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的分類

2021/01/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現今茶葉以六大分類的方式為主流,即: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這是依據製作方式特色的區分方式。
現今的茶葉以六大類的區分方式為主流: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這種區分方式是以製程中某些關鍵點造成茶葉的成果不同加以區別[1]。綠茶強調的是新鮮度,採摘之後就殺菁。殺菁的方式主要是以高溫讓葉子中的酵素失去活性,提升溫度的方式有分炒、蒸、日曬等不同的方式,這些方式造就不同的口感。白茶基本上嫩採新芽,長時間靜置萎凋,茶葉外觀呈現白色,帶有高度果香是其特色。黃茶有獨特的悶黃手續,茶湯與葉底都會帶黃色,餘香悠長是特色。青茶則是我們常見的烏龍茶,透過不同程度的發酵與烘焙產生廣泛的風味變化,基本上大部分的半發酵茶都稱之為青茶,茶乾青綠,花香青揚。紅茶則是全發酵,湯色紅亮,滋味強勁。黑茶則泛指有經過渥堆程序的茶類,茶湯黑中透亮。黑茶通常指普洱茶,但是普洱茶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生茶,類似綠茶的做法,用日曬的方式殺菁,另一種則是熟茶,將茶菁放在高溫高濕的環境,加速茶葉熟成,湯色帶黑褐色,故稱之為黑茶。但如果是生茶的普洱,一開始類似於綠茶的口感,隨著時間產生氧化作用,則會類似紅茶的變化,所以湯色會有從綠轉黃轉紅的變化[2]
從歷史的脈絡來看,古代的茶葉並沒有所謂六大茶類的分別,雖然統稱為,名稱傳到海外甚至也隨著海路或陸路的傳播途徑而有不同的名字(cha或者tea),陸羽的<茶經>由外觀將茶分為粗、末、散、餅四種類別。現代則以製作方法和茶多酚氧化程度的不同為指標,將茶葉分為六大類別[3],這種分類方式的優點是容易透過顏色或發酵特徵來區別不同的類型,淺顯易懂,也是目前最廣泛使用的區別方式。但缺點則是用框架來理解難免會有例外,並不是所有的茶葉都可以被歸類在其中,例如:佳葉龍茶是透過厭氧的方式讓茶葉發酵,提升其中γ- 胺基丁酸的含量,雖然其所含有的成分對於人體有相當大的益處,但是口感上與市場主流以香氣口感取勝的茶葉有所差異,生產量不大。這種佳葉龍茶在製程特徵上實在難以歸屬於六大類之中。另外,普洱茶的有生熟之分,熟茶透過渥堆的程序被稱之為黑茶,但普洱茶的生茶並沒有經過渥堆的程序,湯色也不黑,與其說黑茶,和綠茶類反倒比較接近。可是一般綠茶以蒸菁、炒菁為主,普洱生茶的曬青過程又有增加菌落提升風味的作用,將之歸為綠茶類似乎又不足以突顯其特色。由此可見,六大分類的說法雖然有助於基礎的理解,讀者也需要反思拘泥於框架之中的可能風險。六大類的分法不足以完全概括所有的茶,拘泥於框架有時反而會限制我們的理解,思辨這些爭議有助於增廣我們對於茶葉世界的理解。


[1] 市面上對於此分類的標準莫衷一是;有人認為是 “商品分類”,有的則認為是 “製程”,有的則認為是 “發酵程度”,茶葉改良場則主張是基於茶乾及茶湯色澤。由此可見,類別作為一個概括的參考,若仔細探究便可知尚有玄虛。即便這樣的分類法並不能包含所有的茶種,但作為一個入門的理解確實簡易好用。

[2] 關於茶葉分類的說明也可以參考茶業改良場的網頁:https://www.tres.gov.tw/ws.php?id=1397

[3] <茶葉分類理論與實踐>,陳櫞機,1979。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