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由陳茂雄所撰寫,他將薩提爾理論應用在自我探索與成長中,發掘自身盲點,打破慣性,來解決反覆困擾自己的問題。重新認識自己,以及發現哪些慣性是有益的、哪些是無益的,並瞭解這些慣性是怎麼養成的,這樣才能去改變它,不受慣性的束縛,將潛力與影響力發揮出來。
所謂的一致性是什麼
它是一套認識自己的慣性模式,也是薩爾提對「自我察覺」提出的第一個工具。他認為人生是由「自己、他人、情境」三者所架構而起的,一但失去平衡,就無法長久持續。對此,他又提出了「應對姿態」也就是所謂的「行為模式」的概念。
不一致性的行為模式
薩爾提所談到的人生目標,指的就是能夠讓我們維持長久幸福感的長期目標。因此,相對於「一致性」他也提出了「不一致性」,其行為模式又可分為,以下四大類型:討好型、指責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讓我們來細究一下這些類型的差別:
討好型:就是一般人口中的「老好人」,在三角情境中,偏重於他人和情境,往往忽略了自己。這樣類型的人很敏感,經常注意到別人的需要,並時常關懷他人、照顧他人,也費盡心思顧全大局。因此,也時常委屈自己、壓抑自己的情緒,久而久之除了體力不堪負荷,內心也會跟著抑鬱起來。
指責型:就是一般人口中「自我中心」的人,他們堅守自己的原則,不怕因此得罪人,卻也容易只看見「自己」,給別人過大的壓力,甚至可能委屈他人造成別人的傷害。這類型的人偏重在「自己、情境」而忽略他人。他們善於找出別人的缺人,在他們心中問題都是別人造成的,因此也養成經常攻擊或是批評他人的習慣。
超理智型: 他們凡事只看客觀證據,不能涉入主觀情感,這使得容易只看到事情而看不到人的層面,因而給人固執、不知變通,甚至冷酷的印象。並且習慣用邏輯去說服他人,希望對方和自己一樣都要符合邏輯,但也因此很輕易就被認為是冥頑份子。
打岔型:也可以說是「逃避型」。 他們遇到困難或壓力時,往往會先閃再說,久了會讓人覺得他們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主見與方向,甚至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很特別地,這類型的人在三角關係中,忽略了所有的要素。
瞭解冰山理論
探討外在行為如何受到內在心理所影響。薩提爾將冰山理論細分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我是等六大要素。在冰山要素中,情緒對我們的外在行為有很大的影響。觀點指的是我們對於人事物的看法、理解及詮釋。最深的觀點或許可以稱為「價值觀」或「信念」。區辨情緒和觀點的一個簡單的方式是:以「形容詞」表達的才是情緒。
我們可以將渴望視為動機。薩提爾認為人類心理上最主要的六種渴望為:
愛人、被愛:指的是親人、伴侶、朋友之間的愛
被尊重:是一種價值感
被接納:是一種歸屬感
有自由:不自由,毋寧死
有意義:包含與個人的需要有關,以及超乎個人的需要這兩個層次。
期待與渴望息息相關,指的是我們對於渴望的具體定義,也就是我們心目中「滿足渴望的具體方法」。在轉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從覺察自己、接納自己為起點,進而發現新的可能性及新的選擇,而逐漸養成凡事努力兼顧「自己、他人、情境」三要素,趨向一制性的行為模式。轉化是改變長期的模式,而不是只解決一時的問題。
情緒管理的方法
當我們在情緒來臨時,可以利用以下四個步驟:面對、接受、處理、放下。情緒其實就像呼吸一樣,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許多人之所以排斥情緒,並不是希望做到完全沒有情緒,而是想逃避沒處理好情緒所帶來的後果。處理情緒就像治水一樣,不能圍堵,只能疏導,讓情緒能適當的宣洩出去。每個情緒都在指引我們採取一些有助於生存、適應、發展的行動,這是所謂「情緒的演化功能」。
結語
透過薩提爾的一致性、不一致性類型以及冰山理論,還有情緒管理的方式,讓我們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內心,也就是「自我覺察」的方式,並藉由這套具體且可學習、可操作的方法,從「提升自我覺察能力」以「自然而然地發揮影響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