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設計思考三步驟:你有想過簡單的杯子,可以用加減乘除做設計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旅日設計師林唯哲帶領選選研設計團隊策劃了一場以「設計思考」為主軸的原創展覽,整場展覽以簡單易懂的方式探索設計的基礎與本質。
設計並非高高在上或只有好看的外表,策展人期望透過這堂給所有人的設計思考入門課傳達給觀眾,設計其實很平易近人,並且就參與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因此展覽以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物件-「杯子」來貫穿。

展場的入口設計沒有過於浮誇的裝飾,從門口進去,第一眼看到的不是主視覺就是大大的杯子,不過對於那杯子擺的方向,我覺得可以再調整,把杯柄的方向轉到入口處啊!不然看完投射在杯子的影片後,都還不一定會發現--原來你把影片投影在裝滿水的杯子裡啊!
設計展設計的主視覺
下方為設計展設計的主軸-杯子

第一展區-所謂的設計思考

看-觀察
透過你我日常中,使用杯子容易遇見的問題,製作成影片投射在杯子中。
  1. 杯子易倒
  2. 不知杯子裡面的水是燙的
  3. 泡即溶包時,少了攪拌棒
  4. 都是一樣杯子放在一起,就不知道是誰的杯子
  5. 佔空間
  6. 洗完杯子,水會積在底部,不容易乾
  7. 泡茶會有茶葉,沒有瀝掉就會喝到茶葉
  8. 資源過剩,環保問題
想-發想
加減乘除是國小生也會的數學基礎概念,而策展人就提出以「加減乘除」的方法來進行發想。
  • 減-刪去法,刪除多餘的功能,如減輕杯子重量
  • 加-附加法,附加額外功能,如加杯子加輪子使杯子會移動
  • 乘-融合與複製,複製所需的量及達到當下的目的,如杯子(分身)*派對,達到派對的氣氛
  • 除-分類法,重新整理跟分類,如杯子有身份,杯子寫上使用者的名字
(會先寫減是因為在展場設計上,會先看完杯子投影,再走向“看”的板子後,接著順勢走到”想“的板子,接著就會很順的走到「減法」去。)
想-概念
再次檢視目標,決定設計概念,此處以珍珠板的樣式來呈現10種加減乘除的設計,包含:
  1. 杯子 - 底座 = 方便搖晃把玩的杯子
  2. 杯子 - 材料 = 可以完全回收的杯子
  3. 杯子 + 容器 = 可以泡茶的杯子
  4. 杯子 + 乾燥 = 好瀝水的杯子
  5. 杯子 - 體積 = 可以壓平收納的杯子
  6. 杯子 - 溫度 = 不燙手的杯子
  7. 杯子 × 香氣 = 聞香氣的杯子
  8. 杯子 ÷ 面積(多個) = 可以堆疊且區分的杯子
  9. 杯子 × 混合 = 自動攪拌的杯子
  10. 杯子 + 穩固 = 不容易打翻的杯子
加減乘除—想(概想)
做-創造
展覽現場實際將上一階段介紹的10種加減乘除設計的方法,以實體的方式呈現,無論是方便搖晃把玩的杯子,或是不容易打翻的杯子,都一一地將成品展現出來。
加減乘除-做(創造)

第二展區-體驗設計思考

體驗區,以公園指示標牌為體驗區的設計,提出四大重點,讓觀展人進行真實體驗前能先有基礎的邏輯概念。
  1. 指示牌形狀
  2. 文字
  3. 指標形狀
  4. 顏色
一起來設計公園指標吧!

第三展區-設計思考案例延伸

案例區呈列4種案例,所有案例都是在你我日常生活中常使用到的,例如gogoro北花線回游號城市內的指標或是公共消防設備再設計,你可以看到經過設計後,如何讓生活更加美好!
案例區

