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學筆記:「成立」與「遮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成立」與「遮止」

  • 當一法在心中顯現時,顯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稱為「遮止」
  • 當一法在心中顯現時,不顯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稱為「成立」

何謂「遮除所破」?

  • 以「佛堂裡沒有孔雀」為例。「佛堂裡沒有孔雀」這一法的所破是什麼?有孔雀。為什麼「有孔雀」是沒有孔雀的所破?我們在確定佛堂裡沒有孔雀之前,應該先知道孔雀長什麼樣子;如果我們不清楚孔雀長什麼樣子,就沒有辦法斷定佛堂裡沒有孔雀。當有人問你「佛堂裡有沒有孔雀」時,你要如何確定佛堂裡沒有孔雀?你應該在心中先生起孔雀的像,再檢視你所認定的那種動物是否存在於佛堂裡,當確定牠不存在時,將牠否定;這就稱為「遮除所破」。

一與異的「一」

  • 「一」的性相:非各別法。乍聽之下,我們會覺得「一」是成立,不是遮止;但問題是:「一」在我們心中現起時,顯現的是「非各別法」的像。如果顯現的是非各別法的像,這代表它必須顯現遮除所破的像;遮除什麼所破?各別法。在遮除所破──各別法──之後,顯現出非各別法的像,所以「一」也是遮止。

「無常」和「常」這兩個詞剛好顛倒過來──字面上沒有否定詞的「常」是遮止;有否定詞的「無常」是成立。(以「剎那性」第一種解釋方式而言)

  • 「常」的性相:法與非剎那性的交集。或稱為「非剎那性的法」。如果要現起「非剎那性」的這一點,就必須否定「剎那性」,才能顯現非剎那性;所以「常」也是遮止。
  • 「無常」的性相:剎那性。對於「剎那性」這三個字,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式。第一種:隨著因緣剎那剎那地改變如果是從「隨著因緣而剎那剎那地改變」這個角度去解釋剎那性,剎那性應該是成立。既然它是成立,無常也應該是成立。
  • 有一派學者在解釋剎那性時,並不是從「剎那剎那地改變」的角度,而是從「一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去解釋;如果某個有為法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它就不能稱為「剎那性」,而是非剎那性;如果是非剎那性,就代表它是常法。由此可知,無常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下一剎那持續安住;因為它安住的時間只有一剎那,不會有兩個剎那。所以有為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或稱為「下一剎那」)持續安住,從這個角度是不是也可以解釋「剎那性」?這種解釋跟「剎那剎那地改變」其實意思相同,只是解釋的角度不同。但如果從「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去解釋剎那性,剎那性就是遮止,而不是成立;因為它強調的是:一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它否定了「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會持續安住」的這一點。若是從這個角度去解釋,無常就是遮止,而不是成立。因此,即便學者們都一致認同剎那性是無常的性相,但詮釋的角度是不同的。
  • 對於「無常是遮止還是成立」的這一點,在三大寺有兩種不同的主張:福稱大師認為無常是成立,妙音笑大師則認為無常是遮止。雖然遮止與成立相違,但是在解釋「無常」時,的確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去說明。

「法性」

  • 「法性」是指諸法最究竟的本性;如果以上部宗義師的角度而言,「法性」指的就是「空性」;若以經部宗的角度來說,「法性」應該可以稱為「無我」。「法性」這個詞,在字面上有沒有否定詞?沒有──「法」不是否定詞,「性」也不是否定詞。雖然「法性」一詞在字面上沒有否定詞,但以上部宗義師的角度而言,法性指的是空性──諸法無自性,所以當我們心中現起一法的法性時,就必須現起那一法無自性;當心中現起「那一法無自性」時,是不是要遮除「有自性」的這一點?是。遮除「有自性」才能現起無自性。所以「法性」是遮止還是成立?遮止。

「虛空」

  • 虛空的性相:「僅遮礙觸的無遮法」;這當中為什麼要用「僅」那個字?僅僅遮除了礙觸這種狀態,僅止於此。當我們心中現起「虛空」時,它僅僅呈現「遮除礙觸」的這一點,而沒有辦法牽引出其他的成立法,所以我們說「虛空是無遮」。

