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工作更重要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比工作更重要的事』,這是本2015 年出版的書,不算是一本新書,但說真的,五年之後來看這本書,裡面的文章跟論點,似乎更能夠呼應2020年的我們。
書裡面寫到,荷蘭雇主不得拒絕員工調整工作時數的要求,除非公司能提出無法配合的具體事由。因此多數公司的作法是事前與員工協商、了解員工的需求,試圖尋求調整工作的時間的可行方式。
因為如此,因此荷蘭員工可以與主管討論,因為每天開車來回通勤2個小時,但如果是在尖峰上下班時間,塞車會讓通勤時間變成4個小時,因此他想要避開一班尖峰的時間上下班,提早到早上5點上班,每天下午2點下班,這樣的作息時間,讓他下班之後還有時間可以去買菜。
而早在2015年的時候,這本書裡面也已經提到了在家工作這件事情,也就是早在疫情爆發之前,許多荷蘭企業便已經開始讓員工可以在家工作,把通勤的時間節省下來,如果家裡面有幼兒的在職父母就更加方便了,而企業也可以省去辦公室的支出,雙方都可以藉此獲利。
但另外還有一個更有趣的概念就是,荷蘭人對於一起工作的同事,並不是定義為朋友,而是熟人,書上還有提到部分荷蘭人的思維邏輯是他們是來工作賺錢的,不是在交朋友的。
這也讓我想起來,以前每每碰到辦公室同事們下班後邀約吃飯時,大家總是會開始思考有誰跟誰不合,每一個小圈圈裏面都有自己的一個社交規範,好像在辦公室職場文化裡,社交距離早早就被默默的發生了。
我自己也一直認為,同事的確不能代表就是朋友。
有些同事是我離開公司之後便不會聯絡的人,並不是因為甚麼特別的原因,單純只是因為我們只是同事,並不是朋友,工作這件事情在你我之間抽離之後,我們就沒有任何共通點。
但,如果是朋友,其實跟你在那裏上班,或是有沒有上班,甚麼職位,都沒有任何關係。
朋友關心的是你,並不是你在那上班,拿著什麼樣的一個職稱,朋友關心你的生活,你的人生,你的現狀,不管現在的現狀是甚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奔五的老少女的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身邊剛剛好有一些剛剛退休的朋友,對於眼前的這個退休生活,感到有點茫然。其實,嚴格來說,應該也不能說是退休生活。
今天興致沖沖的去了好朋友開的甜點店,想要好好暢快地聊一聊。 但殊不知,去到碰上了幾個看起來大約20出頭的小女生,大概也是那種很想要做網紅的那種小女孩,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的,就在店裡面東拍西拍,左拍右拍的拍了快要兩個小時才肯坐下來。
有時候覺得碰到很欠揍的小孩,都會想知道做父母的不知道都是怎麼想的。 昨天從公車下來,準備走回家,迎面走來一個媽媽,後面跟著一對小姊弟,大概就是國小五年級六年級的小朋友。
早上去上完瑜珈課,莫名其妙的被我婆婆cue 去內湖找三舅,也就是我婆婆的三弟的牛肉麵店吃午餐。 我本來下午是要打算來處理一下我的國外訂單的,因此一開始就拒絕了我大姑的邀請。
今天剛剛好大姑從台中上來台北,我下午就帶她去做臉跟按摩,順便跟她一起晚餐。我自己沒有姐姐,所以對於能夠有一個很像姐姐的人,出現在我生活裡,讓我非常開心。 姐姐跟哥哥真的是不一樣。小時候我哥會帶我去打躲避球,或是要我跟他一起打電動。
上週跟大外甥夫妻們吃飯的時候,他們跟我說了他們想要開早餐點的事情。老實說我一開始聽到的時候,說有點意外,也不是沒有,因為之前曾經有透過大姊,也就是大外甥的媽媽去問問他們有沒有開店的想法。當時的回復聽起來好像對於創業這件事情沒有太大的興趣。
最近身邊剛剛好有一些剛剛退休的朋友,對於眼前的這個退休生活,感到有點茫然。其實,嚴格來說,應該也不能說是退休生活。
今天興致沖沖的去了好朋友開的甜點店,想要好好暢快地聊一聊。 但殊不知,去到碰上了幾個看起來大約20出頭的小女生,大概也是那種很想要做網紅的那種小女孩,完全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裡的,就在店裡面東拍西拍,左拍右拍的拍了快要兩個小時才肯坐下來。
有時候覺得碰到很欠揍的小孩,都會想知道做父母的不知道都是怎麼想的。 昨天從公車下來,準備走回家,迎面走來一個媽媽,後面跟著一對小姊弟,大概就是國小五年級六年級的小朋友。
早上去上完瑜珈課,莫名其妙的被我婆婆cue 去內湖找三舅,也就是我婆婆的三弟的牛肉麵店吃午餐。 我本來下午是要打算來處理一下我的國外訂單的,因此一開始就拒絕了我大姑的邀請。
今天剛剛好大姑從台中上來台北,我下午就帶她去做臉跟按摩,順便跟她一起晚餐。我自己沒有姐姐,所以對於能夠有一個很像姐姐的人,出現在我生活裡,讓我非常開心。 姐姐跟哥哥真的是不一樣。小時候我哥會帶我去打躲避球,或是要我跟他一起打電動。
上週跟大外甥夫妻們吃飯的時候,他們跟我說了他們想要開早餐點的事情。老實說我一開始聽到的時候,說有點意外,也不是沒有,因為之前曾經有透過大姊,也就是大外甥的媽媽去問問他們有沒有開店的想法。當時的回復聽起來好像對於創業這件事情沒有太大的興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台灣和荷蘭之間的文化衝擊,特別是對於工作話題的差異。在台灣,聊天多圍繞於工作和金錢,而在荷蘭,同事們更傾向討論生活、興趣和假期。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荷蘭逐漸適應不再只談工作的過程,並學會享受生活,強調外國人更重視生活品質而非職場成就。
