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大考試題太簡單沒有鑑別度?毫無中心思想的課綱改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於所有高三應屆學生和家長來說,翹首盼望的「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成績終於在2/24(一)公告了,而就在同一天的晚上,新聞中就看到大考中心張茂桂主任因為「數學滿級分人數達1萬4489人創新高」請辭,而也火速的被批準,看起來應該也是高層授意的「被辭職」。看到這一則新聞,對比這幾年教育部如火如荼推動的新課綱改革,真的令人有精神分裂無所適從之感,也反映出我們的教育主管機關對於整體國民教育的核心目標和理念以及考招和教學之間的關係缺乏整體性的思維和規劃,
學測能力測驗的目標是什麼?
關於「學測」,大考中心官網上面的簡介是:
「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包括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五考科,旨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是大學校系初步篩選學生的門檻。」
而學測的測驗目標則是:
「一、測驗考生是否具備高中生應有的基本學科知能。二、測驗考生是否具備接受大學教育應有的學科知能。三、測驗考生能否結合生活知能及整合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四、測驗考生是否具備理解及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
從上面的說明可以清楚看到,學測僅是在測驗考生「是否具有接受大學教育的基本學科能力。」而認為學測試題應該更難、更有鑑別度的人所持的理由是:這樣的題目這樣才有利大學端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取才。問題是大學端個人申請第一階段的篩選取才的方便本來就並非「學測」的主要目標,怎麼會為了大學端個人申請的作業方便、為了滿足少數成績頂尖學生所謂的「公平」,而扭曲了學測的目標和本質,而刻意提高學測試題的難題,讓全國的學生跟著陪葬?這樣子有合乎學測的目標嗎?這樣對全國大多數考生來說公平嗎?
鑑別度不足?鑑別度和難度有什麼差別?
所謂「鑑別度」和「難度」在教育學上有其明確的定義和公式,其公式如下:
難易度=(高分組答對率+低分組答對率)÷2 (0≦難易度≦1)
鑑別度=高分組答對率-低分組答對率 (-1≦鑑別度≦1 ,鑑別度0.4 以上才是優質的試題)
簡單來說,難易度是在了解一道題目答對的比率狀況,而鑑別度是檢視一道題目對於程度較好的和程度較差的同學在答對率上是否有顯著差異。而今天大考中心受到抨擊的理由是數學科試題「鑑別度」不足,但是其實從目前大考中心公告的所有統計資料上來看,都看不出數學科試題有「鑑別度」不足的問題。大考中心所公告今年各科各級分的統計人數如下:
數學科試題因為15級分的人數有14489人佔考生人數11.22%,而被認為沒有「鑑別度」,這也是張主任辭職下台的主因,但是大家若仔細看這張表,會發現在國、英、社、自也有很多級分的佔比是超過11.22%的,甚至國文12級分的佔比達17.66%,社會10級分佔15.51%。所以為什麼數學科15級分的佔考生人數11.22%是問題,國文12級分的佔比達17.66%就不是問題?頂尖同學有沒有分出高下是問題,中間、後段同學的權益就沒關係?
賣弄「鑑別度」這個專業名詞不過是要掩蓋某些直白的事實,就是某些人認為今年的數學太簡單,十五級分的同學太多,這對於數學頂尖的同學不公平,因為頂尖同學和略差一等同學的差異性沒有被比較出來,講直接一點就是難題太少,出得太簡單,所以頂尖同學沒有辦法「脫穎而出」,但其實這和教育學上所說的試題「鑑別度」的定義跟本是兩回事。
「基本學科能力」的測驗應該要多難?
因為數學科試題因為15級分的人數有14489人佔考生人數11.22%,有媒體就報導「學測數學科每十個同學就有一個考滿級分。」這句話乍看之下真的會以為今年的學測數學題目超級簡單,好像到處都有滿級分的學生,其實真的是如此嗎?不要忘了,全國各地第一志願的高中高三總人數大約就是一萬初頭,這些滿級分的同學多數來自這些第一志願學校,對於超過八成以上的社區型高中來說,能夠考到數學滿級分的同學,幾乎還是只有學校最前端的同學才有辦法,所以,這樣子的題目真的有太簡單嗎?倒底是以前考太難,還是現在考太簡單?倒底真的是鑑別度有問題,還是考太簡單讓頂尖學生沒有辦法「脫穎而出」而不爽?是誰在帶風向?教育主管機關的核心理念在那裡?大考中心主任火速請辭獲准,請問教育主管機關肩膀在那裡?真的有那位長官仔細從更高的層面去思考什麼樣的難易度才是恰當的問題嗎?