Bonus:精彩的展覽發想紀錄

在案例區中,策展人也將展覽發想過程記錄下來,在看了所有展覽後,還是覺得這一區是含金量最高的區域,整體的發想、收斂以及做出成品的過程,完整的呈現在展覽最後中,那後勁也是最大的!
設計展設計整體發想手稿
編輯:Molly
攝影:Molly
核稿:王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7會員
62內容數
想認識「社會設計」卻不知從何開始嗎?來看看記者揪底🕵️‍♀️關於社會設計的系列報導,跟著阿翻、摳題與貝克出任務🦸🏻!一起深入瞭解社會設計的理念💭、探索國內外具影響力的案例👨‍👦‍👦,成為下一個社會設計行動者吧(。・ω・。)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yndAvant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點開浩宇的網誌照片,瀏覽這位攝影師去過的每個地方,有臺灣山景、異國邊境,每張照片搭配著文字,談著他的所見所聞。但很快發現,這並非普通的旅遊紀實,更多是覺察身在異地的心境,以及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後,這位攝影者對自身的省思。
野人設計,這個三年前 Phil 和 Ida 兩個人創業的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人數接近10人、做過數次三金作品的熱血動畫團隊。 在現代的大型典禮或節目,視覺效果強烈的動畫設計早已不可或缺,不論是舞台主螢幕的華麗佈景、或是節目和節目之間的串場提詞,都能讓整體氣氛加分。
在演講「有個憂鬱症怪獸,名叫小鬱」與專訪中,《小鬱亂入》作者林妤恒感慨地提到,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而這個發生在至親身上的遺憾,或許成為妤恒長期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和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不知足」、「不樂觀」、「太軟弱」、「抗壓性太低」⋯⋯許多人常對憂鬱症者貼上這些標籤,認為靠著正面思考、不要想太多、堅強一點就能改善憂鬱症。然而,對憂鬱症的種種誤解,讓許多患者與親友錯失求助時機,延誤治療。
小亦善於植栽花藝,同時也是動物溝通師,經營〈木漏〉與〈電波森森〉兩個品牌。在粉專上,不管是分享跟客戶動物的互動,或是日常對植物的觀察,都能感受這兩件事佔據她生活重心。但在這兩種各自獨立運行的工作中,又能看到某種聯繫,是人跟動植物之間的距離與關係。
「你怎麼敢用手抓蟑螂?」從小到大總是會被這麼質問,在驚恐的語調之外的是眉宇間的厭惡。雖然我知道被厭惡的對象不是我,但我還是無法理解一般常見的「害怕蟑螂」心態,怕蟑螂的人也會怕長相相似的螢火蟲嗎?或是看起來更兇猛的楔形蟲呢?為什麼人要怕蟑螂?我的疑問反而是相反的立場。
點開浩宇的網誌照片,瀏覽這位攝影師去過的每個地方,有臺灣山景、異國邊境,每張照片搭配著文字,談著他的所見所聞。但很快發現,這並非普通的旅遊紀實,更多是覺察身在異地的心境,以及與不同文化的人相處後,這位攝影者對自身的省思。
野人設計,這個三年前 Phil 和 Ida 兩個人創業的公司,如今已經成為人數接近10人、做過數次三金作品的熱血動畫團隊。 在現代的大型典禮或節目,視覺效果強烈的動畫設計早已不可或缺,不論是舞台主螢幕的華麗佈景、或是節目和節目之間的串場提詞,都能讓整體氣氛加分。
在演講「有個憂鬱症怪獸,名叫小鬱」與專訪中,《小鬱亂入》作者林妤恒感慨地提到,由於家中長輩不理解乃至畏懼精神疾病,導致患有躁鬱症的母親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期。而這個發生在至親身上的遺憾,或許成為妤恒長期投入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和學習成為陪伴者的動力。
「不知足」、「不樂觀」、「太軟弱」、「抗壓性太低」⋯⋯許多人常對憂鬱症者貼上這些標籤,認為靠著正面思考、不要想太多、堅強一點就能改善憂鬱症。然而,對憂鬱症的種種誤解,讓許多患者與親友錯失求助時機,延誤治療。
小亦善於植栽花藝,同時也是動物溝通師,經營〈木漏〉與〈電波森森〉兩個品牌。在粉專上,不管是分享跟客戶動物的互動,或是日常對植物的觀察,都能感受這兩件事佔據她生活重心。但在這兩種各自獨立運行的工作中,又能看到某種聯繫,是人跟動植物之間的距離與關係。
「你怎麼敢用手抓蟑螂?」從小到大總是會被這麼質問,在驚恐的語調之外的是眉宇間的厭惡。雖然我知道被厭惡的對象不是我,但我還是無法理解一般常見的「害怕蟑螂」心態,怕蟑螂的人也會怕長相相似的螢火蟲嗎?或是看起來更兇猛的楔形蟲呢?為什麼人要怕蟑螂?我的疑問反而是相反的立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創意發想、發展解法的方法與工具介紹🌟🌟 還記得設計思考的第三步:發展構想-跳脫框架創意發想,大家一起腦力激盪,產出更多解法!那麼,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發揮創意呢?
我沿著上篇「我如何用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上)」內容,跟你分享更多「以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我的觀點 這週的內容,包括「為什麼是設計思考?」、「對 TA 越了解,解方越可能真的解決問題」、「視覺化介面:同步想像與建構流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為什麼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時,不要想要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 接著,我以設計思考的角度出發,分享「我以設計思考陪伴團隊回應問題」的經驗。像是「判斷團隊所處的脈絡」、「團隊所處的階段是什麼」,並且身爲設計思考教練,我會怎麼做。
