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為什麼家人總是叫錯名字?到底是記性不好還是失智?臨床心理師揭原因

2021/05/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刊登於健康2.0
簡阿公最近生病,臥床在家,女兒彩雲是唯一一個住在附近的家人,其他的兒女,有的在大陸,也有的在美國。每天三餐,都是彩雲在家煮好帶過去給簡阿公,阿公習慣了由彩雲張羅三餐,如果還有什麼需要的事,也都叫彩雲協助。
有一年暑假,長年居住美國的女兒彩霞有事返台一個多月,跟簡阿公同住。因此,只要彩霞在家的時間,照顧的大小事就改由她負責。此時,彩霞發現問題了……
圖片|來源

「叫錯名字」比較偏向習慣問題

「彩雲,妳在哪裡啊?來幫我找我的眼鏡。」阿公叫道。
「爸,我是彩霞,我已經回來好幾天了,現在彩雲回家休息,由我來照顧你。」
「喔,彩霞,你回來啦。」
過了幾個小時後……
「彩雲,我要起床,幫我!」
「爸,是我彩霞,是我在照顧你,不是彩雲啦。」彩霞耐心地回答,但滿腦子想的卻是「失智症」!
臨床心理師黃耀庭說明,像簡阿公這種叫錯名字的行為,比較是習慣問題,因為依照過去的經驗,最常見到的是彩雲,所以自然而然地把「彩霞」當成是「彩雲」、一直叫成彩雲的名字(有關錯認人的狀況,還需要考量睡眠問題)。

習以為常的事變成自動化,做完了卻沒有意識

黃耀庭提到,簡阿公因為習慣,所以叫錯名字,其實,習慣還會造成另一種問題。對於生活中經常做、習以為常的事情,我們會變成一種自動化的行為,因為做得太熟悉、太順手,我們反而會做完了,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剛剛有沒有做那件事,變成類似「忘記」的情形。
舉例來說,我們外出都會鎖門,這已經是多年來的習慣,所以不會刻意去關注自己外出時到底有沒有確實將門上鎖。自認記憶力不好的長輩,本來就常懷疑自己生活大小事有沒有做,所以,鎖門經常成了他們「忘記」的事情之一。

善用「反習慣的儀式行為」

當他們說自己「忘記鎖門」,到底是懷疑自己有沒有無意識地鎖了門而不自知,還是真的忘記鎖門?雖然這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況,但人們常用同樣的話來表達。然而,針對上述兩種情況,介入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前者(懷疑有沒有無意識地做),我們需要讓長輩在鎖完門,多做一個反習慣的儀式行為,讓他察覺到自己已經完成鎖門,例如:可以要他在鎖門之後,再用手指著門說:「我已經鎖門了」,以做確認。若是後者(擔心沒有鎖門),則可以在門口掛一個寫著「出門要鎖門」的板子,鎖完門,再同樣做前述的儀式行為,這樣就可以更萬無一失地確認自己有鎖門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嗨!你遇到了難搞的長輩?還是混亂的失智症病患嗎?又讓你火冒三丈、無法入眠嗎? 當我們知道他背後的原因,便有可能理解他甚至解決他,讓我們一起來發現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