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接觸過才能真實體會」專訪精神科醫師王虹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王虹是我們訪問到的第一個精神科醫師。問起為何選擇精神科,他笑說,是用刪去法,刪掉自己沒興趣的;加上精神科工作比較多操作器材、技術以外的層面,工作的步調,也跟自己的特質相符。

王虹說,工作內容有門診、病房業務、也有居家訪視業務等;平時以門診為主、也會評估患者需不需要住院、巡房、與工作團隊討論患者狀況。作為第一位受訪的醫院醫師,我不禁想問:在講求效率的醫療體系中,他如何取得平衡?王虹說,一定有所極限,但允許的話他也會盡量了解患者的症狀及需求。王虹解釋,在精神科病房中,護理人員、醫佐*與患者互動最密切,是24小時面對患者的第一線工作人員;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則有各自與患者一起工作的時間。

王虹說,精神科病房對大眾而言是很陌生的地方,帶著神秘色彩;也因此,有些患者或家屬一聽到住院,反應就很劇烈:可能非常恐懼、或者強烈表達不願意入院。王虹也提到,許多的電玩遊戲、影視作品可能都影響了大眾對精神病房的印象,但王虹目前工作的急性病房,已經沒有刻板印象中那種陰森、不人道的感覺,患者也並非一入院就永不見天日或不再出院;王虹覺得,精神病房的設計因為安全或管理考量而有了行動(門禁)、通訊的部分限制,這是與一般治療身體疾病的內外科病房,最不一樣的地方。

我問王虹,「住院」對他而言是什麼?「工作啊,」他說,因為他的工作內容之一是照顧住院的人,因此對他而言病房是一個治療的場所。說到保護室,王虹認為它是一個必要的存在,一般而言它至少有「隔離」與「約束」兩種意義或功能,它可以確保某一部分的安全,不管是患者的安全、工作人員的安全、或者整個病房的安全。王虹說,如果有考慮住院或者醫師建議住院,跟可以跟醫師好好討論,先了解病房的治療模式與環境,再作進一步的決定。

作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如何看待DSM-5*的存在?王虹說,它是一個參考的準則,是給臨床工作者與研究者參考用,並非是一本寫給大眾參考的工具書或科普書。即便第五版至今仍備受爭議,但王虹認為,從第四版到第五版,或許代表的是整個世界日漸複雜化或細緻化的企圖,有令人期待的面向也有令人擔心的面向。執業數年,王虹也曾經對精神醫學有所反思。他曾思考,精神醫學的侷限為何?它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有些理論無法解釋所有現象、有些療法也不能解決所有人的苦難。不過,精神醫療存在一些具有彈性的空間,相較於其他醫學科別,已是一個讓人不那麼容易被快速分類的領域。

談到診斷,讓人不禁聯想到我們之前所做的〈關於憂鬱、躁鬱、焦慮,患者想要說的是⋯⋯〉,其中有許多就醫卻未被確診的患者。王虹說,討論病名也是很重要的,也連結到病識感這個概念,他覺得討論個案覺得自己怎麼了?以及醫師覺得個案怎麼了?是一個探討病識感的過程。但診斷在不同的時空脈絡下也有不同的意義,王虹說除非是患者主動詢問、或是時機成熟,他才會和對方討論「病名」。事實上診斷在健保、訴訟、社會福利、請假⋯⋯等不同脈絡中,都可能有不同的意義。書寫的謹慎程度與討論的內容就會不一樣。

我們聊了一些精神醫療的現況。近期因《精神病大流行》的出版,讓人不禁擔心,台灣是否有天會走到跟美國一樣的境地?王虹說,醫療的擴張可能是全面的,並不只有精神醫療。精神醫療也有可能在這個背景之下也呈現擴張著的趨勢;而對於過度診斷,王虹持保留態度:「台灣需要更多的本土資料。《精神病大流行》中提到的數據與脈絡主要來自美國,台灣是否有過度診斷的問題需要更多細膩的研究與討論」。之前與患者的訪談中提到,

用藥像是讓人變好,但這個「好」到底是怎麼定義的?這個問題有些犀利,王虹說,怎樣叫做「好」不容易有個標準的答案,如果醫病雙方有機會討論彼此有沒有共識,是很好的開始。王虹認為,先去討論兩者的共識、再討論與整體社會的所認為的「好」有沒有共識,會是比較實際的做法,畢竟患者才是醫病關係的主體,但醫病雙方也都是整個社會體制與文化下的個體。

