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學筆記:「成立」與「遮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成立」與「遮止」
  • 當一法在心中顯現時,顯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稱為「遮止」
  • 當一法在心中顯現時,不顯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稱為「成立」

何謂「遮除所破」?
  • 以「佛堂裡沒有孔雀」為例。「佛堂裡沒有孔雀」這一法的所破是什麼?有孔雀。為什麼「有孔雀」是沒有孔雀的所破?我們在確定佛堂裡沒有孔雀之前,應該先知道孔雀長什麼樣子;如果我們不清楚孔雀長什麼樣子,就沒有辦法斷定佛堂裡沒有孔雀。當有人問你「佛堂裡有沒有孔雀」時,你要如何確定佛堂裡沒有孔雀?你應該在心中先生起孔雀的像,再檢視你所認定的那種動物是否存在於佛堂裡,當確定牠不存在時,將牠否定;這就稱為「遮除所破」。

一與異的「一」
  • 「一」的性相:非各別法。乍聽之下,我們會覺得「一」是成立,不是遮止;但問題是:「一」在我們心中現起時,顯現的是「非各別法」的像。如果顯現的是非各別法的像,這代表它必須顯現遮除所破的像;遮除什麼所破?各別法。在遮除所破──各別法──之後,顯現出非各別法的像,所以「一」也是遮止。

「無常」和「常」這兩個詞剛好顛倒過來──字面上沒有否定詞的「常」是遮止;有否定詞的「無常」是成立。(以「剎那性」第一種解釋方式而言)
  • 「常」的性相:法與非剎那性的交集。或稱為「非剎那性的法」。如果要現起「非剎那性」的這一點,就必須否定「剎那性」,才能顯現非剎那性;所以「常」也是遮止。
  • 「無常」的性相:剎那性。對於「剎那性」這三個字,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式。第一種:隨著因緣剎那剎那地改變如果是從「隨著因緣而剎那剎那地改變」這個角度去解釋剎那性,剎那性應該是成立。既然它是成立,無常也應該是成立。
  • 有一派學者在解釋剎那性時,並不是從「剎那剎那地改變」的角度,而是從「一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去解釋;如果某個有為法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它就不能稱為「剎那性」,而是非剎那性;如果是非剎那性,就代表它是常法。由此可知,無常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下一剎那持續安住;因為它安住的時間只有一剎那,不會有兩個剎那。所以有為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或稱為「下一剎那」)持續安住,從這個角度是不是也可以解釋「剎那性」?這種解釋跟「剎那剎那地改變」其實意思相同,只是解釋的角度不同。但如果從「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去解釋剎那性,剎那性就是遮止,而不是成立;因為它強調的是:一法不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持續安住──它否定了「它在形成之後的第二剎那會持續安住」的這一點。若是從這個角度去解釋,無常就是遮止,而不是成立。因此,即便學者們都一致認同剎那性是無常的性相,但詮釋的角度是不同的。
  • 對於「無常是遮止還是成立」的這一點,在三大寺有兩種不同的主張:福稱大師認為無常是成立,妙音笑大師則認為無常是遮止。雖然遮止與成立相違,但是在解釋「無常」時,的確可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去說明。

「法性」
  • 「法性」是指諸法最究竟的本性;如果以上部宗義師的角度而言,「法性」指的就是「空性」;若以經部宗的角度來說,「法性」應該可以稱為「無我」。「法性」這個詞,在字面上有沒有否定詞?沒有──「法」不是否定詞,「性」也不是否定詞。雖然「法性」一詞在字面上沒有否定詞,但以上部宗義師的角度而言,法性指的是空性──諸法無自性,所以當我們心中現起一法的法性時,就必須現起那一法無自性;當心中現起「那一法無自性」時,是不是要遮除「有自性」的這一點?是。遮除「有自性」才能現起無自性。所以「法性」是遮止還是成立?遮止。

「虛空」
  • 虛空的性相:「僅遮礙觸的無遮法」;這當中為什麼要用「僅」那個字?僅僅遮除了礙觸這種狀態,僅止於此。當我們心中現起「虛空」時,它僅僅呈現「遮除礙觸」的這一點,而沒有辦法牽引出其他的成立法,所以我們說「虛空是無遮」。

  • 這幾個例子:法性、藏文版的虛空(中文虛空字面有否定詞)、常、一,雖然在字面上都沒有否定詞,但不代表它們不是遮止。由此可知,某一法是不是遮止,不是從字面上去看,而是要從它在我們心中所現起的像去評斷──如果那一法在我們心中現起時,它必須呈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稱為「遮止」;如果那一法在我們心中現起時,它不需要呈現遮除所破的像,那樣的法就稱為「成立」。另外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論遮止或是成立,都必須存在;「非法」既不是成立也不是遮止。
  • 如果一法的性相是遮止,那一法就必須是遮止;如果一法的性相是成立,那一法就必須是成立。因為在判斷某一法是成立還是遮止時,是從它在心中現起的影像去分析,而這又必須從那一法的性相在心中現起的影像去評斷。所以當我們說無常的性相──剎那性,如果「剎那性」是成立,無常就是成立;不會出現剎那性是成立、無常是遮止的情況。因此,性相與名相,其中一者是成立,另外一者就是成立;一者是遮止,另外一者就是遮止,沒有特例。
  • 如果有特例,那個例子應該是「一」──非各別法,我們可以說「非各別法是遮止、一是成立」。平時我們在講「一」的時候,會覺得那是肯定的感覺;但如果從它的性相──非各別法──去分析,我們就應該說「一是遮止」。為什麼?因為它的性相──非各別法──是遮止。