  • 這幾個例子:法性、藏文版的虛空(中文虛空字面有否定詞)、常、一,雖然在字面上都沒有否定詞,但不代表它們不是遮止。由此可知,某一法是不是遮止,不是從字面上去看,而是要從它在我們心中所現起的像去評斷──如果那一法在我們心中現起時,它必須呈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稱為「遮止」;如果那一法在我們心中現起時,它不需要呈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就稱為「成立」。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論遮止或是成立,都必須存在;「非法」既不是成立也不是遮止。
  • 如果一法的性相是遮止,那一法就必須是遮止;如果一法的性相是成立,那一法就必須是成立。因為在判斷某一法是成立還是遮止時,是從它在心中現起的影像去分析,而這又必須從那一法的性相在心中現起的影像去評斷。所以當我們說無常的性相──剎那性,如果「剎那性」是成立,無常就是成立;不會出現剎那性是成立、無常是遮止的情況。因此,性相與名相,其中一者是成立,另外一者就是成立;一者是遮止,另外一者就是遮止,沒有特例。
  • 如果有特例,那個例子應該是「一」──非各別法,我們可以說「非各別法是遮止、一是成立」。平時我們在講「一」的時候,會覺得那是肯定的感覺;但如果從它的性相──非各別法──去分析,我們就應該說「一是遮止」。為什麼?因為它的性相──非各別法──是遮止。

問:為什麼以虛空作為「無我」的譬喻?

  • 因為無我也是無遮。何謂「無我」?沒有獨立自主的狀態。沒有獨立自主的狀態是不是遮止?是。它在遮除有獨立自主的狀態之後,能在我們心中牽引出一個成立法嗎?不能;它講的就是「沒有獨立自主的狀態」,僅止於此,它並沒有其他的意思。或者我們用「無自性」來解釋,什麼是「無自性」?沒有自性,僅止於此。這就跟「沒有孔雀」是一樣的,沒有孔雀──僅遮除「有孔雀」,而在我們心中現起「沒有孔雀」的像;無自性呢?僅遮除「有自性」,而在我們心中現起「無自性」的像。
  • 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在證悟空性的那一瞬間,他心中現起的就是「諸法無自性」,僅止於此;那時在他的心境上不會出現瓶、柱、桌子等成立法。為什麼?因為他所證得的法是無遮,既然是無遮,就表示那一法在心中現起時,只會顯現「遮除所破」的那一點;只要超過了這條線,它就不是「無遮」。所以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判斷「我有沒有證得空性」、「我有沒有證得無我」。
  • 所謂「證得鬧鐘的空性」,指的是證得鬧鐘的無自性;證得鬧鐘無自性的狀態,是指心中僅遮除了「它有自性」的這一點,而讓「無自性」呈現於心。當無自性在心中呈現的那一刻,鬧鐘是不會顯現的;只要分別知上顯現出「鬧鐘」,就代表沒有證得空性。這一點,有學習的人自己就可以判斷出來,不需要問別人。因為鬧鐘的空性是「無遮」,所以在破除所破之後,心中不會有任何的成立法出現;只要有一個成立法出現,那就代表當下所證得的不是無遮,由此可知所證得的那一法不是空性。這也正是學習無遮與非遮最主要的目的。
  • 為什麼經論裡時常以虛空來比喻無我或是無自性?因為這兩者都是無遮,在「僅遮除所破」的這一點上極為類似,可以藉此了解為何無我或無自性是無遮。但很多人誤解這一點,以為「既然以虛空來譬喻無自性,那虛空就應該是空性」;雖然我們會說「諸法無自性」,但不會說「虛空是空性」,因為虛空不是勝義諦,所以觀想虛空不是在修學空性。(以上的內容是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解釋。)

問:現證空性之後,那個人的世界裡是不是都沒有行相了?

