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新年,不知道大家在做什麼 ? 除了吃吃喝喝、追劇看書或出去走春外,有沒有特別的事情。其實我每一年都會利用農曆過年的時間在家做今年一整年的規劃,除了過年時間比較充裕之外,也能夠花時間反思去年做的事情,能作為延續的效應。
目標發願的好處
有人可能在想,到底我們為什麼要做規劃,我想到《勸發菩提心文》中的一句話「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曾有人問過無相禪師為這句話的意思,無相禪師回答:「人在世間,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們發心走上菩薩道,如果缺少願力,就容易懈怠、墮落,進而退轉道心。因此,學佛應以願力來堅持我們的道心;『願力』是成佛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事物的力量。只要有心、有願、有力量,天下就沒有困難的事,因此《勸發菩提心文》中才會以願力來比金剛。」
《NewScientist》雜誌特刊在《Why am I here》文章當中,曾討論過生活中有「目標感」到底對我們有什麼用。文中提出一份「幸福對健康的影響」,研究者把幸福感分成兩類,一類叫做「享樂幸福感」hedonic well-being,指的是通過滿足自己的欲望而獲得的快樂;另一類叫做「自我實現幸福感」eudaemonia,來自於有目標感的積極生活帶來的滿足和幸福。
這個實驗是讓實驗參與者寫下在一周的時間中,兩者的幸福感有多少次,再抽取實驗參與者的血液樣本及分析基因表達圖譜。實驗結果表示「高水準的享樂幸福感」的人,他們的基因表達圖譜檢測結果不那麼好,反之「高水準的自我實現幸福感」的人,擁有高水準的抗病毒抗體基因。研究者分析自我實現幸福感容易讓人把注意力關注在目標上面,而降低神經系統對於各種負面情緒的反應,這證明有目標感的積極生活會給我們更好的身心靈生活。
挑戰讓生命趣味盎然,戰勝挑戰讓生命意義非凡。Challenges are what make life interesting. Overcoming them is what makes life meaningful.
如何設計目標
那應該如何設定目標呢?其實並不是隨便設一個目標就可以了,從下面這兩張圖就可以看出來,設定一個目標失敗率有多高,所以我們應該找一個好的方式來進行規劃。《最棒的一年:5個步驟,100%實現目標,讓計畫不再是空話》這本書中給我們一些建議,就來跟大家分享:
步驟1 將目標寫下來 : 這可以幫助我們釐清想要的東西、克服阻力、刺激自己採取行動外,也能看見自己的進步程度,能將目標的達成率提高了42%。
步驟2 確認目標形式,且將目標 SMARTER 化 :
作者將目標分為兩種,成就型目標及習慣型目標,譬如我在去年完成台北大縱走七段且拿到完走證書,所以當初設的目標為在2020年12月1日前完成台北大縱走七段。習慣型目標就像是每天早上五點起床或是每周寫一篇文章等等,它沒有明確的實現目標,而是持續進行的,文中也希望能將目標切分為兩種,從大目標到固定小目標,會比較容易完成。
SMARTER化指的是目標在設定必須明確性(specific) 、可計量(measurable)、有行動提示 (actionable)、有風險(risky)、有時間提示(time-keyed)、讓人有興奮感(exciting)、以及相關性(relevant)。
舉個例子來說,像我們想要做一個專門適合給年輕人認識佛教的Podcast 節目,那如果我們目標只寫「成立Podcast 節目」,這個通常就會無疾而終,所以我們就把目標寫成「從2021年四月開始,最少持續一年且每周五更新一次的Podcast節目」。
這裡有幾個特別來說明一下,有風險(risky)指的是目標是需要有一點難度,書中指出:「根據統計目標的困難度和績效之間,呈現線性關聯。」,原因是有時將目標設得太簡單,當達到時便會怠惰下來。
而興奮感(exciting)指的是當有發自內心的動機時,完成的機率還是會比較高。改變來自於一件事,設計的讓自己感到興奮的目標,所以書中建議要問自己「這目標對我有啟發嗎?」或「它能引起我的興趣嗎?我是否願意為了實現它而辛苦工作?」。「追求看起來不可能的目標,常常讓我們真的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即使沒有完全成功,結果我們也勢必有大幅的進步」,這是作者提醒我們,要讓自己離開舒適區,走到學習區裡讓自己成長。
步驟3 找到自己的為什麼
「所有人在起跑線前看起來都很厲害。」因為開始執行新計畫時總是興奮的,但走了一段時間後,「想放棄」的念頭,將會像一首揮之不去的歌曲,圍繞在身邊,所以為什麼要做的動機就變得很重要。
作者提供幾個方法,如記錄我的重要動機,並排列優先順序,因為只有當目標與我們的生命進程、人生價值和其他目標相關時,成功的機率才有可能大增。所以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在理性上對我有什麼樣的幫助,在感性上能多想像,當達成後或沒有達成後,我人生的感受是什麼。
書裡也建議幾個技巧,如把習慣型與成就型目標混搭,在融入自己的行事曆中,再設計成清單模式,當完成式可以劃掉,計算出完成度會比較有成就感,而不要算還缺多少,最後找夥伴一起來做,沒有那就創一個吧。
步驟4 定期檢視流程進行調整
可以將目標縮減成1~3個每日任務,找方法讓目標可視化或是容易觸發,完成後也可以給自己一些獎勵,又或是可以在公開的平台上獲得好的回饋與獎勵,激發自己願意完成的鼓勵,長期下來便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及肯定自我。
重點不是你的想法,而是你怎麼化想法為行動。
It’s not about ideas. It’s about making ideas happen.
我們的夢想
最後舉例我們想要Podcast節目的計畫來說,我們在將目標切分為「從2021年四月開始,每兩星期錄製兩集的Podcast節目」。再把這五個月要錄製的時間都先規劃出來,就能將明確(specific)、可計量(measurable)、行動提示(actionable)、時間(time-keyed)等都設定出來了。
每兩周來錄製節目,我們也覺得稍微有一點挑戰性(risky)但也不至於太困難,且為可視的短期目標急迫度(relevant)。為了提升這樣的能力及準備題材,我們也要求自己在每周寫出一篇文章,並約定閱讀指定的書本內容,設定出習慣性目標(relevant)。此外,當我們一口氣將器材買進時,也是想提高「損失厭惡」,提升自己願意完成的意願度。
我們願意來做這個節目,除了相信這對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提升外,也希望能為推廣正信佛教能盡自己的力量。「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很遠」。所以我們彼此成為了合作夥伴,希望在這條不容易的道路之上,能夠彼此鼓勵及督促,我們堅信對自己承諾保持正向與積極時,最棒的一年也一定會在我們身上展開。
學習的美好之處,就是沒有人可以把它從你身上拿走。
The beautiful thing about learning is nobody can take it away from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