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台灣疫情爆發,帶入你的日常,會長怎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事件

台灣昨天的207開始~
新的一週,禮拜一的今天⋯

從早上進入公司大門的那刻,一系列的進入關卡,實名制、量額溫、噴酒精⋯不拉不拉的⋯讓我意識到疫情的腳步,正尾隨著我的健康安全!

離開辦公大樓後,我到早餐店用餐,還特別觀望著哪一間店面感覺會比較安全,稍微在附近繞了一下,有一種敵在暗,我在明的無形對峙。
講到這,你有沒有從我的描述中感受到那樣的氛圍,還是心裡OS:我這個神經病!

好~轉回來正題
一選定早餐店進入後,發現實名制登記表那個小本本,正默默地躺在一旁的小角落,那種默默,彷彿跟這個疫情形成的匆忙氛圍,產生對比!
讓我有一種:嘿~孝連耶,放輕鬆好嗎⋯的感覺。如果那個登記表本人會說話的話⋯

於是呢,我守法加上金牛座務實的特質,兩隻腳就乖乖地走向那小角落去關照那小本本,在它本人臉上確實填寫我的基本資料⋯
後來在用餐時,看到接續來買早餐的民眾逐一進來,可以說是完全忽略角落裡的小本本,而且店家也沒有主動提醒客人過去填寫!

引導

我開始不自覺往下思考⋯
咦~如果後來這裡有被框列足跡,這樣不是會害到像我這種遵守規矩、確實填寫的守法公民勒~!
如果剛好染疫的某人,又剛好沒有留下資料,那追蹤起來,不就是大海撈針的概念嗎⋯?(哪泥⋯!)

觀點

防疫要靠每個人民
真的~防疫不能靠別人,而是靠自己!
我想~這種時候,我們要把自私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這時候了!
怎麼說?
因為自私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
感受自己的生命財產安全有被威脅時,本能自然啟動了自私的特質,能進一步讓我們去思考,去督促自己做好個人防護;從個人的點,到家庭群組連成一線,然後擴張成為一面網,牢牢包覆這塊土地。
或許出發點不同,但確實有實質的成果!Why not?

越自私,越安全




你是風景

⋯⋯
當然,這是需要外出的情況下⋯
我們也可以選擇,在家耍廢 救台灣

說到在家(不至於是耍廢)⋯
又可以聊到收入問題,自由工作者、自我定位,以及財務規劃創造現金流,諸如此類的話題⋯

raw-image



人家都說
台灣都玩不完了,還跑到國外⋯
我想~這時候,國內旅遊也不用急,看看家裡是不是還有你沒細細品嚐的景點!
可以找個時間,從每天出入再熟悉不過的家門(可能也不熟),到可能去過但不曾久留的某個角落,那個角落可以是廁所,可以是樓梯上的某一階⋯
然後~隨意抬頭佇留,同時用一個視角凝視,接著放鬆⋯下一刻,那可能會是另外一個世界~