  • 現證空性是在入定的階段,當下行者的心中只有無分別知,而且只有「空性」這個境,沒有其他世俗的景象;但在出定之後,他還是有分別知,並且一如往常能夠看到世俗的景象。以大乘行者為例,行者在根本定(入定)的階段現證空性,當下看不到眾生,只能緣著眾生的無自性,所以在那時主要修持的是般若,而無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等菩薩行;在後得智(出定)的階段以分別知緣著眾生,行持菩薩行。

問:在證得空性的期間,空性都是無遮?還是會有次第──從最初的非遮到無遮?

  • 只要是空性都是無遮,沒有非遮的空性。在現證空性的當下,行者的對境也是無遮。為什麼?還沒有現證之前,必須透由分別知去了解,分別知對境的空性是無遮。簡單來說,在聽聞、思惟、最初實修的階段,如果我們修的是真正的空性,都是無遮。按照這樣的方式去串習,當我們心中分別知的影像越來越薄弱,等到有一天現證時,我們所現證的空性也是無遮。因為我們是將聽到的法義拿來思惟;將思惟過的內涵拿來實修;反覆串習之後,現證的當下,證得的就是我們最初聽聞、思惟、實修的法,所以整個過程中的境──空性──都是無遮,沒有非遮的狀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7會員
520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無我」並不是指失去一切, 相反的,我們將由其中獲益甚多...
Thumbnail
「無我」並不是指失去一切, 相反的,我們將由其中獲益甚多...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26】課程影片: 大家好, 延續客觀意識的這個話題, 其實所謂的修行我把他形容成只有八個字: 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實的而把假的分辨出來, 也知道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另外就是 明心見性,明白心的運作明白四個中心的運作, 然後見性,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 見到自己的佛性, 契入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26】課程影片: 大家好, 延續客觀意識的這個話題, 其實所謂的修行我把他形容成只有八個字: 明真分假,明白什麼是真實的而把假的分辨出來, 也知道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的。 另外就是 明心見性,明白心的運作明白四個中心的運作, 然後見性,見到自己的如如本性。 見到自己的佛性, 契入
Thumbnail
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我們認識宇宙的維度是不是也可能存在著極大的侷限呢?……誰說,我們就非得要一直玩這種遊戲呢?
Thumbnail
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我們認識宇宙的維度是不是也可能存在著極大的侷限呢?……誰說,我們就非得要一直玩這種遊戲呢?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佛在哪裡?佛在法中! 法在哪裡?法在佛中,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裡?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佛在哪裡?佛在法中! 法在哪裡?法在佛中,就在當下! 僧伽在哪裡?僧伽就在法中! 佛、法、僧在我們的心中,但我們必須清楚地去了解它。有些人會隨口地說:「啊!佛、法、僧在我心中。」然而他們自己的修行卻並不如法,或是不適當。因此,若說佛、法、僧會在他們的心中被發現,那是多麼不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我們在這裡所說的不穩定,就是佛陀。佛即是法,法即是無常性。不論誰見到事物的無常,就是見到它們不變的真理。這就是法,而這也就是佛。如果你見到了法,你就見到了佛;見到了佛,你就見到了法。如果你見到「無常(aniccam)」,就會去放下事物,而不去執著它們。 良因曰: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我們修行是、先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 前面兩個是一個思考模式,這個是講到修行的方便,就是講到事相的修學。修學的方便有四種,就是透過什麼樣的方便來增長我們菩提心的善根、大乘的善根呢?先看 第一個、行根本方便。 我們看第二個。 發起善
Thumbnail
菩提心修學述要 2012年五月 淨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我們修行是、先從假入空、再從空出假! 前面兩個是一個思考模式,這個是講到修行的方便,就是講到事相的修學。修學的方便有四種,就是透過什麼樣的方便來增長我們菩提心的善根、大乘的善根呢?先看 第一個、行根本方便。 我們看第二個。 發起善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Thumbnail
「因緣所生法」是虛妄的、生滅的、無常的、沒有自性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虛妄的根源「無始無明」未破;若虛妄的根源打破,則「因緣所生法」當體即是不虛妄的「非因緣所生法」。由佛性觀之,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都是真實的、不生不滅的、常樂我淨的、以無自性為自性的,亦名為「如」,這才是真正的「空」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