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1931年,美國肯塔基州哈蘭郡煤礦工人發起罷工,並很快升高成激烈的武裝鬥爭,雙方各有死傷,犧牲了十幾條人命。一夜,警長率眾破門闖入工會領袖Sam Reece家裡搜人,嚇壞了他的妻兒。等惡客揚長而去,Reece的妻子Florence撕下廚房牆上的月曆紙,寫下美國工運史的經典歌謠「你站在哪一邊?」:
工人弟兄怎能忍氣吞聲?
你要當工賊叛徒,還是當男子漢?......
別作老闆的抓耙仔,別聽他們滿嘴謊話
我們可憐人沒有希望,除非團結組織起來!
你站在哪一邊?你站在哪一邊?
你站在哪一邊?你站在哪一邊?
八十多年來,這首歌廣為傳唱,歌詞屢經修改,融入不同時代的抗爭主題:民權運動蜂起的六○年代美國、保守黨執政的八○年代英國、乃至於大量消費帶來生態浩劫的二十一世紀,總有歌手借這首歌義憤質問:你站在哪一邊?
「大是大非」當前,很難想像有人會公然宣稱自己站在「高牆」那一邊。不過,人世畢竟不是戲臺子,善惡忠奸都明明白白畫在臉上。歌頌高牆、幫忙砌磚者固然可恥,但若遇到那以為自己是世間「唯一正宗」的雞蛋,把其他人全目為「砌牆」幫凶,也是麻煩。經過這些年,我漸漸理解:在這個錯綜複雜的「共犯結構」之中,所謂敵我,所謂「好人壞人」,那條「大是大非」的界線,往往是蜿蜒曲折的虛線,而非一刀切的堅壁清野。
「你站在哪一邊?」這句話,我是在Bob Dylan 1965年的「荒蕪街」這首歌初次聽到,後來才知道他引用了這首古早的抗議歌曲之名:
鐵達尼號在清晨啟航
每個人都在大吼:「你站在哪一邊?」
(前引歌詞出現在07:53處)
文明時代不可一世的巨船,在破曉時分開航,卻終將葬身在闇黑的深夜。不管他們怎樣逼你選邊站,結局都是災難──Dylan可能想到了舊日民謠圈的同志:那些懷抱左翼激情的同行,無法接受他轉向搖滾、不再演唱所謂「抗議歌曲」。昔日的同志對他張牙舞爪怒吼批判、逼他表態,Dylan卻以這首歌冷冷回道:儘管吼吧鬥吧,反正我們都在這艘終將沉沒的大船上......。
年輕的我,對Dylan那兩句詞深以為然,甚至悄悄認同了那股無路可出的虛無:我以為,若革命者和敵人一樣滿嘴教條、逼人表態、動不動扣帽子,世界大概是很難變得更好的。
已經好長一段時間,兩岸三地面對「中國因素」,各有各的焦慮和為難,社會氣氛頗不平靜。四月台灣才經歷五十萬人上街的「太陽花」學運,七月一日的香港爭普選大遊行也集結了五十多萬人。焦慮、壓力層層加疊,對立之勢愈來愈尖銳,質問「你站在哪一邊」的「義吼」遂也多了起來。
香港作家梁文道在七一遊行街頭為「香港獨立媒體網」站台募款,照片被中國「憤青」斷章取義,說他「參加港獨運動」,逼得梁文道發表聲明:「一個老被香港本土派和港獨派駡做『共狗』的人,居然成了港獨支持者?」此事讓我想到去年11月,張懸在英國演出時展開了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竟被中國網民罵成「張懸搞台獨」,叫她「滾出娛樂圈」,一樣令人啼笑皆非。無獨有偶,「五月天」團員瑪莎開的咖啡店在「太陽花」期間貼告示聲援學運、暫停營業,圖片也被對岸網民瘋轉,紛紛大罵「五月天支持台獨」,叫他們「滾出大陸」。另一邊呢,五月天因為沒有在學運期間「公開表態支持」,遂被自家台灣「憤青」冠上「五毛天」的蔑稱,罵他們「親中、統派、拍中國馬屁」......唉,做人難啊。
不久前,香港歌手陳奕迅在網上轉發了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文章,提到「我不能,也不會,否認我是中國人」,便被香港網友批為「貼文支持共產黨」,逼得他刪文了事。其實陳奕迅去年的粵語專輯「The Key」八首歌有六首事涉敏感,沒通過中國審批。聽聽開場曲「主旋律」,你就知道陳奕迅不大可能是「支持共產黨的維穩歌手」:
現在,你大業鴻圖 / 然後,我樂極迷途
再相遇,為何情仇互報?
現在,你賜予任務 / 然後,我受命如奴
再爭辯,和諧無路訴!
詞人黃偉文為歌手李克勤填詞的新作「北京‧北角」,用溫情詼諧的筆觸寫中港矛盾,也被許多人硬是解讀成「維穩歌」,逼得黃偉文強抑怒氣發文自清:「以後寫詞會更小心斟酌作品會否被和自己相反價值觀『騎劫』(綁架)的可能性.......一個人的性格氣節,是一路有跡可尋的。」──黃偉文六月才因為在微博公開支持港人公投爭普選,帳號慘遭查封。「憤青」的怒火,是不是根本還沒燒到高牆,就先傷了同志呢?
看看香港,想想台灣。面對那堵高牆,有人選擇焦土戰,有人選擇滲透戰。有人期待從敵人那兒爭取更多同志,也有人寧願驅逐「革命純度不足」的同志,把他們劃成敵人。我的意見是:你要發起焦土戰、追求烈士的悲壯,悉聽尊便,卻不等於你應當用同樣標準「綁架」所有人(何況依我所見,真有膽識當烈士的委實不多,『嘴砲酸民』倒是從來不少)。光憑「不表態就是反動,不是同志就是敵人」這種思維,實在是難以撼動那道高牆的。你我身為脆弱的「雞蛋」,究竟該選擇哪種戰略,應該很清楚了。
(寫給《財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