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作家梅特林克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經典《青鳥》,在我讀來,不只是一部大師鉅作,更是你我的學習生活都能借鑒的教育啟示錄。它最核心的寓意在於,在外在世界尋覓,別忘了傾聽內在世界的低吟。帶來療癒的青鳥,不在外頭,就在家中,就在心中。教育改革、新課綱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學習者的覺醒。再豐富的資源、再精實的課程、再高超的教學,如果學習者本身在這當中找不到意義、沒有動力,學習成效都是相當有限的。
因此,當務之急在於每一個學習者都要先意識到,自己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起全部的責任,與其抱怨大環境、埋怨制度,不如先透過自我對話深入探索自己的「學習意義」,甚至進一步繪製成一張「學習意義心智圖」——我為什麼要學習,基於這樣的出發點怎麼學更好?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又該如何經由學習實現理想的生命版本?哪些科目帶來挫折感,該如何補強不足、提升自己?學什麼帶來成就感,如何進一步昇華優勢、造福他人?如何結合個人興趣、社會需求,轉化所學成為自我成長、社會發展的養料與力量?
秉持上述理念,我曾發起「學習意義青鳥計畫」,和一群來自超過20個不同科系的夥伴創立了「臺大青鳥教育社」,甚至有國北教、淡江、成大、師大甚至是來自香港、加拿大的大學生一起來參與,希望透過傳遞學習故事和思考方法,去同理並引導在書堆中掙扎的中學生,探索自我的價值、學習的意義,一起打開未來活用所學、開展生涯的可能性。學期間,我們透過講座與讀書會共學;寒暑假,我們透過工作坊與營隊,到社區高中甚至是偏鄉,幫助一個個中學生重新找回對學習的信念,照亮未來學業及職涯發展的方向。
青鳥教育團隊曾廣泛邀請台大的老師、學長姐們,還有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一起來和同學們分享經驗、技法與心法,包含心智圖法、設計思考、生涯教育、終身學習等方法及概念,還有他們活用所學、體會生命最真實感人的學思歷程。從同學、教授、校友再到業界講師,他們始終心繫於幫助更多在教育體制無法適性發展的學生們,令我非常感動。「無動力世代」的問題複雜又龐大,尤其疫情下我們亟需虛實整合的方案,我們會繼續努力,陪伴更多學習者,但願有一天,每一張埋首苦讀的臉龐,都因為心懷信念而神采奕奕。
孟子說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面對防疫「停課不停學」,教與學雙方都要積極配合,老師們盡心盡力,學習者更要盡到本分。不然,老師們在線上教學時,既要聚焦在和學生目標有關的內容、選用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素材,還要安排不同難度的活動、適度放入挑戰或學習獎勵,如此費盡苦心,如果學生忽略連結自己與所學的責任,根本無心向學,到底為誰辛苦為誰忙 ?
放到更大的脈絡來看,除了設計線上課程時運用各種提升學習動機的策略之外,轉移學習主控權、放慢教學進度、減量學習內容,給予學習者足夠時間與空間找回自己,更是重中之重。例如,由上而下的考試、定期測驗,降低比例;由下而上的探究實作報告、自主學習計畫等,提升比例。這不僅有助於緩解因資源不均導致不公平的問題,而且,人一旦開始探索學習的意義,開始渴望藉由學習向上提升——促進自我的成長、發現他人的需求、創造共好的故事,將會千方百計地尋找他需要的一切學習資源,甚至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獨特學習方式。如此一來,平台、課程將得到善用,知識、技術將得到活用,學習體驗中的每一刻,都將自然而然地流露淡淡的喜悅,家長和老師們也都可以鬆開緊皺的眉頭了。
兩千五百年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 咱們做教育的祖師爺孔老夫子,在《論語》一開篇就鼓勵我們去追求有意義的學習、更幸福的教育。近年來,優質教育,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焦點。今天,在教育體制與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銅牆鐵壁上,疫情撕出了一個口子,我們隱約看見,未來的優質教育,或許就是「有意義的幸福學習」——引導學習者從「學習意義」出發找回「學習動力」,甚至是學習體驗中的意義感與幸福感,而這個教育大夢我們必須實現,願集眾人之力,各界集思廣益、共同努力。
林世峰20210522深夜於高雄
防疫在家,觀看線上課程,也準備自己的線上講座,有感而發。
🌱本文作者 : 林世峰,目前就讀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雙主修中文系,修習教育學程與神經生物認知科學學程,曾創辦「臺大青鳥教育社」、發起「學習意義青鳥計畫」,並於臺大親子關係實驗室進行人格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歡迎透過個人粉絲專頁聯絡&逛逛創作分享空間 :
歡迎透過個人信箱洽談演講、教學等合作邀約:
歡迎透過個人頻道看更多個人作品:
🌱系列文章 :〈「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
🌱延伸閱讀:
〈疫情是一位無形的嚴師,學習是一場無限的壯遊〉 :
🌱資訊分享 :
歡迎追蹤青鳥教育的社群媒體看最新活動&實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