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類學筆記:現證無我的現量,無我是不是它的顯現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問:現證無我的現量,無我是不是它的顯現境?

  • 無我是它的趨入境,因為它有證得無我,而且不僅證得,它是現證無我。
    無我是不是它的顯現境?
  • 量分為現量與比量,它的理由是因為量的顯現境分為自相與共相。
    以自相作為顯現境的量,稱為現量;以共相作為顯現境的量,稱為比量。
    從這個理由去推論的話,以自相作為顯現境的量,稱為現量;現證無我的現量是現量,就代表它是以自相作為顯現境。無我不是自相,所以無我不是它的顯現境。
  • 分別知的顯現境和常法同義。現前知的顯現境和無常法同義。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無我不是無常法,所以,無我不是現證無我的現量的顯現境。

難道它沒有顯現境嗎?

  • 以經部宗的角度,經部宗會說:現證無我的現量顯現的不是無我,而是「無我的蘊體」,顯現無我的蘊體,甚至證得無我的蘊體──直接證得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蘊體是無我的。這個例子跟什麼例子很像?桌上沒有大象的那個例子──先證得沒有大象的桌子,間接證得桌上沒有大象。相同的,現證無我的瑜伽現前知先證得什麼?先證得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蘊體是無我的。因為最初他在思惟無我的道理時,是從五蘊開始思考:我的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不是獨立、自主、實有的?透由正理反覆思惟、觀察之後,他發現五蘊不論是色、受、想、行還是識,都沒有獨立自主的特性時,最終就會生起:「我的蘊體是無我的。」但這樣的認知顯現的境是什麼?它顯現的是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什麼?間接證得蘊體是無我的。這樣可以理解嗎?經部宗就是從這個角度去描述的。
  • 這樣跟之前我們所說的「量分為現量和比量的理由」是不是就沒有矛盾了。無我的蘊體是蘊體,是不是?無我的蘊體是不是自相?無我的蘊體是自相。所以,現證無我的現量的顯現境是什麼?無我的蘊體,它顯現的是無我的蘊體;間接證得什麼?蘊體是無我的。它顯現的不是無我本身,它顯現的是無我的蘊體,所以「無我的蘊體」跟「蘊體是無我的」這兩者不一樣。如果以無遮、非遮的角度去分析,哪一者是無遮?哪一者是非遮?蘊體是無我,是什麼遮?無遮。無我的蘊體呢?非遮。無遮一定是常法;非遮呢?有常法、有無常法,這從非遮的分類就可以看得出來。非遮分為兩大類:常法的一類與無常法的一類。無遮呢?無遮怎麼分都是常法,所以無遮一定是常法;非遮不一定是常法。所以我們說:無我的蘊體是非遮、無常法;蘊體是無我則是無遮、常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29會員
586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2/22
如性法師 心類學 2017 南印度 筆記
Thumbnail
2021/02/22
如性法師 心類學 2017 南印度 筆記
Thumbnail
2021/02/22
如性法師 心類學 2017 南印度 筆記
Thumbnail
2021/02/22
如性法師 心類學 2017 南印度 筆記
Thumbnail
2021/02/22
如性法師 心類學 2017 南印度 筆記
Thumbnail
2021/02/22
如性法師 心類學 2017 南印度 筆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人的意念起源,來自於分別識。當「我」意識到「我」的存在,分別出「我」以外的存在,世間萬物隨即現前,自然法則起始運作。換言之,我們所處的世界之所以存在,乃是依我們意識的分別性而起,並於分別裡開枝散葉,直至如今的百花樣貌。
Thumbnail
人的意念起源,來自於分別識。當「我」意識到「我」的存在,分別出「我」以外的存在,世間萬物隨即現前,自然法則起始運作。換言之,我們所處的世界之所以存在,乃是依我們意識的分別性而起,並於分別裡開枝散葉,直至如今的百花樣貌。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識-意識(第六識) 「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Thumbnail
識-意識(第六識) 「識」謂現前了別所緣境界,彼所依者,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如前說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彼所緣者,謂一切法如其所應。若不共者所緣,即受想行蘊無為,無見無對色,六內處及一切種子。
Thumbnail
「以上詮釋,可以貫徹全篇」的意思是-關於「眼識自性」的詮釋邏輯和概念結構,同樣適用於此篇其他感官意識的詮解。
Thumbnail
「以上詮釋,可以貫徹全篇」的意思是-關於「眼識自性」的詮釋邏輯和概念結構,同樣適用於此篇其他感官意識的詮解。
Thumbnail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Thumbnail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