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虛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人的偉大,全因意念彰顯現前。人的苦難,也因意念綿延不斷。

人的意念起源,來自於分別識。當「我」意識到「我」的存在,分別出「我」以外的存在,世間萬物隨即現前,自然法則起始運作。換言之,我們所處的世界之所以存在,乃是依我們意識的分別性而起,並於分別裡開枝散葉,直至如今的百花樣貌。

當我們的分別心越根生蒂固,「我」與「其他」的邊界益發鞏固,原本單一的世界逐漸長成多元豐富的樣貌,離最初的虛空無始越來越遙遠。「我」慢慢遺忘最初的那一念來自何方,迷失掉本來面目,至此「我」終於獨立成形,成為宇宙的實體。

然而實體生於虛空,終將歸於虛空,始終生滅本為原理,對於存在的執著以及對於消失的恐懼,令「我」進一步完整。至此,俗世裡的「我」的概念趨近完善。

後面的權力、財富、地位、慾望,會左右「我」的長成,但並不影響「我」的本質。「我」因生而喜,因死而悲,成為世間常態。雖偶有例外,卻也無關群體意識的輪迴。

所謂修行,便是逆向,反其道而行,不尊崇生,不畏懼死,用生重返虛空,將死轉化成了願。修行者深知眼前一切皆為幻象,生於虛,落於實,然成住壞空,一切實相終究要歸於虛空,此法牢不可破,故耽溺於此時此刻實不可取,看透萬物皆空才是解脫之道。

故釋迦摩尼佛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任一修行者如果依照三法印所思所行,必能得解脫。可嘆修行者於修行的過程中,往往無意落入我執,認為有「我」求解脫,故落入我執障礙,又起種種分別,再生出種種法門。

然,法門本無差別,解脫才是重點。法門生,是因應眾生根基因緣,非真法也。一切有為之法皆為方便法,修完則該捨棄,不應眷戀。一眷戀,既為我執,不得成佛矣。

修行者須謹記,不論何時何地,何處何人,皆不該深執法門或宗派,更不該深執師長與同門。心心念念,乃至無心無念,乃至空心空念,乃至空性圓滿,全憑虛實相輔。一念求解脫,無念無解脫,一念即成佛,無念無有佛,如此虛實交織,有無兼具,才能得解脫。

一念窒礙即成魔,一念清澈即成佛,修行人不可不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行歌的沙龍
31會員
229內容數
一切由靜坐裡所得,化為文字,如漣漪向外圓擴,盼能在人海裡喚起一聲迴盪。
行歌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22
放鬆,不僅是為了解開自己內心的糾結,亦是為了化解人與人之間的嫌隙,不管再怎麼根深蒂固,到此為止。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6
如果放鬆是身心的和解,那麼和解之後,無限的可能性將會開啟。如何將無限的可能性用於身心的和諧與同步,促進意識的流動,開展肉體的潛能,這便是生生之法的基礎運用欲達到的目的。
Thumbnail
2025/02/04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2025/02/04
我很少談時事,此後也不例外,今日不能免俗地談一談人生的無常,以及如何從容面對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無我」並不是指失去一切, 相反的,我們將由其中獲益甚多...
Thumbnail
「無我」並不是指失去一切, 相反的,我們將由其中獲益甚多...
Thumbnail
一念分別,魔障即成。一心執著,虛實顛倒。 不論哪個宗教,任何形式的修行,旨在提升人性,能夠對內無礙,對外有愛。
Thumbnail
一念分別,魔障即成。一心執著,虛實顛倒。 不論哪個宗教,任何形式的修行,旨在提升人性,能夠對內無礙,對外有愛。
Thumbnail
為何明明有我,佛卻說無我? 由一個我去思索何為無我,這不挺矛盾的? 若說無我,那此時此刻活著思考此一問題的我又是誰?
Thumbnail
為何明明有我,佛卻說無我? 由一個我去思索何為無我,這不挺矛盾的? 若說無我,那此時此刻活著思考此一問題的我又是誰?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26】課程影片: 大家好, 延續客觀意識的這個話題, 其實所謂的修行我把他形容成只有八個字: 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實的而把假的分辨出來, 也知道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另外就是 明心見性,明白心的運作明白四個中心的運作, 然後見性,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 見到自己的佛性, 契入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26】課程影片: 大家好, 延續客觀意識的這個話題, 其實所謂的修行我把他形容成只有八個字: 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實的而把假的分辨出來, 也知道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另外就是 明心見性,明白心的運作明白四個中心的運作, 然後見性,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 見到自己的佛性, 契入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10】課程影片: 大家好,《無量義經》有一段文字非常的令人感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 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生 住 異 滅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10】課程影片: 大家好,《無量義經》有一段文字非常的令人感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 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生 住 異 滅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心,是個常變化的東西;身,也是變遷不定的。 它們同樣都是無常,都是痛苦的來源,都是「無我」。 這就是佛陀所指出的:身和心既不是眾生,也不是個人,也不是自我、靈魂、我們、他們。它們僅僅是元素——地、水、火、風,四大元素而已! 願你們永遠記得這些教法! 祝福你們健康快樂!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一不是三。「佛」是這顆心;凡夫眾生也是這顆心。《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六祖壇經》」阿伯時常耳提面命地叮嚀我們「歷事
Thumbnail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Thumbnail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Thumbnail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或物質存在關係密切時,又怎能不對萬物產生同情心和關懷呢?這種擴及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慈悲,來自於「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洞見,這就是佛教慈悲的基礎。
Thumbnail
當我們意識到人類與其他形式的生命或物質存在關係密切時,又怎能不對萬物產生同情心和關懷呢?這種擴及所有地方一切生命的慈悲,來自於「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的洞見,這就是佛教慈悲的基礎。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Thumbnail
以佛教的觀點,這個所謂的「我」以至世間的一切歸根究柢都是「因緣所生」,這表示個人對意義和自我實現的追求,是無法離開全人類、社會和自然的改善而獲得的。這就是「人間」的人本主義,也是體認「淨土就在人間」的一種表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