接著跟自己對話,去發現自己內心的風景!
raw-image




話說,今天335了⋯
333本土+2境外




《資訊》


《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勝利卷的沙龍
2會員
11內容數
勝利卷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8/28
看到一篇報導,擷取一本書裡的內容,談到關於內向外向⋯ 探討了內在自我,於是寫了一點感想和觀點,分享給大家! 今天一早,看到了一篇文章,擷取自一本書的內容~ 裡面一段講得很好~ 「外向與內向是一個光譜,就和世上許多事物一樣,中間存在著無限排列組合的可能⋯」 小時候的教育,總是教我們對事物的定義二分法
Thumbnail
2021/08/28
看到一篇報導,擷取一本書裡的內容,談到關於內向外向⋯ 探討了內在自我,於是寫了一點感想和觀點,分享給大家! 今天一早,看到了一篇文章,擷取自一本書的內容~ 裡面一段講得很好~ 「外向與內向是一個光譜,就和世上許多事物一樣,中間存在著無限排列組合的可能⋯」 小時候的教育,總是教我們對事物的定義二分法
Thumbnail
2021/08/04
某一刻的心情,因為一個景象、一個事件、一個人物,觸發我將感受,貼在時間的紙面上;三份情境,簡單呈現,不押期限,和大家分享。 看著雨,就覺得下一幕是海 心 住在北海岸的漁港/ 一推開前方的高樓/ 眼前/ 一片汪洋大海/ 滲入了我微弱的視線/ 身座落城市/ 心在港邊/ 夢到工作
Thumbnail
2021/08/04
某一刻的心情,因為一個景象、一個事件、一個人物,觸發我將感受,貼在時間的紙面上;三份情境,簡單呈現,不押期限,和大家分享。 看著雨,就覺得下一幕是海 心 住在北海岸的漁港/ 一推開前方的高樓/ 眼前/ 一片汪洋大海/ 滲入了我微弱的視線/ 身座落城市/ 心在港邊/ 夢到工作
Thumbnail
2021/07/03
沒有扛起別人的情緒,就沒有重擔需要讓自己放下 這篇內容是關於我跟別人互動後,我的體會跟觀點,我覺得是有療癒作用的文章,分享給讀者們。 人與人互動,一來一往間,有時候會遇到別人對我們的回應是不友善、負面的⋯ 當下的感受也會不好,會錯愕、生氣、委屈、受傷⋯ 我覺得很正常,也允許自己接受當下的感受
Thumbnail
2021/07/03
沒有扛起別人的情緒,就沒有重擔需要讓自己放下 這篇內容是關於我跟別人互動後,我的體會跟觀點,我覺得是有療癒作用的文章,分享給讀者們。 人與人互動,一來一往間,有時候會遇到別人對我們的回應是不友善、負面的⋯ 當下的感受也會不好,會錯愕、生氣、委屈、受傷⋯ 我覺得很正常,也允許自己接受當下的感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台灣歷經清零、攀升到共存,2022年4月28日我們確診了。 整體而言感受很奇怪,類似每天在新聞上見到、卻離你生活遠遠的時鐘部長,突然坐在你家客廳,你請他喝杯茶後,他一一把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對你說,他要走了你還抓著他不放,深怕他遺忘了你。 1.進出茶水間和廁所 2.下班後跟同事吃飯
Thumbnail
持續兩年多的疫情,台灣歷經清零、攀升到共存,2022年4月28日我們確診了。 整體而言感受很奇怪,類似每天在新聞上見到、卻離你生活遠遠的時鐘部長,突然坐在你家客廳,你請他喝杯茶後,他一一把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對你說,他要走了你還抓著他不放,深怕他遺忘了你。 1.進出茶水間和廁所 2.下班後跟同事吃飯
Thumbnail
因為防疫,有些人的生活靜止了下來;有些人像我,原本忙碌的生活更加忙碌,無關好壞,擁抱現實~ 開始無止盡的網購 不是我不喜歡網購,而是台灣的生活太方便了,各式各樣的實體店面林立,我偏好實際接觸物品確認這是我要的,有疑問可以面對面請教專
Thumbnail
因為防疫,有些人的生活靜止了下來;有些人像我,原本忙碌的生活更加忙碌,無關好壞,擁抱現實~ 開始無止盡的網購 不是我不喜歡網購,而是台灣的生活太方便了,各式各樣的實體店面林立,我偏好實際接觸物品確認這是我要的,有疑問可以面對面請教專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本文僅是疫情下,本人的體悟,文章沒有任何章法,信手亂書,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所以會跟之前文章迥異,請酌量服用。   國家三級緊戒已逾一個月,這段時間無法人與人的連結,對於群居的人類來說,確實是個挑戰。   看看新聞報導,諸多人期待解封後能大玩特玩,甚至有些飯店訂房已額滿,國家緊戒一個月的鬱悶之情,
Thumbnail
賣場周邊各式店家都拉線只保留單一出入口,店內幾乎沒有顧客,太太獨自走入一店家「冒險」購物。交錯的人們保持距離和靜默,生活似乎降到了最低限度,我突然感覺「這真的像是戰時生活了」。
Thumbnail
賣場周邊各式店家都拉線只保留單一出入口,店內幾乎沒有顧客,太太獨自走入一店家「冒險」購物。交錯的人們保持距離和靜默,生活似乎降到了最低限度,我突然感覺「這真的像是戰時生活了」。
Thumbnail
圖片 疫情增溫後,雖然台灣並沒有宣布封城,但人民的自主封城早已開啟,並且也都開始在家工作和上課了。這樣長時間待在家的日子,來到了第四天了,大家的心情還好嗎? 隨著確診數並未減少,“ Stay Home”的時間可能會增長。「或許更讓人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不能與想念的人見面的孤獨。」 圖片 新冠肺
Thumbnail
圖片 疫情增溫後,雖然台灣並沒有宣布封城,但人民的自主封城早已開啟,並且也都開始在家工作和上課了。這樣長時間待在家的日子,來到了第四天了,大家的心情還好嗎? 隨著確診數並未減少,“ Stay Home”的時間可能會增長。「或許更讓人害怕的不是病毒,而是不能與想念的人見面的孤獨。」 圖片 新冠肺
Thumbnail
叮咚!     歡迎光臨! 請掃碼登記一下喔!!
Thumbnail
叮咚!     歡迎光臨! 請掃碼登記一下喔!!
Thumbnail
#台灣昨天的207開始~ #疫情的腳步,正尾隨著我的健康安全!⋯ #發現實名制登記表那個小本本,正默默地躺在一旁的小角落⋯ #我們要把自私發揮得淋漓盡致⋯ 怎麼說? 因為自私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 #越自私,越安全 #接著跟自己對話,去發現自己內心的風景!
Thumbnail
#台灣昨天的207開始~ #疫情的腳步,正尾隨著我的健康安全!⋯ #發現實名制登記表那個小本本,正默默地躺在一旁的小角落⋯ #我們要把自私發揮得淋漓盡致⋯ 怎麼說? 因為自私是一種自我防衛的機制~ #越自私,越安全 #接著跟自己對話,去發現自己內心的風景!
Thumbnail
生活的種種不順, 好似就在提醒我們,日常有多值得感恩。 或許用太過溫柔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警醒。 所以生活常常有些過於激烈的明示暗示, 如此才能喚起我們的覺知。
Thumbnail
生活的種種不順, 好似就在提醒我們,日常有多值得感恩。 或許用太過溫柔的方式,我們就不會警醒。 所以生活常常有些過於激烈的明示暗示, 如此才能喚起我們的覺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