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中)

更新 發佈閱讀 10 分鐘

  在我大三時一個寂靜的夜晚,作為台大升學輔導種子計畫的解題與輔導老師,我在教室等待著同學們的問題。我原本期待著,學弟妹會前來和我討論諸如如何有效率地完成一篇閱讀測驗之類的問題,但是,他們見了我,卻好像不知道要從哪裡問起。終於,那些和年紀不相符的沉重嗓音,打破沉默 :「學長,我讀書感覺好空、好累、好悶......」「學長,為什麼這就是我十八歲的生活......」「學長,我學這些到底為了什麼......」。在那當下,我竟無言以對。這些問題讓我墮入了回憶,回到當時終日連月準備大考的日子,看見那個曾經迷失在學海,不知道讀書、考試的意義與價值為何,因此也感到好空、好累、好悶的自己.....。

  無奈地,當前的中學生與大學生被稱作「無動力世代」,來自新聞媒體的報導令人不忍直視,來自專家學者的沉痛呼籲不斷,但教學現場的問題卻未見好轉——就在我們的眼前,面對書本學弟妹們的眼神黯淡無光;環顧四周,同學們面面相覷,對學習必修科目的意義,毫無頭緒。在大學端,根據臺大師資培育中心的研究,大一新生中三分之一認為自己所選的科系不符原來的期望,另有四分之一考慮轉系或轉學。深入調查發現,志趣不合是主要原因,絕大部分學生在進了大學後才真正知道科系對學生特質的需求是什麼。在中學端,根據親子天下的「學習力大調查」,過半數的中學生學習動機低落;近八成的老師認為學生的學習動機匱乏;近六成的學生放學後對主動求知意興闌珊。就在此時此刻,一定比例的中學生、大學生在學校教育中迫於時間、體制等現實壓力,陷入空虛、疲憊與痛苦,不知道讀書、考試的意義、目的與價值為何,甚至幾乎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以及主動求知的動力。

  事實上,已經有太多案例證實,為了考試而讀書、為了標籤而學習,不問意義與價值,讓我們面對知識有距離感、身處體制有疏離感,甚至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影響到心理健康。同時,也已經有太多時事證明,課綱再新,也很難追上日新又新的世界;由上而下的教育政策再強而有力,恐怕不及由下而上的學習動能。前陣子台灣的高中生自行提案的廢除學習歷程檔案連署,近萬人附議,就是一個警訊提醒著我們,素養再怎麼重要,教育當局再怎麼苦口婆心,如果學生沒有自己覺醒,沒有打從心底意識到學習的意義,那一切努力都將是事倍功半的。

  自從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學校實體大停課改為遠距線上教學,已經嚴重衝擊親師生乃至整個社會,並引發各界激烈辯論,究竟,現代教育在線上課程的使用上存在哪些可能性 ? 當然相較於實體課程,一般線上課程在資訊留存率、學習行為數據的蒐集分析等方面上有其優勢,但的確也面臨許多挑戰,例如,過度仰賴網路基礎建設,缺乏實作練習、即時反饋與社交互動,甚至,學習者低落的完課率與學習動機,更傷透了教學者的腦筋。少了師生互動、團體動力或課堂規約後,可以說,學生在實體教室的迷茫,搬到網上往往不減反增。因為,無論是在教室裡還是螢幕前,面對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面對考不完的試、讀不完的書,在升學路上,我們拚大考、進名校,我們練就十八般武藝、過五關斬六將,卻始終都沒有好好想過一個單純的問題,到底自己為了什麼而學習 ?

  舉例來說,在大學有許多科目是大家在低年級的共同必修,像「微積分」、「統計學」或「大學國文」等。當學生在學習這些基礎科目,努力地演練習題、計算數據或背誦古文時,往往會有這樣的念頭 : 「 這和我有什麼關聯呢?對我的生活有何意義? 」「 我在學習之後可以發揮什麼價值? 」「 我為什麼要學習這些東西呢 ? 」「學完這些有什麼用呢?」「如果我之後確定不會用到這些東西,那我何必辛辛苦苦花時間學呢 ?」有些必修課像是國際企業系的「會計學」、中文系的「聲韻學/訓詁學」或心理系的「普通物理/化學」等,都常讓大學生因為普遍不清楚學習這些科目的意義,或在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產生一些困惑 : 「到底學這些東西和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呢? 」「怎麼樣將學到的東西應用在未來的職涯上呢?」「又該怎麼將知識運用在自己關心的議題上呢?」諸如此類,有關「學習意義」的問題非常重要,如果對此不能找到一些心安理得的解釋,我們在學習的路上,經常只能埋首書桌汲汲營營,只是反覆地機械性地操作或背誦,因而失去了學習動機,過得空虛、備感壓力甚至焦慮。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造成學習動機匱乏的原因,很可能與無法獲得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感有關。