我們更深入的談論台灣的用藥文化。王虹認為,吃藥不只是「吃一個東西」,開藥也不是單純給對方一個東西而已,背後一定還有其他意義。藥這個物質不是真空存在,包括在開藥前、開藥後的對話、醫生如何說明這個藥、患者對這個藥物有何期待、恐懼;在藥物這個物質以外,其實還有更多醫病雙方、甚至是整個社會對於藥物的理解與態度在交互作用者,非常需要有機會細膩地去了解,而不是單純地把「用藥」、「不用藥」貼上某種標籤;如果只探討藥物有什麼可見的作用、副作用,其實是比較表面的討論,也可能忽略每一個「開藥」或「用藥」行為背後各自的處境。

王虹說,在診間有時會被患者挑戰:你只會開藥,你又沒吃過藥,你怎麼知道使用精神科藥物是甚麼感覺?但王虹笑說,其實近期自己也有一些身心症狀,也服了藥,也許未來就比較能回答這樣的問題了。不過,用藥的主觀感覺真的很難比較,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這其實與服用其他藥物的情況是一樣的:感冒藥在每個人身上的作用與感受都可能不同,只是精神科藥物作用主要在腦部,所以好像又更難比較。

我好奇的問,為何想接受我們的訪問?王虹說,因為這是個他也很感興趣的主題,也覺得應該要讓更多人去除對精神科病房的一些刻板印象;但他也說,這真的不容易,因為精神科病房不是公共場所,無法開放參觀,也有隱私或安全的考量。

他永遠記得,有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像個房仲,必須透過一些照片與文字,向可能需要住院的患者與家屬,介紹精神科病房的環境、房型、與生活型態。

台灣的精神醫療是循著各種歷史與政治因素發展而來的,目前有不少聲音批評:診斷或治療只是跟隨「歐美經驗」。但若仔細想想,大至政治的局勢、小至生活的方式,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而事實上王虹也觀察到台灣的精神醫療仍有本土化的特色與嘗試:例如某些疾患的治療指引也有台灣本土的版本,流行病學研究也有屬於台灣自己的資料,台灣精神分析學會也在做精神分析專有名詞的翻譯等等。但這些工作都需要資源與人力,「我們要產出完全屬於台灣自己的東西、又想要與國際接軌的話,恐怕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王虹如是說。

王虹補充,不同領域對於「精神病院」的認知可能存在有不小的落差,舉社會學者高夫曼(E. Goffman)的經典著作——《精神病院》(Asylums)為例,也許大部分的臨床工作者沒有機會閱讀這本書,但在台灣的人文社會學界卻有著不小的影響力。王虹自己實際閱讀過後,他認為應該更注意文本背後的時空因素。例如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下,病房的規模不同、收容/收治的個案不同、精神病房是否仍只有一種樣貌?他想若有機會讓這些對精神病房的想像與理解有互相交流的機會,應該會減少認知的落差。「身邊有些朋友是社會學的專業背景出身,一開始彼此聊起精神醫學的爭議總是針鋒相對,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對話,爭議雖然仍在,但理解已經多了一些。精神醫療的臨床實務的確有值得反思之處,但身為第一線的工作者,看見某些對於精神醫療的批判或非難,心裡仍不免有一絲傷感,畢竟在那些臨床實務的不足背後,其實也存在著許多更難扭轉的結構因素,例如醫療體制或政經現實。」舉健保制度而言,表面上看起來是台灣奇蹟,但其實也讓許多體制內的臨床工作者受限重重。

王虹同時對大眾是如何理解精神醫療充滿好奇。我們聊到,近年在社會事件發生後,媒體或各界經常快速地搜尋當事人是否曾經在精神科就診?是否曾經用過精神科藥物?精神醫學彷彿成為必須負起責任的專業,而精神疾病、患者則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這非但不是好現象,也可能加深對於精神疾病、藥物、患者的污名。一場悲劇或社會事件背後有著各種複雜且相互交織的因素,例如如政策、法律、經濟、家庭、心理等等問題,然而這些複雜的交互作用,卻在大眾或媒體急著尋找「解答」的過程中被忽視了。王虹提到中研院鄭泰安教授的重要研究顯示,台灣的離婚率、失業率、自殺率與常見精神疾病(common mental disorders)的成長趨勢是同步的,這清楚呈現了精神疾病與社會發展之間有著環環相扣、無法輕易簡化、去脈絡化的關係;精神醫療當然不是萬靈丹,有其侷限,但也不是全然無能。

