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亮點,導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
譯者:朱怡康
出版社:行路

raw-image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在不劇透的前提下,本文摘出4個亮點,導讀《也許你該找人聊聊》。


1. 就像怪奇物語

會把這本書與 Netflix 上的《怪奇物語》聯想在一起的,大概是頭一遭吧!太跳 Tone 啦!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的故事線有 5 條,採用「多線敘事」的手法——就像《怪奇物語》一樣——巧妙的今昔穿插,層層堆疊的劇情,卻絲毫不會感到紊亂,我想可能是因為作者先前擔任過好萊塢編劇的關係,愛聽故事,也愛說故事。

我一直很愛聽故事,而且我感興趣的不只是故事的內容,還有說故事的方式。

大抵交代一下這 5 條故事線(5 位個案),分別是:

  • 自戀的好萊塢製片約翰,40 歲,與妻子相處不睦,覺得身邊充滿一群「白痴」。
  • 大學教授茉莉,33 歲,因蜜月後確診癌症求助。
  • 離婚老婦麗塔,69 歲,宣稱一年後生日要自我了結。
  • 年輕女性夏綠蒂,25 歲,有酗酒問題,總是勾搭上錯誤的對象。
  • 諮商心理師蘿蕊——也是本書作者——40 多歲,因意外分手而情緒潰堤,朋友建議她「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故尋求另一名心理師溫德爾的協助。

故事均環繞在作者「第一人稱視角」下展開,分鏡與敘事手法,強烈帶給我「觀看影集」的感受,從目錄的編排,「每一集」都置入充滿張力的標題,已見端倪。

raw-image

2. 戲劇性職業生涯

關於作者的職涯發展,是如何從娛樂產業「半路出家」轉到醫療產業去的?書中鉅細彌遺地交代。

雖然我才是該牽起她的手的人,雖然她才是截肢又大範圍感染的人,可是是她在安撫我。雖然這能為《急診室的春天》帶出一條很棒的故事線,但一剎那間,我知道我不會做這份工作多久了。

在台灣,這種「轉職」真是難以想像。

後來有一天,偶然滑到一篇天下雜誌的文章:《美國至少10萬醫生來自文組!單一篩選標準,讓台灣錯過多少優秀醫生?》,才多少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美國是「後醫制」,讀完大學以後,才能考醫學系。

3. 譯者是鄉民吧

raw-image

除了作者本身文筆幽默——時而「神來一筆」蹦出驚喜——這個因素,本書的翻譯無疑是大加分,讀起來相當「滑順」,完全不會有「澀澀的」阻礙感。

不禁令人懷疑,譯者是不是常駐於 批踢踢 的「鄉民」?各種網路流行語連發,我有印象的有:

鍵盤柯南、科科、阿雜、爆雷、登愣、潮、啊不就好棒棒⋯⋯。

這些用語用在自嘲或內心獨白居多,和作者第一人稱視角、生動活潑的筆觸,融合地恰到好處,相得益彰。


4. 自然流瀉的沙金

raw-image

對於喜歡追求知識點的讀者(包括我)而言,這本書的「含金量」仍足以讓我這個「淘金客」滿載而歸。

光看作者的身份切換就十分有趣,以她既是「心理師」又是「病人」的雙重視角,去看待一段諮商歷程是怎麼發展的;以及在「分飾兩角」下,反思諮商過程中,所悟出的不同心聲。

書中適時穿插的心理學知識,或是這一行特有的職人經驗,該在什麼時機帶到,就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了。不刻意造作,也沒有「被灌輸」的感覺,儘管不是這麼「系統性」。