  我曾在臺大和擁有多元專長的同學們以量化方法做了一個「青少年心理學」研究,題為〈自我價值感、生命意義感與青少年的學習動機的關聯〉。針對無動力世代的現象,我們試圖挖掘出更深層次的原因,看看到底是什麼心理機制導致學習者的動機低落。研究結果指出,「生命意義感」、「自我價值感」都與「學習動機」呈現正相關,且自我價值感與生命意義感可以預測學習動機,意即低自我價值感或低生命意義感的青少年,其學習動機也會是相對低的,反之亦然。

  每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正學習什麼,像國英數社自,或是統計微積分等等。後來,有些人覺悟到,學習如何學習比學習什麼更重要,開始想法子、找策略。但是,到了今天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必須再向上提升,開始思考「為何而學」這個問題。更進一步講,「無動力世代」學習沒有動力,是因為學習沒有意義,是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提出,要想從瑣碎且僵化的「機械式學習」,轉為真正有效的「意義學習」,關鍵在於學習者是否將新的學習內容和既有經驗、認知結構取得聯繫。延伸來看,綑綁天賦或釋放潛能僅一線之隔,端看學習者的知識記憶、解題計算及實驗操作 ,和自我、生活及社會,在點、線、面上是否取得更緊密的聯繫。 心理學家弗蘭克獨創「意義治療」,核心理念就是,領悟到「為何而活」的人可以肩負一切,同樣地,升學路上壓力巨大、外面世界荊棘遍佈,唯有領悟到「為何而學」,找回豐富深層的「學習意義」,我們才能承擔一切,得到源源不絕的「學習動力」向前邁進。況且,意義關乎人類福祉,不是有了更好,而是不能沒有,正向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就指出,生命意義是幸福感的必要元素。尤其,從未知的變異病毒,到未知的變遷氣候,我們這個世代已經面臨太多問題都是複雜難解、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此空前的危機,我們需要每一個領域的知識,需要每一個人的智慧;我們不能再容忍任何知識只是用來應付考試而沒有活用,我們不能再容忍任何天賦只是用來適應體制而沒有創造。

  這系列文章的下一篇〈「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下)〉,將進一步針對抗疫停課下遠距教學的相關配套措施,及學習動機低落的問題,提出可能的具體解決方案,敬請期待。

林世峰20210522深夜於高雄

防疫在家,觀看線上課程,也準備自己的線上講座,有感而發。

🌱參考資料 :

〈自我價值感、生命意義感與青少年的學習動機的關聯〉為台大109-1「青少年心理學」課程中發表的團體研究報告,指導老師/助教為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雷庚玲教授/張庭瑄助教,研究共同作者為林世峰、余秉哲、劉育嘉、王譯泓、張舒茵、朱紹瑜、李云瑄、楊鎧綾、秦英華。

🌱本文作者 : 林世峰,目前就讀臺灣大學心理學系,雙主修中文系,修習教育學程與神經生物認知科學學程,曾創辦「臺大青鳥教育社」、發起「學習意義青鳥計畫」,並於臺大親子關係實驗室進行人格及社會心理學的研究。

歡迎透過個人粉絲專頁聯絡&逛逛創作分享空間 :

https://www.facebook.com/maxlin1227

歡迎透過個人信箱洽談演講、教學等合作邀約:

1227.tgr@gmail.com

歡迎透過個人頻道看更多個人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4PLtVEItQA0pMGc2CTG0g

🌱系列文章 :〈「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

〈「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上)〉: https://vocus.cc/article/60a92d51fd89780001a7ad50

〈「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中)〉: https://vocus.cc/@maxlin1227/60a99735fd89780001a82c80

〈「學習動力」源於「學習意義」 : 防疫停課下再思「無動力世代」(下)〉: https://vocus.cc/@maxlin1227/60a997e1fd89780001a82dd1

🌱延伸閱讀:  