如果可以,王虹期待於與精神醫學相遇的的每個人之間,無論是助人工作者、患者、家屬、研究者,都能有機會嘗試理解彼此的際遇與處境;他認為,

「精神科病房是什麼樣子,還是真正接觸過才能有真實體會。」

訪問日期:2018/6/29

*名詞解釋

醫佐:不同醫院有不同的稱呼,有時稱為護佐、護安、房管⋯⋯等;工作內容也稍微不同,但大致是進行安檢、量血壓、紀錄睡眠狀態、處理病人躁動等。

DSM: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於2013年5月18日發行。(詳細資訊:https://goo.gl/Ww7P0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ensen Lin的沙龍
8會員
15內容數
患有精神疾病、沒有住過精神科病房的我,基於忿忿不平、基於好奇,某種程度也呼應了林奕含的〈你該去看精神科了〉,採訪了曾經處在精神科這個場域中的醫生、護理人員、患者,我想透過他們的眼睛,知道「精神科」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Sensen Li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1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
2021/07/21
我不禁想問,林美怎麼會想接受我們的訪問?他說因為他很受不了大學校園中種種對精神疾病的無知與不友善。之前在學校擔任社團幹部參加了一個營隊,第一天就發病暈倒、送急診,指導老師在他回宿舍之後說「大家都沒遇過這種狀況,你嚇到大家了,你要不要道歉」,在那個當下也不知道怎麼辦,就道歉了。
2021/06/27
詢問思樂康對精神科病房的觀察,他說,每個人都有個性,但在精神病房都歸類為疾病。「常常有人只是情緒波動較大,就被認為是發作」;他也發覺,裡面很多人都住很久了,開始沒有時間感,即使狀況穩定,也因為家人覺得丟臉不願意來接而無法出院。
2021/06/27
詢問思樂康對精神科病房的觀察,他說,每個人都有個性,但在精神病房都歸類為疾病。「常常有人只是情緒波動較大,就被認為是發作」;他也發覺,裡面很多人都住很久了,開始沒有時間感,即使狀況穩定,也因為家人覺得丟臉不願意來接而無法出院。
2021/05/13
「之前在別間醫院的慢性病房,因為大家都住很久,有些病友有菸癮,家屬探訪時就會偷偷夾帶菸進去。藏菸的方法千奇百怪,有聽過把漫畫中間挖空塞菸的,也有女病友會把菸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保險套、塞進陰道裡。病房裡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市場;有病友靠這個賺錢,出院後買了一台摩托車。」
2021/05/13
「之前在別間醫院的慢性病房,因為大家都住很久,有些病友有菸癮,家屬探訪時就會偷偷夾帶菸進去。藏菸的方法千奇百怪,有聽過把漫畫中間挖空塞菸的,也有女病友會把菸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入保險套、塞進陰道裡。病房裡甚至發展出自己的市場;有病友靠這個賺錢,出院後買了一台摩托車。」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嗨~我是夢夢 ♡ 每年到這個時候,我都會默默開始列購物清單 畢竟「蝦皮雙11」真的太好買啦 🛒✨ 這次就想跟大家分享幾樣我自己平常有在用、也準備趁雙11補貨的好物, 順便聊聊我最近開始玩的「蝦皮分潤計畫」,怎麼讓分享變成小小被動收入 💰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分享如何透過蝦皮解決毛孩(多芬)因換季和食物引發的皮膚過敏問題,從選用單一蛋白質的火雞肉主食,到利用寵物防舔衣舒緩傷口,並結合蝦皮雙11購物節的優惠資訊與蝦皮分潤計畫的實用教學。
Thumbnail
心理師最令人好奇的一部分,就是接觸精神病患的經驗,想要問的問題很可能來自電影或新聞中的刻板印象,神秘、恐懼、暴力、瘋狂。這篇文章想要回應這樣的好奇,也幫我自己整理過去在醫院的經驗,同時分享給任何想要成為心理師的朋友,雖然這只是我自己一部分的經驗,但至少可以想像一下在醫院精神科病房工作的樣貌。
Thumbnail
心理師最令人好奇的一部分,就是接觸精神病患的經驗,想要問的問題很可能來自電影或新聞中的刻板印象,神秘、恐懼、暴力、瘋狂。這篇文章想要回應這樣的好奇,也幫我自己整理過去在醫院的經驗,同時分享給任何想要成為心理師的朋友,雖然這只是我自己一部分的經驗,但至少可以想像一下在醫院精神科病房工作的樣貌。