像是在河邊拿篩子舀起,順水流瀉出的沙金,自然寫意。

例如作者與溫德爾的第一次面晤,對那「不按牌理出牌」的諮商室佈置滿腹狐疑。這裡順勢帶到「正常情況下」諮商室的佈置原則,很有趣。

可是⋯⋯心理師椅不是該在諮商室中間,病人座位不是該靠牆嗎?(我們實習時學到要坐得離門近一點,以便「事態嚴重」時逃生。)
raw-image

後記:真的要拍影集

出自好奇,以英文書名,在英文版 維基百科 查詢,得知 ABC Studios 計畫要把本書翻拍成劇集。

不知道透過攝影機——第三人稱視角呈現,又會是什麼樣的感受?甚是期待。

真的好棒棒!科科!www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拍手 ❤️。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廣播資訊不漏接/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MastodonMattersMediu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創作者經濟 IMO
32.5K會員
784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創作者經濟 IMO的其他內容
2024/08/09
一個優秀業務短時間就能正確「鑑定動物」,也知道光靠一招半式無法行遍天下,必須針對不同受眾投放不同「飼料」才有戲!
Thumbnail
2024/08/09
一個優秀業務短時間就能正確「鑑定動物」,也知道光靠一招半式無法行遍天下,必須針對不同受眾投放不同「飼料」才有戲!
Thumbnail
2024/01/10
每個聚會裡都有一些鮑伯,他們看似無害,實則以另一種比較隱晦的方式干擾聚會目的⋯⋯鼓起勇氣,刻意不邀請這些鮑伯們參加聚會。
Thumbnail
2024/01/10
每個聚會裡都有一些鮑伯,他們看似無害,實則以另一種比較隱晦的方式干擾聚會目的⋯⋯鼓起勇氣,刻意不邀請這些鮑伯們參加聚會。
Thumbnail
2023/10/11
你我的「柳林」裡,都住著不同的性格與情緒,我們都需要傾聽、接納他們,他們是可以整合與共融的,最終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Thumbnail
2023/10/11
你我的「柳林」裡,都住著不同的性格與情緒,我們都需要傾聽、接納他們,他們是可以整合與共融的,最終成為一個成熟的大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比較接近一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的最後,大家都藉由諮商的幫助走向新的階段,大概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比較接近一本以心理諮商為主題的小說——故事的最後,大家都藉由諮商的幫助走向新的階段,大概是一個這樣的故事。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讀後心得 我們都該找人聊聊,真的!因為人類從不能單獨存在,在關係連結裡才有成長動力。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讀後心得 我們都該找人聊聊,真的!因為人類從不能單獨存在,在關係連結裡才有成長動力。
Thumbnail
螢幕前的你,正困在面前的巨大牢籠裡嗎?別緊張,這本書的開始,就是這樣的情緒,而可能和你一樣崩潰、懊惱、心煩意亂的,是一位平時工作給人印象應該祥和、平靜的——心理師。 書中作者正面臨人生重大挫折,身為心理師的她,也為自己找了一位心理師,諮商,並且共同面對受困的自我。本書正是以作者和身旁的相關個案為例
Thumbnail
螢幕前的你,正困在面前的巨大牢籠裡嗎?別緊張,這本書的開始,就是這樣的情緒,而可能和你一樣崩潰、懊惱、心煩意亂的,是一位平時工作給人印象應該祥和、平靜的——心理師。 書中作者正面臨人生重大挫折,身為心理師的她,也為自己找了一位心理師,諮商,並且共同面對受困的自我。本書正是以作者和身旁的相關個案為例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書籍全名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因此,誠如書名,這本書以小說型態呈現出心理師與他的個案的諮商現場,以及心理師自己成為個案,和他的諮商師談話的歷程。透過每個故事,會發現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有解方,有的鎖也可能遺失了鑰匙,既然改變不了⋯⋯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書籍全名是:「也許你該找人聊聊: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因此,誠如書名,這本書以小說型態呈現出心理師與他的個案的諮商現場,以及心理師自己成為個案,和他的諮商師談話的歷程。透過每個故事,會發現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有解方,有的鎖也可能遺失了鑰匙,既然改變不了⋯⋯
Thumbnail
過去有影視編劇資歷的作者,讓全書極具畫面感,隨著敘述切換到回憶分鏡、又轉到諮商現場,個案咆哮、哭泣都十分能身歷其境。這本書同時顛覆我對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想像,既不雞湯、也不說教,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同步在尋找自身的答案。
Thumbnail
過去有影視編劇資歷的作者,讓全書極具畫面感,隨著敘述切換到回憶分鏡、又轉到諮商現場,個案咆哮、哭泣都十分能身歷其境。這本書同時顛覆我對心理勵志類書籍的想像,既不雞湯、也不說教,甚至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書寫過程中,也同步在尋找自身的答案。
Thumbnail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
Thumbnail
不是小說,但層次遞進;不是工具書,但知識點像沙金般,自然地流瀉⋯⋯
Thumbnail
【寫在前面】副標題是“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簡明、扼要,一個心理師談她平日的工作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案主,每個案主都有他的故事、他說故事的方式、還有他各種不願意讓人靠近的樣態,又或者,在一段時間後,甜蜜點之後、衝突之後、尷尬之後⋯⋯,心理師與案主的關係又是另一番面貌。心理
Thumbnail
【寫在前面】副標題是“一個諮商心理師與她的心理師,以及我們的生活”,簡明、扼要,一個心理師談她平日的工作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案主,每個案主都有他的故事、他說故事的方式、還有他各種不願意讓人靠近的樣態,又或者,在一段時間後,甜蜜點之後、衝突之後、尷尬之後⋯⋯,心理師與案主的關係又是另一番面貌。心理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閱讀到四分之三,就覺得相逢恨晚。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曾是NBC知名美劇《Friends》編劇,半路離開好萊塢去念醫科,再中途轉當心理諮商師。為那麼多人提供諮商指點迷津,她自己卻因為失戀情緒跌入谷底,所以才出現「心理諮商師去找另一名心理諮商師聊天」的故事。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閱讀到四分之三,就覺得相逢恨晚。作者蘿蕊・葛利布(Lori Gottlieb)曾是NBC知名美劇《Friends》編劇,半路離開好萊塢去念醫科,再中途轉當心理諮商師。為那麼多人提供諮商指點迷津,她自己卻因為失戀情緒跌入谷底,所以才出現「心理諮商師去找另一名心理諮商師聊天」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