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被家人一秒惹怒的時候嗎?看看如何好好使用家人說明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對於家人我們常常使用錯誤

「去哪?跟誰?幾點回來?」「什麼時候要結婚?」「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家人的無心提問,有時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雷?

這是近期閱讀特別喜歡的書《家人使用說明書》。不探究家人為什麼沒做好的原因,而是用感性的方式給予家人溫暖,很多溝通問題反而迎刃而解。

*

身為心理師的我,常常會聽到個案或身邊友人,跟我抱怨家人講的話多傷人,或是伴侶孩子的生活習慣有多麼糟糕,為什麼他們總是做不好自己“應該做的事”(但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不認為這是自己該做的事,而是當事人認為很重要的事)。

有時候,當我們聚焦在問題解決或理解原因時,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地傷害了家人的感受。

*

我自己就是一個容易忘東忘西的人。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很丟三落四的人。國小時期常常在學校很常忘記帶東西,所以只好顫抖著打電話回家請父母幫我送來(即便我家離學校非常近,對家人來說還是很困擾,因為每次接到我的電話時,父母應該心想:又忘記什麼了?)

這樣的症頭一直到我研究所時期還是會發生,有一次我回到台南租屋處,才發現鑰匙放在高雄家裡。所以只好自己再坐火車回高雄拿,雖然很氣自己,但也只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苦笑)。

雖然家人每次都會說:又忘記什麼了?但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包容,即使生氣但可能也對我很無奈。有這樣問題的人應該都很有同感,我們真的不是故意的,但就是忘記了。

現在我的健忘症狀改善了不少,主要有兩個原因。除了為自己負責(即使忘記,現在沒有人會幫我送,只能自己想辦法回家拿),我先生是個忘東忘西症頭比我更嚴重的人,我感覺自己真的謹慎許多。�

*

那到底,家人之間的衝突要怎麼解決?

有四個實用法則,但首要目標是要先讓家成為每天回去都能感受到「溫暖」的地方。

法則1:禁用5W1H提問法

相較於問:「為什麼?」,用「怎麼了?」來取代,會發現語氣更像關心,也不會讓聽的人有防衛心或被質問的感覺。

如:「妳最近好像常常忘記寫作業,怎麼了嗎?」而不是「為什麼妳最近沒寫作業?」

法則2:不要責備家人的失敗,也不要威脅家人不能失敗,因為失敗已經夠讓人難過了,不需要家人提起再放大。

法則3:不在意世俗的眼光,是對家人最好的愛。別人怎麼看那是別人的事,你的家人只要活出他自己期望的樣子就好(整天比較沒完沒了的)

法則4:無論如何都要同理家人

要體會家人的感受非常難,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是非對錯,而是家人需要有人站在自己這邊的感覺,當委屈被聽見了,他就有力氣去面對自己的問題。

如果一個家每天都過得太緊繃、零失誤,其實會跟幸福愈來愈無緣。不但如此,所有家庭成員都無法在人生中盡情發揮才能。

所有的缺點都與優點並存,只要缺點消失,優點也會跟著弱化。當我們只看家人的缺點,就會愈看愈煩,看優點則會發現家人其實是「無可取代」的存在。


我是不務正業邱總監Erica,也是一位諮商心理師,如果你看了文章很有感覺或共鳴,想和我預約個別諮商或職涯諮詢(實體或線上都可):

