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情形不再贅述。很多讀心理學分析書籍的讀者也是更加關注解決辦法部分。因為,畢竟作為受害者去通讀分析其實還是對自己又一次的傷害,即便看透了情感暴力的本質,被最親近的人傷害、羞辱還是人生中不可否認的痛楚。這篇文章主要想說的是加藤諦三給出的「應對指南」。
\n「第一件事,就是要認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滿樂趣的人生。快樂並非是有罪的。只要自己快樂就好。⋯⋯現實世界並不會因為你快樂而要求你懷有負罪感,需要意識到現實世界中有很多『為我的高興而感到高興的人』。」
\n這是加藤諦三的原話。他分析,情感暴力施暴者長期向受害者灌輸如果你去追求快樂,就是丟下我,應該有負罪感的情緒,受害者一味接收而無反駁,時間長了,失去生活的能量,覺得自己想要追求快樂,卻彷彿被一個鉛球鎖住腳,動彈不得。人追求快樂是不應該有負罪感的,難道你不應該得嗎?你生來就只應該報答嗎?
\n「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壞掉施虐者強加給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形象。」
\n或許作為受害者的你會慢慢發現,信仰系統是最難更改的,但是卻是可以更改的。改變那些你感覺痛苦或者不對勁的束縛,雖然下意識還是覺得那種「信仰」是對的,但是,都可以改變。
\n如果你心說「我的自我否定不是沒有原因的」,那要好好想想這否定究竟是誰加給你的?
\n「和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對抗,是和過去的自己告別的機會。」
\n在這裡,加藤諦三的語言也在Susan Forward的Emotional Blackmailing 一書中出現過,即——過去的那個自己就是擁有被灌輸的信念的自己,可能相信「孝順父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父母的話要聽」、「不反駁父母就是對他們的尊敬的表現」等等,再仔細想想,或許這些都不一定呢?
\n加藤諦三又說:「一定要面對面和榨取型人進行戰鬥。無論如何也要斬斷你們之間的關係。」
\n「回顧自己成為今天這樣忍受屈辱的狀態的歷史,找出原因。」
\n沒錯。加藤諦三指出了情感暴力施暴者在執著認為自己「愛」對方從而一再施暴時,將對方逼到自殺在日本不是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因此,不再受害的前提是要有空間和心理上的距離。其實加害者離不開受害者,因為通過向受害的孩子施虐是加害者釋放自己心理衝突的唯一途徑,她不會輕易撒手,所以受害者想要堅持的保持心理和空間上的距離是加害者無論如何也不允許的。這或許就是正面衝突的一種吧,要看受害者有多麼想要解脫和抗爭了,也看受害者內心殘存的對快樂的追求,對生命的正面能量是否能促使她反抗,並堅持下去了。
\n因為這本書在閱讀器看的,看到很多章節中的留言,真是仰天一聲長嘯,有很多很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問題,說不盡道不完。讓我想到武志紅那本《為什麼家會傷人》——說他開講座後被家長圍住問問題,結果他回答了一圈,感覺自己被瘋人院的瘋子圍住了,因為所有的家長都在瘋狂地傷害著孩子,但都無一例外地覺得是孩子的錯😂。
\n如果有越多人越早閱讀這些書籍,不一定會保證一定有什麼好效果,但是似乎至少可以防止極壞的情況過多發生吧。加藤諦三書中說的當然更加相信,不僅僅是我羅列的這四點,有興趣可以看書。
\n如果有心理上的極大衝突,當然看書不夠,最好是尋求專業心理諮詢與干預。
\n受傷的孩子們,記住,相信你自己的感覺!觀點和信仰是可以習得的,借鑑的,但是感受,哪怕再微弱,也可能是不時地在給妳信號,相信它們。
\nThe End
","keywords":["書評","情感暴力","原生家庭","加藤諦三","成長","自我療癒","心理創傷","情感","暴力","施暴","父母","孩子","傷害","書籍","信仰","距離","空間"],"author":{"@type":"Person","name":"Mary Ventura","url":"https://vocus.cc/user/@maryventura"},"image":{"@type":"ImageObject","url":"https://assets.matters.news/embed/352fd9ce-7e05-4128-9963-6d5aaee67d87.jpeg"},"creator":{"@type":"Person","name":"Mary Ventura"},"publisher":{"@type":"Organization","name":"方格子|放送你的知識與想像","logo":{"@type":"ImageObject","url":"https://images.vocus.cc/static/og_img/vocus_kv.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