從大考試題難易度談新課綱改革
這幾年在推動新課綱的過程中,教育主管機關不斷告訴家長和孩子學習歷程、多元學習和素養才是最重要的,學校不需要無謂的加課、過度學習,但是在大量減少升學考科的授課節數的同時,又放任大考試題長期偏難迎合少數精英學生家長的需求。對於升學有期待的孩子,那一個不想要能夠考到13級分、14級分,甚至15級分?大考中心卻長期以3~5%滿級分比例的目標來作為設定試題難易度的標準,並將大學校系篩選取才的方便作為大考的最高指導原則,那對學生來說,不加課,不做更多的練習和準備有辦法拿到那3~5%的門票得到15級分嗎?所以學生花這麼多時間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意義又在那裡?如果連個人申請第一階段分數篩選都就無法通過了,所有的學習歷程和多元表現也都是白搭。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一面減少升學考科的授課節數,一面卻又無視大考長期以來偏難的問題,這樣子的課綱改革真的能夠成功嗎?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莫梭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課綱如火如荼的上路已經兩年了,而第一屆新課綱的高中生所要面對的111學年度考招新制,卻有許多很重要、關鍵的細節都還在研議當中,而近日招聯會公告了一個對考生來說極為重要的資訊──111學年度分科測驗(即原來的「指考」)後辦理的「登記分發」管道,各大學校系對於「數學」考科的相關參採資料。
新課綱如火如荼的上路已經兩年了,而第一屆新課綱的高中生所要面對的111學年度考招新制,卻有許多很重要、關鍵的細節都還在研議當中,而近日招聯會公告了一個對考生來說極為重要的資訊──111學年度分科測驗(即原來的「指考」)後辦理的「登記分發」管道,各大學校系對於「數學」考科的相關參採資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前言 有考過教甄的人都知道準備過程的煎熬,筆試的內容幾乎是沒有範圍,考的層面很廣;而準備複試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在期限內極限挑戰,完成多課的教案設計、課程安排,甚至是教具製作,若今天是一人單打獨鬥,面對這樣的歷練時,更容易心力交瘁、內心徬徨,頓時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這次段考的國文比較難,算是有一點失常吧,雖然成績不差,但也不到理想程度,尤其是作文,段考從來沒有考過五級分…總是偏題,原本太有自信以為國語都不用讀的…結果對自己的成績不是很滿意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寫在前面~ 心法:為了眾多參加分科測驗的莘莘學子,我特別把近5年的"分科測驗"解析放上來。尤其是111年的分科測驗,是舊制"指考"的演進。我每年都會鼓勵想要參加分科測驗的同學們,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果實,最為甜美。所以,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同學的影響,是在分科測驗拿到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省級考試只是另類體驗罷了?!考試不用準備,沒有壓力。提升教學品質、重視孩子的感受是考試的目的。評量結果可以在官方網站查看,包括學業表現和孩子的感受。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前言 有考過教甄的人都知道準備過程的煎熬,筆試的內容幾乎是沒有範圍,考的層面很廣;而準備複試的過程中,更是需要在期限內極限挑戰,完成多課的教案設計、課程安排,甚至是教具製作,若今天是一人單打獨鬥,面對這樣的歷練時,更容易心力交瘁、內心徬徨,頓時迷失了方向。
Thumbnail
這次段考的國文比較難,算是有一點失常吧,雖然成績不差,但也不到理想程度,尤其是作文,段考從來沒有考過五級分…總是偏題,原本太有自信以為國語都不用讀的…結果對自己的成績不是很滿意
Thumbnail
再過幾天,國三同學們將面對人生中第一場大型考試:國中教育會考。  臺灣在免試入學的架構下,升學制度仍是避免不了的。  然而,會考實施多年,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制度一頭霧水;其實,要想弄清楚,就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超額比序」? 
Thumbnail
高三升學陸續放榜, 班級裡"準大學生"愈來愈多, 學生上課收聽率愈來愈差、學習狀態愈來愈鬆散。 上課時老師一人自導自演、自說自話、自問自答的情景愈來愈常見。 孩子們現實地認為所學與所考上科系"無關" + 畢業學分數已足夠 + 已經有大學可念了,就紛紛棄課程而去。 『那我何必還要
Thumbnail
~寫在前面~ 心法:為了眾多參加分科測驗的莘莘學子,我特別把近5年的"分科測驗"解析放上來。尤其是111年的分科測驗,是舊制"指考"的演進。我每年都會鼓勵想要參加分科測驗的同學們,堅持到最後一刻的果實,最為甜美。所以,走自己的路,不要受到同學的影響,是在分科測驗拿到好成績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省級考試只是另類體驗罷了?!考試不用準備,沒有壓力。提升教學品質、重視孩子的感受是考試的目的。評量結果可以在官方網站查看,包括學業表現和孩子的感受。
Thumbnail
剛剛看到一篇文章在講,這些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因為採計分制的改變,而從分分必較,改成等級制,讓家長與孩子不要這麼分分必較。透過這種模糊化的策略,讓第二三志願學校也可能收到第一志願的學生,打破「志願取向」的升學考試,也試圖改變每一分都那麼重要的想法。 . 這個好,還是不好呢?真的很難說啊。 .
課程的評分方式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條件,課程內容、在教什麼才是,然而同學好似重視前者的比例大勝後者。
Thumbnail
今年113考題,許多家長針對自然科12,000個字,18頁的考題由許多意見,並在社群平臺上大罵了起來,這已經不足為奇,只是每個孩子第一次考學測時,許多家長才發現了題目很長的問題。 閱讀長文對孩子在考試中的表現有顯著影響,國文課程的重要性值得重視。政府應該重視國文課程,不應刪減國文文言文比重。
Thumbnail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測的信度與效度如何?學測成績牽涉到學生申請大學「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及「考試分發」、「四技申請」、「軍校正期班」、「警察大學」等入學管道招生使用,重要性不言可喻。   從科舉制度以來,華人對於考試制度就很熟悉,然而我們想討論的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