問:為什麼以虛空作為「無我」的譬喻?
  • 因為無我也是無遮。何謂「無我」?沒有獨立自主的狀態。沒有獨立自主的狀態是不是遮止?是。它在遮除有獨立自主的狀態之後,能在我們心中牽引出一個成立法嗎?不能;它講的就是「沒有獨立自主的狀態」,僅止於此,它並沒有其他的意思。或者我們用「無自性」來解釋,什麼是「無自性」?沒有自性,僅止於此。這就跟「沒有孔雀」是一樣的,沒有孔雀──僅遮除「有孔雀」,而在我們心中現起「沒有孔雀」的像;無自性呢?僅遮除「有自性」,而在我們心中現起「無自性」的像。
  • 真正證悟空性的人在證悟空性的那一瞬間,他心中現起的就是「諸法無自性」,僅止於此;那時在他的心境上不會出現瓶、柱、桌子等成立法。為什麼?因為他所證得的法是無遮,既然是無遮,就表示那一法在心中現起時,只會顯現「遮除所破」的那一點;只要超過了這條線,它就不是「無遮」。所以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判斷「我有沒有證得空性」、「我有沒有證得無我」。
  • 所謂「證得鬧鐘的空性」,指的是證得鬧鐘的無自性;證得鬧鐘無自性的狀態,是指心中僅遮除了「它有自性」的這一點,而讓「無自性」呈現於心。當無自性在心中呈現的那一刻,鬧鐘是不會顯現的;只要分別知上顯現出「鬧鐘」,就代表沒有證得空性。這一點,有學習的人自己就可以判斷出來,不需要問別人。因為鬧鐘的空性是「無遮」,所以在破除所破之後,心中不會有任何的成立法出現;只要有一個成立法出現,那就代表當下所證得的不是無遮,由此可知所證得的那一法不是空性。這也正是學習無遮與非遮最主要的目的。
  • 為什麼經論裡時常以虛空來比喻無我或是無自性?因為這兩者都是無遮,在「僅遮除所破」的這一點上極為類似,可以藉此了解為何無我或無自性是無遮。但很多人誤解這一點,以為「既然以虛空來譬喻無自性,那虛空就應該是空性」;雖然我們會說「諸法無自性」,但不會說「虛空是空性」,因為虛空不是勝義諦,所以觀想虛空不是在修學空性。(以上的內容是從中觀應成派的角度解釋。)
問:現證空性之後,那個人的世界裡是不是都沒有行相了?
  • 現證空性是在入定的階段,當下行者的心中只有無分別知,而且只有「空性」這個境,沒有其他世俗的景象;但在出定之後,他還是有分別知,並且一如往常能夠看到世俗的景象。以大乘行者為例,行者在根本定(入定)的階段現證空性,當下看不到眾生,只能緣著眾生的無自性,所以在那時主要修持的是般若,而無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等菩薩行;在後得智(出定)的階段以分別知緣著眾生,行持菩薩行。
問:在證得空性的期間,空性都是無遮?還是會有次第──從最初的非遮到無遮?
  • 只要是空性都是無遮,沒有非遮的空性。在現證空性的當下,行者的對境也是無遮。為什麼?還沒有現證之前,必須透由分別知去了解,分別知對境的空性是無遮。簡單來說,在聽聞、思惟、最初實修的階段,如果我們修的是真正的空性,都是無遮。按照這樣的方式去串習,當我們心中分別知的影像越來越薄弱,等到有一天現證時,我們所現證的空性也是無遮。因為我們是將聽到的法義拿來思惟;將思惟過的內涵拿來實修;反覆串習之後,現證的當下,證得的就是我們最初聽聞、思惟、實修的法,所以整個過程中的境──空性──都是無遮,沒有非遮的狀態。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1會員
45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性法師 攝類學進階版 2018 南印度 筆記
如性法師 攝類學進階版 2018 南印度 筆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進行了斷諍論的課本論式第一段還原~ 外道當中沒有斷諍論,這是佛教特有的特點,因為理路要清晰,且要有經典作為支撐~ 如果在駁他宗裡面沒有講的很清楚的內容,就會在斷諍論當中透過辯論講清楚~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篇進行了斷諍論的課本論式第一段還原~ 外道當中沒有斷諍論,這是佛教特有的特點,因為理路要清晰,且要有經典作為支撐~ 如果在駁他宗裡面沒有講的很清楚的內容,就會在斷諍論當中透過辯論講清楚~
《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的含意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履行,淺見如下: 色即是空 "色" 在佛教中代表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物質的形體、現象等。而 "空" 則代表空性,即事物的本質是無自性的,並非獨立存在,而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暫時現象。 "色即是空" 意味著,所有的物質現象雖然看似真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導讀:【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剛經》前半段經文闡述「緣起性空」的義理,世俗諦緣生,救度諸眾生,勝義諦性空,實無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佛教對於世間萬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矛盾的觀點。針對佛教思想提出了一些疑問,並且探討了個人認知與世界觀的關係。
Thumbnail
先前分享《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的導讀,其中「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是採取散詩的方式來呈現,未能細說。〈正信希有分第六〉,出現了「心不取相」、「無法相」、「無非法相」、「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等詞句。「相」和「法」是佛經裡的高頻詞彙,故「無法相」和「無非法相」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解釋。根據《金剛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