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 第一 P.6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又彼諸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俱有相應一一而轉。

又,這些原則與方法,「同一所緣,非一行相」。例如因於功利動機為一,原則同一,但各人實踐的方式有所不同,故我們所能觀察的外顯行為便有所不同。行意、行法、行相之間,俱有相應的關係,互為因果相續相生。


又彼一切各各從自種子而生。

又,這一切(包括意、法、相)各源於各別的觀念而生。

彼作業者,當知有六種:謂唯了別自境所緣,是名初業、唯了別自相、唯了別現在、唯一剎那了別。

這一段是我覺得幾乎不可言詮的部份,他指涉的是在感知、意識初起至熟成、固著、變動、轉型、生滅與實際作為的關係之間一種互為因果、互證互明、循環生息、共鳴相應的關係。他把與此關係相應、感發、觸發、誘發的實際作為依其抵達分為六種。也就是說,這是所致意識境界為區分前提的歸納方法有四:

一、了別自境所緣-

相應的行為能彰顯導致此境的因緣者。在這種關係中,因果直接而明顯,可以首尾推求,故為「初」。


二、了別自相-

相應的行為能照見自我動機。我們鄙棄其人所做所為或所思所想時說「看看你那德性!」 自相,其人能於行為中意識到我自己的樣子。這個「樣子」,我想應該沒有人會等同於攬鏡自照所見的影像,故「自相」也是無法言詮,要點悟性,方能了別。


三、唯了別現在-

相應的行為能使人照現當下。這個當下包括我、我所開展的動詞的對象、以及主客之間的關係、 當下時間、空間等客觀因素。


四、唯一剎那了別-

相應的行為當下,知覺中包括歷時意識,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歷史感。其人能察覺這當下在悠長無始終的時間軸上的比例,產生永恆與剎那的對比。「唯一」是對於無常的意識,是「自其變者而觀之」時所能照見的實相。我們可以用西哲概念中「其人不可能兩次涉入同一河水」來理解「唯一」的概念。缺乏歷史感則於專注當下時不能超越當下,無法於與過往無間相續的意識中照見當下的不永恆,於此,即使主體意識到「當下轉瞬即逝」,也無從產生「可一而不可再」的認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胡兒的沙龍
10會員
327內容數
自2020年初,我們被動地進入了一場漫長的生存戰疫,面對的,本是看不見的天敵,然因緣所會,人事交織,各有所私,天災,便有了人禍的特質,於大事件中的個人,所有無力、未知、種種驅力趨生避死,感蕩心靈,故有此集。
胡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16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Thumbnail
2021/10/16
「唯此 」指相對於「多曾習力最強者」的「其餘皆忘者」,無論自憶或他令憶者,最終的意識中只剩下這些他平時最眷戀的人事物。
Thumbnail
2021/10/10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Thumbnail
2021/10/10
我感興趣的就是理性的認識論這些,而對於信仰⋯⋯我還是要根據理性的認識論,例如說某人欲信仰「無我」、「空性」,那麼他是不是要先知道個理性方法、依一個客觀的角度去認識這個「我」、認識這個「性」,才能掌握如何超越自性的方法,使之「空無」? 所以,是不是先去讀「地論」是正確的?然後其人才能夠依對自性、對自我
Thumbnail
2021/10/03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Thumbnail
2021/10/03
這就是前述無記時的狀態,接下來的應該很容易理解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人的意念起源,來自於分別識。當「我」意識到「我」的存在,分別出「我」以外的存在,世間萬物隨即現前,自然法則起始運作。換言之,我們所處的世界之所以存在,乃是依我們意識的分別性而起,並於分別裡開枝散葉,直至如今的百花樣貌。
Thumbnail
人的意念起源,來自於分別識。當「我」意識到「我」的存在,分別出「我」以外的存在,世間萬物隨即現前,自然法則起始運作。換言之,我們所處的世界之所以存在,乃是依我們意識的分別性而起,並於分別裡開枝散葉,直至如今的百花樣貌。
Thumbnail
講「同時存在」,是為了讓眾生比較容易了解,其實它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眾生在一個起點開始就有無量因緣,展現無量因緣都同時存在。 譬如,你在電視台上班,但你的因緣並不是只有這條路,而是有無量的路同時存在,只是你正好切入這個因緣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Thumbnail
講「同時存在」,是為了讓眾生比較容易了解,其實它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眾生在一個起點開始就有無量因緣,展現無量因緣都同時存在。 譬如,你在電視台上班,但你的因緣並不是只有這條路,而是有無量的路同時存在,只是你正好切入這個因緣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人一旦有了價值觀,便從一元世界進入二元世界,透過認知,事物開始分化。 萬物運行有其道,即是自然,無為是放下評斷,遵循自然。
Thumbnail
「審慮所緣」這個智性狀態所能夠知見、審慮的因緣,除了依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之外,還包括其他三種依非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
Thumbnail
「審慮所緣」這個智性狀態所能夠知見、審慮的因緣,除了依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之外,還包括其他三種依非理性為原則運作的因緣。
Thumbnail
這些意識活動所能作的「業」,於最基本、最初,能令人「了別自境所緣」
Thumbnail
這些意識活動所能作的「業」,於最基本、最初,能令人「了別自境所緣」
Thumbnail
「意識」作為動詞,我們對這種活動的知覺若是再仔細一點
Thumbnail
「意識」作為動詞,我們對這種活動的知覺若是再仔細一點
Thumbnail
這樣來說,這些應該就不是「作用」,而是「副作用」。
Thumbnail
這樣來說,這些應該就不是「作用」,而是「副作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