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不只大人需要儀式感,你的孩子更需要儀式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在回想,就是這個《儀式感》救了我。

儀式感能助你面對那些想逃避的事情

大人創造儀式感,是象徵自己認真生活,讓這一刻變得與眾不同,而非倉皇度日,日復一日,一成不變。

不過,有時候,儀式感也能夠幫助我們,為抗拒做些心理準備。

我的研究所指導教授曾說:「如果每個研究生都能像你這麼自律,就好了!」

心理諮商研究所需要修課2年,再加1年的實習。因為課業及實習繁重,通常研究生們都在實習結束後,才如火如荼的撰寫論文,然而我在實習之前,就已完成。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我能夠這麼快完成碩士論文?我會告訴你,並非是我夠自律,而是我「愛跳舞」。

raw-image

每一次,坐到電腦桌寫論文之前,我都會放下一首喜歡的歌,隨著音樂起舞,心情好了,自然能夠對抗論文大魔王。

現在回想,就是這個《儀式感》救了我。

其實,孩子也需要儀式。

每天一樣的行程安排,讓他可以預知接下來即將發生的事情,降低他的焦慮與不安,獲得更多安全、安定及信賴感。

梅蘭妮‧葛列瑟專職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治療工作多年,他認為儀式能讓孩子勇影強健的人格,而且還會負責讓他們健康長大。

他在《每個孩子都需要家庭儀式:德國家長必備教養經典,運用「儀式教養法」教出獨立規律,與家人感情親密的孩子。》書裡提到,儀式的好處:

  1. 儀式給予孩子安定感、安全感與信賴感
  2. 儀式促使孩子獨立
  3. 儀式日常生活得以預知
  4. 儀式降低孩子的恐懼感
  5. 儀式給予你和孩子秩序和方向
  6. 儀式能幫助孩子克服危機
  7. 儀式能強化孩子的學習力並且增進專注力
  8. 你可以藉由儀式向孩子說明規則並建立底線
  9. 儀式讓孩子保持健康

儀式感真的救了我們夫妻倆

有天,小姑帶她的女兒回娘家,而我的女兒非常興奮,和她們玩開了。眼看著,女兒睡覺時間到了,她還緊抱著小姑的大腿,不肯回房睡覺。

我知道,這下慘了,肯定又要哭到半夜了。果不其然,女兒開始失控的大哭,就連女兒最愛的婆婆也無法安撫。

我雖然很開心,小姑回來,讓孩子有不同的人際關係陪伴與體驗。然而,我和先生就得面對接下來女兒的哭鬧,只是明天都得早起出門工作的我們,根本禁不起女兒哭鬧或半夜不睡的折磨。