Thumbnail
無知地以偏概全,令人心碎。精神議題感知的前後對比,沒有人該被貼標籤,更沒有人該被責備。(晚夏「精神科病房」講座會後所思所想)
Thumbnail
無知地以偏概全,令人心碎。精神議題感知的前後對比,沒有人該被貼標籤,更沒有人該被責備。(晚夏「精神科病房」講座會後所思所想)
Thumbnail
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以一位在精神醫療體系中病患的角度,盡可能地再現我在病房裡經歷到的一切。讓考慮入院、即將入院的朋友們及照顧者少一些未知的恐懼;或者讓純粹對精神病房感到好奇者明白,這裡既不特別神聖,亦不特別髒汙。我的經驗僅能代表我自己,而無法代言座落在象限上其他位置的人,我會在結論更詳細說明。
Thumbnail
我寫下了這篇文章,希望能以一位在精神醫療體系中病患的角度,盡可能地再現我在病房裡經歷到的一切。讓考慮入院、即將入院的朋友們及照顧者少一些未知的恐懼;或者讓純粹對精神病房感到好奇者明白,這裡既不特別神聖,亦不特別髒汙。我的經驗僅能代表我自己,而無法代言座落在象限上其他位置的人,我會在結論更詳細說明。
Thumbnail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Thumbnail
這場有兩位資深社區工作者與精神科主任對話,各有不同切入要點,奮力分享自己對於社區的理念,希望在自己工作岡位與彼此之間如何有所關聯的想像。
Thumbnail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講者徐志雲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從自己的從業經驗來談談在醫療中看到的視野。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與其他先進國家相比,台灣醫療院所的數目、可近性都很高,醫療費用也相對低了不少。雖然這對民眾而言是好事,但隨之而來的困擾也不少:究竟該到大醫院看診?或者就近找小診所看診即可?在同樣等級的醫療院所中,又該如何選擇較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本章要為大家解答的疑惑。
Thumbnail
「同理心是不能拿來救人的。」王醫師推了推眼鏡,繼續以研究個案的眼光注視著那本《傾城之戀》。 我打開筆記型電腦,上網搜索每一項藥名和副作用,詳細鈔錄在一份表格中。第0欄第0列開始的文字是雙極躁鬱、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她被診斷的疾病名稱一個比一個長,藥物強度一顆比一顆高。
Thumbnail
「同理心是不能拿來救人的。」王醫師推了推眼鏡,繼續以研究個案的眼光注視著那本《傾城之戀》。 我打開筆記型電腦,上網搜索每一項藥名和副作用,詳細鈔錄在一份表格中。第0欄第0列開始的文字是雙極躁鬱、重度憂鬱症,廣泛性焦慮症。她被診斷的疾病名稱一個比一個長,藥物強度一顆比一顆高。
Thumbnail
精神醫療空間分析與探討 空間往往是一種環境因子,牽動著人類的觀感,伴隨著精神層面有著重大的感受,近幾年來台灣精神醫療的進步,各地精神醫療院亦呈現高度成長且多元化,但我們卻很難從實際的環境與空間層面做檢視,各階層專業領域也很難結合探討。 環境治療(李選博士1996) 我主要想做的是環境治療,「環境
Thumbnail
精神醫療空間分析與探討 空間往往是一種環境因子,牽動著人類的觀感,伴隨著精神層面有著重大的感受,近幾年來台灣精神醫療的進步,各地精神醫療院亦呈現高度成長且多元化,但我們卻很難從實際的環境與空間層面做檢視,各階層專業領域也很難結合探討。 環境治療(李選博士1996) 我主要想做的是環境治療,「環境
Thumbnail
與設計有關 Michel Foucault 1962-1984的瘋癲與文明1961一書中,他以中世紀「愚人船」來討論隔離、拘禁痲瘋病患的「場所」和現象。這種以特殊空間來隔離、禁閉甚至驅逐病患,而淨化社會的偏激作法,即使在較文明的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藉由空間和權利建構出來的制度化拘禁,其所禁錮的不只是
Thumbnail
與設計有關 Michel Foucault 1962-1984的瘋癲與文明1961一書中,他以中世紀「愚人船」來討論隔離、拘禁痲瘋病患的「場所」和現象。這種以特殊空間來隔離、禁閉甚至驅逐病患,而淨化社會的偏激作法,即使在較文明的現代社會依然存在。 藉由空間和權利建構出來的制度化拘禁,其所禁錮的不只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