預約連結在這兒

😁追蹤我的粉專 FBIG

🎧 收聽我的節目:不務正業邱總監Podcast

📪歡迎聯繫合作,請合作邀約來信:beceo.erica@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不務正業邱總監/邱意婷諮商心理師的沙龍
65會員
76內容數
從我的生涯經歷,以及我曾經訪談過的人物,還有書籍的閱讀,對生涯探索有更多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2023/03/20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Thumbnail
2023/03/20
⁡ 今天工作時,和個案聊到每段人生經歷和做過的工作,如果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那就只是一段段有意義的時光。 ⁡ 「走過的路不會白費」,這句話可以完全體會的人,多半是要有些年紀(我認為至少要25歲以上),才會真的有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從我開始做不務正業邱總監這個專頁後,就在想我曾經學過的這些專業
Thumbnail
2023/03/19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Thumbnail
2023/03/19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才可以出國念書吧!」、「在國外一定過得很爽,沒什麼壓力吧!」、「花了這麼多錢,那你英文應該很厲害吧!」 以上這些言論,或許是身為留學生的你曾經聽過的,但聽到時或許也覺得心裡挺不平衡的話。或許並沒有生活拮据,但在海外生活的辛苦,唯有你真的親身經歷過,才能懂得那種辛苦。 回想自己曾經
Thumbnail
2023/03/19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Thumbnail
2023/03/19
⁡ ⁡ 這一週追了《台北女子圖鑑》到第五集,覺得沒有太深的感觸。並不是因為南北偏見的大戰,而是「想成為怎樣的自己」,這個出發點好像很薄弱,好像只是想「成為像台北人的樣子」,但不知道為什麼? ⁡ 雖然我也是北漂族,但對主角從一開始追求成為台北的一份子,到越高的職場或社會地位,卻越覺得空虛。 ⁡ 所以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般我們買東西,小件物品如家電、家具,大件物品像是汽車、實體空間,都有使用說明書。如果是熟悉的物品,通常比較不會去閱讀說明書,頂多是碰到問題時才會翻閱。
Thumbnail
一般我們買東西,小件物品如家電、家具,大件物品像是汽車、實體空間,都有使用說明書。如果是熟悉的物品,通常比較不會去閱讀說明書,頂多是碰到問題時才會翻閱。
Thumbnail
三階原則:了解家人的內心,共同解決疑慮,以及讓正循環的生活持續上路!
Thumbnail
三階原則:了解家人的內心,共同解決疑慮,以及讓正循環的生活持續上路!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7.05 作者:FAHAHA|翁順法 當壞事發生時,要習慣看向未來。 不要問「Why」,要問「How」,Why是過去,How是未來。 當你著眼過去,對方會下意識找理由防衛;當你看向未來,對方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Thumbnail
撰寫日期:2022.07.05 作者:FAHAHA|翁順法 當壞事發生時,要習慣看向未來。 不要問「Why」,要問「How」,Why是過去,How是未來。 當你著眼過去,對方會下意識找理由防衛;當你看向未來,對方會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Thumbnail
夫妻之間,從「放棄」開始 如果大家還是覺得「直接幫對方做」的結論實在很難接受,那或許可以參考作者從研發人工智慧了解到的結果是當一個人的缺點弱化,其實也會連同優點一併弱化,而男女大腦在瞬間反應上本身就是互補的兩種裝置,所以只要這麼想,似乎心裡就能稍稍釋懷了吧?! 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轉換心態
Thumbnail
夫妻之間,從「放棄」開始 如果大家還是覺得「直接幫對方做」的結論實在很難接受,那或許可以參考作者從研發人工智慧了解到的結果是當一個人的缺點弱化,其實也會連同優點一併弱化,而男女大腦在瞬間反應上本身就是互補的兩種裝置,所以只要這麼想,似乎心裡就能稍稍釋懷了吧?! 與其改變對方,不如轉換心態
Thumbnail
#對於家人我們常常使用錯誤 ⁡ 「去哪?跟誰?幾點回來?」「什麼時候要結婚?」「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家人的無心提問,有時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雷? ⁡ 這是近期閱讀特別喜歡的書《家人使用說明書》。不探究家人為什麼沒做好的原因,而是用感性的方式給予家人溫暖,很多溝通問題反而迎刃而解。 ⁡ *
Thumbnail
#對於家人我們常常使用錯誤 ⁡ 「去哪?跟誰?幾點回來?」「什麼時候要結婚?」「你整天在家有什麼好累的?」——家人的無心提問,有時變成一秒惹怒我們的地雷? ⁡ 這是近期閱讀特別喜歡的書《家人使用說明書》。不探究家人為什麼沒做好的原因,而是用感性的方式給予家人溫暖,很多溝通問題反而迎刃而解。 ⁡ *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聽過這樣的一段話:家,不是講理,而是充滿愛的地方。 但為什麼在應該充滿愛的場所,我們經常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尤其是疫情肆虐的時代,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的情形下,應是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怎麼會愈談愈憤怒,愈來愈無話可說? 「要跟誰出去?」 「什麼時候回來?」
Thumbnail
大部分的人聽過這樣的一段話:家,不是講理,而是充滿愛的地方。 但為什麼在應該充滿愛的場所,我們經常無法和家人好好溝通?尤其是疫情肆虐的時代,家人相處時間變多的情形下,應是培養感情的大好機會,怎麼會愈談愈憤怒,愈來愈無話可說? 「要跟誰出去?」 「什麼時候回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