Thumbnail
定義問題的方法與工具介紹🌟🌟 還記得設計思考的第二步:定義問題-觀察使用者之後,分析、定義出他們最核心的需求! 那麼,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定義使用者的需求呢?
Thumbnail
發現問題、同理心的方法與工具介紹🌟🌟 還記得設計思考的第一步:同理心-站在使用者的鞋子裡,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什麼! 那麼,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同理我們想要了解的使用者呢?
Thumbnail
當你看到一杯子裝著一半的水時,你的想法會有甚麼不同?不妨思考這樣的問題,有時候正確的過程比好的結果更重要。
Thumbnail
點搖搖杯時,如果加上健康要素,就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對於各種情況,都要先想好策略,雖然不可能是全面性的有所準備,但總能歸納出一些萬用準則,例如去一家沒吃過的餐廳吃飯,就先點招牌料理來吃吃看,看看合不合自己口味。人總是有需要妥協的時候,尤其是對於吃這一方面,在眾人的意見之下,往往會導向未
Thumbnail
1.人生中那些看似無用的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那些意想不到的創意。 2.如果將問題全留在自己心中煩惱,便不會拓寬眼界;要試著將自己的疑問拋向世界,互相摩擦碰撞,才是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也更有機會突破自己的盲點,獲得更深一層或是新的思考。 3.以主觀創造事物之後,必定要以客觀比對答案;以理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6組進入決賽的參賽者裡面,有三組是使用沒有肋骨的濾杯(無限濾杯算在其內)。 1、2名皆使用分水盤輔助注水。 我們可以發現以往所謂的"手沖技巧"已經很少被強調 (當然還是需要適度的沖煮方式)。 適當的水溫、粉水比、均勻萃取、新鮮優質的咖啡,這些最基本的參數,往往才是成就一杯好咖啡的要素。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創意發想、發展解法的方法與工具介紹🌟🌟 還記得設計思考的第三步:發展構想-跳脫框架創意發想,大家一起腦力激盪,產出更多解法!那麼,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發揮創意呢?
我沿著上篇「我如何用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上)」內容,跟你分享更多「以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我的觀點 這週的內容,包括「為什麼是設計思考?」、「對 TA 越了解,解方越可能真的解決問題」、「視覺化介面:同步想像與建構流程」
在這篇文章中,我分享為什麼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議題時,不要想要一次性解決這個問題。 接著,我以設計思考的角度出發,分享「我以設計思考陪伴團隊回應問題」的經驗。像是「判斷團隊所處的脈絡」、「團隊所處的階段是什麼」,並且身爲設計思考教練,我會怎麼做。
Thumbnail
定義問題的方法與工具介紹🌟🌟 還記得設計思考的第二步:定義問題-觀察使用者之後,分析、定義出他們最核心的需求! 那麼,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定義使用者的需求呢?
Thumbnail
發現問題、同理心的方法與工具介紹🌟🌟 還記得設計思考的第一步:同理心-站在使用者的鞋子裡,看看他們在做什麼、想什麼! 那麼,有哪些方法和工具,可以讓我們同理我們想要了解的使用者呢?
Thumbnail
當你看到一杯子裝著一半的水時,你的想法會有甚麼不同?不妨思考這樣的問題,有時候正確的過程比好的結果更重要。
Thumbnail
點搖搖杯時,如果加上健康要素,就會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對於各種情況,都要先想好策略,雖然不可能是全面性的有所準備,但總能歸納出一些萬用準則,例如去一家沒吃過的餐廳吃飯,就先點招牌料理來吃吃看,看看合不合自己口味。人總是有需要妥協的時候,尤其是對於吃這一方面,在眾人的意見之下,往往會導向未
Thumbnail
1.人生中那些看似無用的碎片與碎片的意外組合,才會產生那些意想不到的創意。 2.如果將問題全留在自己心中煩惱,便不會拓寬眼界;要試著將自己的疑問拋向世界,互相摩擦碰撞,才是更有彈性的思考方式,也更有機會突破自己的盲點,獲得更深一層或是新的思考。 3.以主觀創造事物之後,必定要以客觀比對答案;以理
Thumbnail
喝茶並不單純地品茶,它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內觀的境界。除了能促進身體健康,喝茶還可以幫助我們進入內心的寧靜,讓我們更專注當下的生活。所以,喝茶不僅僅是一個喝飲料的過程,蘊含了豐富的文化背景。
Thumbnail
6組進入決賽的參賽者裡面,有三組是使用沒有肋骨的濾杯(無限濾杯算在其內)。 1、2名皆使用分水盤輔助注水。 我們可以發現以往所謂的"手沖技巧"已經很少被強調 (當然還是需要適度的沖煮方式)。 適當的水溫、粉水比、均勻萃取、新鮮優質的咖啡,這些最基本的參數,往往才是成就一杯好咖啡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