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書單|建立有效人脈《WOL大聲工作法》心得筆記

2021/05/12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看到這本書是因為書封寫著唐鳳推薦!他就力行公開透明自己所有會議記錄、發言,所以大聲工作法就是公開自己的工作內容、正在做或學習的事情,就是這樣而已?
看完這本書,最後一段話完全是打中心底深處,我最認同且嚮往的精神
「實踐WOL就是建立連結,就那麼簡單!建立對你有意義且適合你的連結,當你那樣做時,你就成長了,達到對你更重要的地方。」
每晚睡前靜下來想想,今天忙了什麼呢?
佔了我們人生最精華的時間
我們到底為何要工作呢?我們又渴望什麼呢?

一開始引人入勝的是作者自己的故事:

「約翰,我們不得不做出改變。」

我一進老闆的辦公室,就知道不對勁。週一一大早,老闆就為我安排了一對一的特別會議。我一坐下來,他脫口說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的工作領域重組了。「如果你能在接下來的六十天內找到新的角色……」他不需要把話講完,我已經目瞪口呆,感覺血液湧上了臉頰。在那場簡短的會議中,剩下的時間,我滿腦子都在想:「為什麼?萬一我找不到新角色怎麼辦?」「我怎麼跟太太說呢?」我帶著羞辱、憤怒、恐懼離開了他的辦公室。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意識到自己的地位有多麼脆弱,自主力微乎其微。我四十幾歲了,幾乎沒有什麼有意義的人脈可以運用,信心跌到了谷底。我知道就業市場很糟,另謀出路的前景令我焦慮又沮喪。最終,我在部門的其他地方找到了另一個任務,一個責任更少、地位更低、薪水更少的任務。

在與老闆開會之前,我一直很幸運。參與的專案很好,有強大的支持者,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但好運終究還是用盡了。一直以來,我都在玩職涯的輪盤賭,卻渾然不知。環顧四周,我發現幾乎每個人都在玩職涯輪盤賭。每次換新的老闆或組織重組,就像輪盤轉動一樣。這種缺乏自主力的感覺,使精明能幹的人開始感到畏懼,充滿戒心,與同事之間較勁的意味濃厚,不太友善。

我想,一定還有更好的辦法,於是我開始尋找。

這就開始了WOL !


我們工作到底渴望什麼呢?
書裡引用了1970出版的書《工作與我》,這本書訪問了各行各業100多人對工作的看法,最後總結:「工作是為了尋找日常意義,也是為了生計;是為了獲得認可,也是為了金錢;是為了驚喜,而不是麻木;是為了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一種從週一到週五的慢慢消亡。」
我們不要工作像是玩職涯輪盤賭,也不要是一種從週一到週五的慢慢消亡。
每個人天生就渴望自主感、能力感(進步感)以及與人之間是有連結的,當這些需求被滿足時,我們就會被激勵,有生產力,感到快樂。這樣的工作才是我們所渴望的。
而這是自己可以決定的,其實你對工作的自主力比你想的還多 !從先重新定義你的工作開始
精典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三個工人在砌磚,但有工人看起來一臉無聊,也有工人看起來很開心。旅人感到好奇,便一一詢問那些工人:「你在做什麼呢?」
工人A回答:「看就知道啦,在砌磚啊!」
工人B回答:「我正在築牆。」
工人C回答:「我們正在建造一座能撫慰人心的教堂。」
你想誰是最開心的工作者呢?你想做那一個呢?
「工作塑造者」會改變工作的三件事:工作的界限、如何與人互動、看待工作使命的方式。這些都是從自己的角度開始改變。
有了第一步幫助自己掌握內在的動機-自主、專精、關連後,你需要第二步:培養人脈以發現更多的機會。當我們讓別人看見自己在做什麼時,不僅塑造了自己的價值,也接觸到更多原本不曉得存在的機會
一開始作者只是想有個表達自己的管道,把工作的想法放在公司內部平台上,沒想到慢慢引起大家關注交流,也創造了新的工作計劃,慢慢地他也把工作心得分享給更多人
當8年後,當他的主管再度告訴他,他的部門又被重組時,他的心情已經完全不同,因為一個月前他剛被受邀到Ted演講,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所以,只是寫部落格嗎?」

分享工作只是一種方法,最根本的價值思維是「創造出一種開放、大方、相連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想像一下「開放、大方、相連」,是不是工作的鳥托邦?而今天有一個具體方法步驟,而且是自己決定要不要開始嘗試努力去實現這烏托邦,難道不值得去試試嗎?這樣的機會其實是因為現在的網路社群時代才變得比較容易。我知道我自己是要的。

作者本人給中文讀者的影片中說:「這種方法的核心,在於給予人們機會,一個貢獻一己之長的機會,這是一種貢獻及表達自我的方法。不是為了追求人氣、出名或炫耀,而是為了助人。你貢獻一己之長,以對別人有趣又有益的方式來發揮潛能。當你這樣做時,你為自己塑造了聲譽、獲得其他機會、培養他人的信任與關係。」

WOL包含五個要素

1. 有意義的探索
2. 人脈關係
3. 大方分享
4. 工作能見度
5. 成長心態

有意義的探索

我們最大的迷思其實是像看多了瓊瑤小說,誤解愛情,對工作的迷思則是中了「做自己、追隨熱情」的毒,小時候我想當科學家,後來順著社會價值進入金融業,遺憾的不是沒有實現小時候夢想,糟糕的是我一直抱著自以爲是遺憾的認知

最大的問題是:你只知道一小部分的可能選項。小時候的我怎麼知道科學家到底做什麼?需要什麼?真正過怎樣的生活?小時候的我知道的工作選項就是有限的,或許我不知道還有其他更好的工作,在現在世代是更多新創造出來的工作,無法想像的!

