和你聊聊嗎?」提出邀請,但接納孩子拒絕,再另找適當時機。
兒子不說話,繼續寫作業。沒有清楚的拒絕,媽媽決定繼續一致性表達
「OO(兒子的名字),我猜你現在可能不太開心,不是很想說話,因為你可能覺得我剛剛在責備你沒寫功課,其實你可能是想先看電視放鬆一下再寫功課,但卻被我誤解了,是嗎?」同理「他人」並進行核對。
如果這是初次嘗試,孩子通常不太會有回應,但是,可以從他的肢體動作的放鬆和表情的柔和,感覺到他被同理後的反應。當然,有的孩子會在此時脫口而出,表達他的不高興,如:「妳每次都這樣!」,這時,妳可以理解到這是一個進展,因為他開始有反應了,妳可以繼續同理他,如:「你不喜歡我這樣問你,這讓你覺得被責備?」。
回到孩子沒有回應但感覺比較放鬆的狀態,妳可以繼續表達:
「媽媽剛剛也感覺到這樣的過程不太舒服,也很關心你現在的心情,希望我們之間可以好好的溝通,所以很想要和你聊聊(「自我」的感受與需要)。」
此刻可以停頓一下,看看他的表情或反應,如果沒有反應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可能也不知道要如何接話。你可以感覺一下自己,說完這些後,自己的心情和身體感覺是否有變化?如果感覺比較舒服和放鬆,就表示你剛剛所說的話,是比較貼近自己和對方的表達。如果還是一樣的緊繃和僵硬,就表示還需要更多的練習和學習,請給自己多一些時間,而不需要因挫折而停下來或放棄。
如果感覺比較舒服和放鬆,接下來可以有一些詢問和對話,比如:
「以前我直接規定你要怎麼做的方式不太好,從現在開始,我想和你討論你要怎樣安排自己的時間,我會尊重你的想法,比如想先看一下電視放鬆,再寫功課之類的。只要我可以了解你的安排,就會比較放心了。你覺得呢?」這是一個邀請,邀請協商、解決問題,處理「情境」的一部分。當然,邀請就意味著他也可以拒絕,若是如此,就另找時間再談。這樣,雖會讓媽媽感覺有些挫折,但這並不是失敗,因為接納孩子的拒絕,也在傳遞「你是真的尊重他的意願」的訊息,對於往後的溝通,奠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提醒
以上是運用溝通三要素進行一致性表達的舉例,你的情況一定不會是相同的,但可以協助你理解這樣運用的原則,再用自己實際的情況加以調整或是更有創意的運用。
此外,這是一致性表達的例子,還不到對話的階段,但是,若能一致性的表達,才能成為適當的開場,之後才能更好的運用相關的提問,進行一致性的對話。
如果上述的例子讓你感覺到太困難,請你明白,這是學習薩提爾模式比較久的狀態,這例子放在這裡是為了說明如何運用溝通三要素而可以一致性的表達,而不是告訴你,你現在看完文章就可以這樣做到。
我沒想到說明三要素的運用會寫這麼多,所以,下一篇才會透過三要素來進行說明,將一致性的狀態,以及四種求生存姿態的概念進一步整合,並且更了解四種姿態的不同資源,以及對求生存狀態的接納與尊重。
張天安
張天安
心理教育的獨立工作者 薩提爾模式工作坊講師 諮商心理師認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