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認識新的朋友,只要提到我是心理師,很多時候會感受到舞台的燈光都打在自己身上,雖然媒體上有很多心理師相關的訪談,似乎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神秘,尤其來自電影的想像。
面對精神疾病的好奇--來自想像與好奇的問題
「你有沒有遇過漢尼拔那種嗎?」、「真的有人格分裂嗎?」、「你自己會不會也發瘋啊?」
面對精神疾病的好奇--比較接近實務取向的問題
「這種不是只能吃藥嗎?」、「你都怎麼跟他們聊啊?」、「會不會有病人突然衝過來打人?」
成為心理師以前的故事:精神科的病房,或者說精神疾病,彷彿是很遙遠神祕的國度,其實我最早的參訪經驗也有這樣的感覺,可能因為當時心理系學生的身分,加上變態心理學課本的描述,比較容易有心理準備。多年前我住的地方的斜對面,總會有一位阿姨站在屋頂上,非常認真對著空氣比手畫腳,這應該是我最早近距離接觸的經驗。第二次是跟著某個機構的主管一起去某家醫院,然後有一位病人就主動打招呼,問了我是不是老大還是國王之類的,我只有微笑握手,結果主管就跟我說,「恭喜你成為他幻想世界中的一部分」,當下不知道該愣住還是該說些什麼才好。
菜鳥實習生的忐忑不安:真正比較正式走進病房裡面,當然就是實習生的身分了,先來說說我對環境的深刻印象。其一呢就是拿著磁卡走進一道又一道的們,可謂戒備森嚴門,其二呢就是明明整個地方有打掃乾淨,卻始終瀰漫一股難以形容的複雜氣味,其三呢就是遲鈍、呆滯的眼神或急於找人傾訴的表情。至於接觸過的病人,我還記得了其中兩位。外表是人類沒錯,但堅持自己是亞特蘭提斯的後代,但後來卻暴怒想要召開記者會,因為醫院不願意「承認」偷走他的飲料。再來就是一位霸氣的大哥,分享著選舉的「內幕」,也得意地描述如何用刀子修理人的經驗。我只記得督導說,「運氣真好,可以當場看到急性症狀發作的瞬間」。
開始在病房打工的時候:接下來是長達2年多的故事了,我忘不了護理師們總會調侃我,因為我只要走進大廳,就是一群人像是遇到了明星一樣衝上來,「心理師我要會談」。最容易變成閒聊話題的依舊是各種難以想像的對話內容,例如「宇宙之光」、「外星人就站在旁邊」、「不要告訴別人我藏了100億元」、「我愛你,可以結婚嗎?」。雖然聊得當下很爆笑,但回想起來好像也是心酸,畢竟在所謂精神症狀的強力干擾下,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感受,只是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裡。如果說真的遇到了,我非常認真想要建議,順其自然不要想要爭論誰對誰錯,然後再想辦法安排就醫,這樣的策略面對失智症狀也同樣重要。
那麼心理師都在幹嘛:先說一下醫療團隊好了,通常的組合當然就是精神科醫師、護理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可能還會有照服員。每天或每周的例行工作就是開會,看看有沒有需要處理的突發狀況,或是個案討論,例如病人跌倒、發燒、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抱怨,比較麻煩的可能有暴力行為、性騷擾、摔倒、逃跑。至於心理師本身,我自己的話會排時間去晃一晃找病人簡單關懷一下,接著就是看醫師與病人的需求做個案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另外也會安排定期的「心理師團體」,通常可以自由發揮,設計一些小遊戲來討論情緒與人際關係,最少可以有點娛樂,畢竟病房生活太無聊了。無論是會談或團體,最常聽到的「正常」抱怨呢,大概有「我可以出院了嗎」、「真的活不下去了」、「真的很難吃」、「xxx好兇」,xxx可能是任何病人或醫療團隊的工作人員。
我來試著用最簡單的方式介紹一下一些精神疾病吧。
思覺失調症:以前叫做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聽見或看見不存在的東西,所以很容易自言自語,同時會有怪異或超脫現實的想法,因此很容易胡言亂語,而前面的舉例很多都屬於這種疾病。病人其實非常辛苦、害怕,因為那就真的是「我是誰?我在哪?我在做什麼?」,搞不清楚眼前人事物到底是真的還假的,那是一種非常恐懼的感覺,但是並不等同於暴力傾向,甚至可能害怕所謂的正常人。
雙相情緒障礙症:比較廣為人知的是躁鬱症這個名稱,分成兩種憂鬱期、躁期兩種狀態,憂鬱的時候就是一般認知的情緒低落、飲食與睡眠明顯改變、覺得自己很糟、提不起勁,躁期的時候會情緒高亢,彷彿精力無限不用睡,講個沒完而且話題會跳來跳去,但也可能容易被激怒。例如某位病人就在醫護人員忙著關心病人時,吵著要求所有病人聽他演講,另一位病人非常認真地要求跟我一起約會、結婚、開民宿。無論如何,如果身邊需要照顧這類病人,醫師開的藥一定要按時服用才能保持情緒穩定,非常尤其要注意會不會拿到危險物品來傷害自己。
解離性身分障礙:這就是很多人會好奇的所謂人格分裂,我只能說這可能非常罕見,幾年下來「也許」遇過一兩個,大致的說法就是很具體的描述自己身上有不同的姓名、個性、記憶,例如原本溫和有禮的講話方式,為什麼會突然在某些時候突然用髒話凶狠罵人,甚至想要打人,也強調這段經驗彷彿跟自己無關。
人格障礙:如果身邊有這樣的朋友或家人,相處的經驗就很有趣了,有時候會推測某些有名的政治人物,例如上一任的美國總統是不是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需要強調這樣的人不一定會出現在病房,有些還可能成就非凡,但我自己遇過的,只能心疼需要申請保護令的家人了。
反社會人格: 如果有好處即使傷害到別人也無所謂,所以很容易出現犯罪的風險,如果未成年階段就容易出現冷酷無情的攻擊行為,例如多次傷害小動物,那麼成年之後就有變成反社會人格的風險,不知道是否要慶幸我沒有真正遇過這樣的個案。
邊緣型人格障礙:所有的心理治療經驗中,可能是非常刺激的挑戰,只要開始信任眼前關心自己的人,接下來就是被拋棄的恐懼,在強烈的心情波動下,一天到晚試圖傷害自己或想要自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上一秒有說有笑,下一秒突然嚎啕大哭,原本以為要順利結束當日的會談,離開前又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想要延長時間。
這篇文章一方面是要回應朋友的好奇,但也同時在幫我自己整理過去在醫院的經驗,如果身邊有任何人出現類似的狀況,就可能需要考慮協助就醫,再結合心理治療才比較有機會回歸到正常生活。另一方面我也想順便分享給任何想要成為心理師的朋友,雖然這只是我自己一部分的經驗,但至少可以想像一下在醫院精神科病房工作的樣貌,畢竟跟課本上、電影裡的描述還是不太一樣,精神疾病看起來好像很恐怖,但是真正辛苦的還是病人本身與照顧的家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