所以人生道路沒有「單一」的目的地,你無法把目的地輸入導航

那要怎樣前進呢?「有意義的探索」是以「對話」做基礎,來擴展你可以做的實驗。

你要找的對象,是正在做你想做的事情或過你想過的生活,或是在你想詢問的領域,擁有實際經驗與專業知識的人

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説:「如果你想把握新機會,面臨現在職場的挑戰,在職涯上的思考跟行動就要像經營新創公司一樣。」而現在的新創公司是怎樣的模式呢?在「精實創業」這本書裡寫的,先用最少資源,開發出最簡單可使用的產品,把它呈現在潛在用戶面前,一開始就獲得意見回饋,然後再調整改進,獲得更多意見資訊,而不是把時間花在抽象規劃上

職涯與生活來說,「有意義的探索」就像是精實創業,一小步一小步的實驗,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發現新的朋友與新的可能
人脈關係
不用懷疑,人際關係就是你的資產,會改變你的未來。因為人天生就是社群動物,在演化上,我們偏好親近感以利生存,著名的「電車實驗」,一輛飛馳的電車前方有五個人被綁在電軌上,你可以選擇拉下方向桿轉向,但轉到側軌上,那裡有一個人會被撞到,你會怎麼做?如果側軌上的那一個人是你的家人?是高中好朋友?
而在職場上,研究發現,關連感愈強烈,資訊交流、合作、協作的機會愈多。人脈確確實實會改變我們的未來,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你做得多好,會影響你的人脈;而你的人脈會決定你可以接觸到的知識、專業技能、影響力;而這些又會回過頭來影響到你是誰、你在做什麼、你做得多好,互相交成影響。所以這才是富人與窮人最大的差別,是他們的環境與人脈拉開差距。
但大部分一般平凡人,為什麼很少努力去建立有意義的人脈呢?我覺得一是不真正了解人脈的重要,二是不知道怎麼做到「有人情味」的人脈,總是有點迷思,覺得人脈帶著功利色彩,只是想互相利用?想要建立更深厚、更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作者提供四個基礎心態:
1。大方: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而不求回報
2。示弱:當你承認自己的弱點時,你展現出對他人的信任,讓對方更容易表現出真實的自我
3。坦率:坦白誠實比對待別人,就是表示你對他人的尊重,更勝過你從他那裡得到的任何東西
4。問責:説到做到,做不到就承認,這是培養信任的另一種方法
其實這就是卡內基在1936年教我們的,真確的道理不變,那再想想,如果今天卡內基在網路社群平台上呢?如果與人建立親近感的能力,不侷限於面對面接觸的人,而是可以透過網路,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可以跟更大一群,更多元的人培養相連感。而一個優質的社群人脈網絡,應該是一個既有強連結、也有弱連結的網絡。有信任你的連結,彼此交換寶貴資訊,也需要認識不同的人,因為他們有你與強連結所沒有的資訊與門路。而且分享式的活動是建立這樣人脈網絡的好方法,𢑥集一群有共同興趣、但背景各異的人,而不只是一群背景類似的人。
大方分享
再次從演化角度來看,我們已經進化成先天就想要救人的物種,「互利」幫助我們的基因遺傳下去。自利與利他是可以同時擁有的。
Linkedin創辦人霍夫曼説:「我相信,世界上最有成效的人,往往是那些建立與培養最佳盟友的人。」,而他有個方法就是「小禮物理論」,先主動提供價值,而且不求回報,例如,你可以主動把某人介紹給他需要的人,而你的心態愈是利他,反而自己從那段關係中獲得的效益愈多。
別擔心沒有小禮物可送,我們早就有寶貴的贈禮:關注與讚美,真心了解別人,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
而我更喜歡書裡一句話,「培養關注他人與感謝他人的習慣,將會改變你與他人往來的關係。」,重點在「習慣」!
工作能見度
到底為什麼「被看見」會改變、影響我們這麼多呢?提高能見度可以帶來的效益:快速獲得實用的意見回饋、更有效率,團隊合作上不會重複費工,分享經驗,同時「被看見」給予成就感,工作更有使命感。而這些促成協作與創新,更容易達成目標。
成長心態
而最後如何幫助我們持續練習WOL,直到成為習慣,那就是把焦點放在「貢獻」與「成長」上。
而如何落實這五個元素,反覆練習直到成為改變我們一生的習慣,作者提供了12週計劃,一步步練習,從三個基本問題開始:
1。我想完成什麼?
2。誰能幫助我實現目標?
3。我如何對他們貢獻一己之長,以加深我們的關係?
我特別喜歡書裡提到的,要以適合對方與自己的信任度與親近度,來衡量做出什麼貢獻。三個有幫助的問題:
1。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有什麼反應?
2。對方為什麼會在意?
3。為什麼我要這麼做?
在想過這些後,我們接觸別人時會是「大方的,是為了解決問題,是為了助人」。最後再問問自己:有什麼是我可以先做的?
到了最終頁,我最愛的一段話
「實踐WOL就是建立連結,就那麼簡單!建立對你有意義且適合你的連結,當你那樣做時,你就成長了,達到對你更重要的地方。」
我們可以也應該要喜歡過每一天,拿回自主權,創造「任何對你有意義且適合你的事情」!
陳虹君
陳虹君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