Thumbnail
文章分享了作者從臺灣到荷蘭的文化衝擊體驗。在臺灣,工作和財務話題是聊天的主要內容,而在荷蘭,朋友們更傾向於分享假期、興趣和個人成長等話題。作者逐漸調整自己的聊天方式,學會關注生活的多樣性,從而感受到內心的平靜。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對於工作的態度以及生活優先順序的差異。
Thumbnail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自己做得了什麼工作」來討論。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職場中,總是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提供自身的價值給公司,希望能加薪升職,作者提倡專業者的態度,而非只是單純的上班族,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在職場中的價值。並分享了從書中獲得的對於上班族與專業者不同的認知。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方法與面對離職的問題。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重要他人推薦的書,放進待讀清單,並且很快地看完。之前沒有讀過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但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強大的氣場和自信,書的內容上有些重點反覆說明,算輕鬆好讀,經歷也相當特殊,值得一看。 工作確實很難跟自由聯想在一起,即便是SOHO都有雇主,也得自律的規畫專案進度。通常工作也都是為了薪水,下班才是人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篇文章描述作者在台灣和荷蘭之間的文化衝擊,特別是對於工作話題的差異。在台灣,聊天多圍繞於工作和金錢,而在荷蘭,同事們更傾向討論生活、興趣和假期。文章分享了作者在荷蘭逐漸適應不再只談工作的過程,並學會享受生活,強調外國人更重視生活品質而非職場成就。
Thumbnail
文章分享了作者從臺灣到荷蘭的文化衝擊體驗。在臺灣,工作和財務話題是聊天的主要內容,而在荷蘭,朋友們更傾向於分享假期、興趣和個人成長等話題。作者逐漸調整自己的聊天方式,學會關注生活的多樣性,從而感受到內心的平靜。這反映了不同文化對於工作的態度以及生活優先順序的差異。
Thumbnail
這個問題可能要從「自己做得了什麼工作」來討論。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市面上的生產力書籍大多專注於專案規劃和時間管理,但忽略了能量有限這一點。本書討論了工作品質的重要性大於工作時間長度,並介紹如何透過間歇性心流獲得好好休息。
工作盡管有各式各樣,我依舊把它分成行商座賈兩類。這跟工作內容無關,只是方式問題。一樣的仲介,有人喜歡到處跑,有人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接待不同的案件!就好像工廠的生產工人,有人是某個廠的編制內,有人喜歡去人力派遣公司。 從十八歲就工讀到正式工作,我的年代沒有勞基法,而勞保不是根本,是員工福利!這不是要談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在職場中,總是想著如何把工作做好,提供自身的價值給公司,希望能加薪升職,作者提倡專業者的態度,而非只是單純的上班族,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在職場中的價值。並分享了從書中獲得的對於上班族與專業者不同的認知。文章中也提到了一些具體的方法與面對離職的問題。
Thumbnail
兩年前剛換到遠端工作時,因為轉換初期的不適應,還沒找到自己的工作節奏,導致第一個月都在焦慮中度過,不知道何時該休息。是讀了室友推薦的《遠距工作這樣做》後開始好轉。 這次重讀後,整理了書中以及自己實測經驗後對我很受用的3個觀點。如果你也是剛轉到遠端工作者,希望這篇能幫助到你。 顛覆工作習慣
Thumbnail
探討業務同仁「領多少薪水,做多少事」思維,文章指出這種觀念可能忽略工作的內在價值,僅以薪水衡量。薪水是否等同於工作價值,以及這種思維對未來的影響成為討論焦點。提倡超越薪水思維,挑戰傳統觀念,注重工作的滿足感和成就。勇敢探索個人工作價值,使工作不僅是換取薪水的交易,而成為實現夢想和發揮所長的平台。
Thumbnail
重要他人推薦的書,放進待讀清單,並且很快地看完。之前沒有讀過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但可以感覺得出作者強大的氣場和自信,書的內容上有些重點反覆說明,算輕鬆好讀,經歷也相當特殊,值得一看。 工作確實很難跟自由聯想在一起,即便是SOHO都有雇主,也得自律的規畫專案進度。通常工作也都是為了薪水,下班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