好在《儀式》,幫助我縮短了痛苦的時間,也幫助女兒漸漸地冷靜下來。
raw-image

每次女兒哭鬧時,我都會放下輕音樂,輕輕地撫摸她,靜靜地陪伴她,漸漸地她的心跟著靜下來,也能慢慢進入夢鄉。

如果你願意讓儀式進入家庭生活,那你的生活將變得更加輕鬆自在。


💝感謝文字讓我們彼此相遇💝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搜尋臉書粉絲專頁: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話
祝福你,看到更多喜歡的文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瑋婷諮商心理師的療心空間
247會員
316內容數
邀您一同品味平凡生活裡的美好故事,傳遞與延續生命裡的愛與正向能量。聯繫方式:waiting10722@gmail.com
2025/04/15
從小診所巧遇多年未見的大伯,引發作者反思尷尬經驗與人際連結。文章探討《良性尷尬》一書觀點,說明尷尬並非壞事,而是通往真誠之路,並提出三個步驟調整觀點:1.嚴防主角病;2.確認預期是否符合事實,;3.抓住思考怪獸,避免認知扭曲。另外,作者也額外補充三種常見認知扭曲:災難化思考、過度類化及二分法。
Thumbnail
2025/04/15
從小診所巧遇多年未見的大伯,引發作者反思尷尬經驗與人際連結。文章探討《良性尷尬》一書觀點,說明尷尬並非壞事,而是通往真誠之路,並提出三個步驟調整觀點:1.嚴防主角病;2.確認預期是否符合事實,;3.抓住思考怪獸,避免認知扭曲。另外,作者也額外補充三種常見認知扭曲:災難化思考、過度類化及二分法。
Thumbnail
2025/03/07
這篇文章探討經驗性迴避對創傷後成長的影響,並以作者自身經歷說明如何透過直面過去的創傷,將其轉化為成長的養分。文章也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學習如何面對痛苦並獲得成長。
Thumbnail
2025/03/07
這篇文章探討經驗性迴避對創傷後成長的影響,並以作者自身經歷說明如何透過直面過去的創傷,將其轉化為成長的養分。文章也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讀者學習如何面對痛苦並獲得成長。
Thumbnail
2025/02/10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2025/02/10
許多人際衝突來自於界線問題,尤其在親密關係中,界線模糊或僵化都可能導致關係惡化。本文探討三種類型的界線:僵化、模糊和清楚的界線,並說明如何透過心理諮商改善不健康的界線,建立更穩固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參加了吳孟真諮商心理師的講座,分享參加過程的紀錄。 當時正與家人有些摩擦,聽到這場講座時有些感觸, 父母那個年代,是權威管教方式下長大的, 他們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時提供的多是物質上的照顧, 而較少心理上的理解,而我們也就這樣漸漸長大, 心裡面對父母可能還是有某種父慈母愛的期待, 但殊不知,那是我們對
Thumbnail
參加了吳孟真諮商心理師的講座,分享參加過程的紀錄。 當時正與家人有些摩擦,聽到這場講座時有些感觸, 父母那個年代,是權威管教方式下長大的, 他們在與孩子互動時,有時提供的多是物質上的照顧, 而較少心理上的理解,而我們也就這樣漸漸長大, 心裡面對父母可能還是有某種父慈母愛的期待, 但殊不知,那是我們對
Thumbnail
「我們對孩子感受到的喜悅、幸福、熱情等正面情感通常很寬容,但對悲傷、憤怒、眼淚卻很吝嗇。」 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不去,彷彿每一個字都寫進了我的心裡。孩子開心的時候,我們樂於分享笑容,並用力延續那一刻的情緒;但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卻盡可能地想立刻解決她的眼淚,只求得一刻平靜。
Thumbnail
「我們對孩子感受到的喜悅、幸福、熱情等正面情感通常很寬容,但對悲傷、憤怒、眼淚卻很吝嗇。」 這句話一直在我的腦海裡縈繞不去,彷彿每一個字都寫進了我的心裡。孩子開心的時候,我們樂於分享笑容,並用力延續那一刻的情緒;但孩子哭泣的時候,我們卻盡可能地想立刻解決她的眼淚,只求得一刻平靜。
Thumbnail
從小我就討厭別人給我太多規條, 我討厭被框住的感覺 ! 除非, 這些規條可以幫助我 「自我實現」! 」 當我嚐到自律帶來的甜, 我開始善用自律, 幫助自己在30年內完成5大夢想 當我有孩子後, 更把重要的''自律力'' 帶給孩子, 培養她的自主學習好習慣 關於孩子的培養, 我分成了國小三個重要階段
Thumbnail
從小我就討厭別人給我太多規條, 我討厭被框住的感覺 ! 除非, 這些規條可以幫助我 「自我實現」! 」 當我嚐到自律帶來的甜, 我開始善用自律, 幫助自己在30年內完成5大夢想 當我有孩子後, 更把重要的''自律力'' 帶給孩子, 培養她的自主學習好習慣 關於孩子的培養, 我分成了國小三個重要階段
Thumbnail
哪種儀式感可以舒緩解壓你的心?你的幸運能量是什麼?
Thumbnail
哪種儀式感可以舒緩解壓你的心?你的幸運能量是什麼?
Thumbnail
從親子衝突驚動警方上門,到母子一同追劇、做家事,吳蕙名老師由自身成功教養情緒障礙兒的經驗出發,結合專業背景與助人歷練,教你驗證有效的教養策略,找到親子共好的互動節奏,擁有無可取代的幸福。
Thumbnail
從親子衝突驚動警方上門,到母子一同追劇、做家事,吳蕙名老師由自身成功教養情緒障礙兒的經驗出發,結合專業背景與助人歷練,教你驗證有效的教養策略,找到親子共好的互動節奏,擁有無可取代的幸福。
Thumbnail
現在回想,就是這個《儀式感》救了我。 儀式感能助我面對那些想逃避的事情。 大人創造儀式感,是象徵自己認真生活,讓這一刻變得與眾不同,而非倉皇度日,日復一日,一成不變。 不過,有時候,儀式感也能夠幫助我們,為抗拒做些心理準備。
Thumbnail
現在回想,就是這個《儀式感》救了我。 儀式感能助我面對那些想逃避的事情。 大人創造儀式感,是象徵自己認真生活,讓這一刻變得與眾不同,而非倉皇度日,日復一日,一成不變。 不過,有時候,儀式感也能夠幫助我們,為抗拒做些心理準備。
Thumbnail
 「聖誕節快到了耶,而且今年快過完了,我們要不要來慶祝一下,來點儀式感」  「節日還不是商人操作出來的,還不就是過日子一天天過去剛好過完365天而已」  你也遇過/聽過這種對話嗎?無論是伴侶、親子或家人,甚至朋友,都可能遇到這種有人想過節、需要儀式感,但另一方認為「有什麼好特地過」的情況。究竟,「儀
Thumbnail
 「聖誕節快到了耶,而且今年快過完了,我們要不要來慶祝一下,來點儀式感」  「節日還不是商人操作出來的,還不就是過日子一天天過去剛好過完365天而已」  你也遇過/聽過這種對話嗎?無論是伴侶、親子或家人,甚至朋友,都可能遇到這種有人想過節、需要儀式感,但另一方認為「有什麼好特地過」的情況。究竟,「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