〈用心智圖法,自主在家學習 !〉 : https://vocus.cc/article/60a65c41fd89780001e2c043

〈疫情是一位無形的嚴師,學習是一場無限的壯遊〉 :

https://vocus.cc/article/60a21f0cfd89780001b512ea

〈考卷、書本與一扇嘎吱作響的門〉 : https://vocus.cc/@maxlin1227/60474c09fd8978000100889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世峰的沙龍
12會員
19內容數
林世峰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11
最近世界太過動盪,我深深地感覺到,唯有和平,我才能關心我所在意的事。只要和衷共濟,我們永遠有第三選擇。這片土地上,先有生靈,後有國民。姑且不論強者與弱者,就連國家從來也只是「想像的共同體」。放寬心,強與弱,你與我,一切誤解、仇恨與分別,其實都是過眼煙雲。但願,有大能在遠方祝福,唯溫情於青史留名。
Thumbnail
2023/02/11
最近世界太過動盪,我深深地感覺到,唯有和平,我才能關心我所在意的事。只要和衷共濟,我們永遠有第三選擇。這片土地上,先有生靈,後有國民。姑且不論強者與弱者,就連國家從來也只是「想像的共同體」。放寬心,強與弱,你與我,一切誤解、仇恨與分別,其實都是過眼煙雲。但願,有大能在遠方祝福,唯溫情於青史留名。
Thumbnail
2022/08/12
農曆七月,大家聊到「魔神仔」、「好兄弟」有什麼樣的感受或想法呢 ? 前陣子為了教國中生,研究了點兒《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中的人物故事,最近又幫忙家人拜拜,靜觀那煙香裊裊,無意間心中好像有所領悟,想和大家分享。人身有限、宇宙無限,既不能因不理解而不尊重,更不能因不知道而不相信......。
Thumbnail
2022/08/12
農曆七月,大家聊到「魔神仔」、「好兄弟」有什麼樣的感受或想法呢 ? 前陣子為了教國中生,研究了點兒《鬼滅之刃劇場版無限列車篇》中的人物故事,最近又幫忙家人拜拜,靜觀那煙香裊裊,無意間心中好像有所領悟,想和大家分享。人身有限、宇宙無限,既不能因不理解而不尊重,更不能因不知道而不相信......。
Thumbnail
2022/08/10
寧靜的夜色裡,我獨自開箱......對我來說,這份來自遠方的禮物,滿載著一船心意,將一次特別的體驗送入生活的港灣——從滿懷期待,到驚喜連連,再到讚歎,最後是想念......。話說,打開禮物、欣賞禮物的過程中,我隱約嗅得到一股香氣——柑橘般清新,桂花般淡雅。是書香嗎?還是手寫卡片的墨水香呢?
Thumbnail
2022/08/10
寧靜的夜色裡,我獨自開箱......對我來說,這份來自遠方的禮物,滿載著一船心意,將一次特別的體驗送入生活的港灣——從滿懷期待,到驚喜連連,再到讚歎,最後是想念......。話說,打開禮物、欣賞禮物的過程中,我隱約嗅得到一股香氣——柑橘般清新,桂花般淡雅。是書香嗎?還是手寫卡片的墨水香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今的大學教育,大多以"外在動機"做為課程與制度設計的核心,希望透過獎勵及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學習。然而,如果一味仰賴外在動機,學生將難以延續學習動力。相反地,當學習能夠成為"與自我的連結",那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自我實現,並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這是未來的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一環。
Thumbnail
現今的大學教育,大多以"外在動機"做為課程與制度設計的核心,希望透過獎勵及懲罰等方式,讓學生願意學習。然而,如果一味仰賴外在動機,學生將難以延續學習動力。相反地,當學習能夠成為"與自我的連結",那學生自然也能感受到自我實現,並知道"自己為何而學",這是未來的大學教育,必須思考的一環。
Thumbnail
那些很有學習熱情,但不認為學院知識能幫助自己者,究竟佔多大比例。
Thumbnail
那些很有學習熱情,但不認為學院知識能幫助自己者,究竟佔多大比例。
Thumbnail
「為何學生的學習動機越來越低?」 「什麼是民主教育?」 以上總總問題,是不是你在面臨教育之路上所有的疑惑呢? 今天,我們要藉由我最敬佩的教授-簡志峰教授所出版的《 解鎖未來教育》一書,挑選我最有感觸的三個小節,來書寫我看完此書的摘要。
Thumbnail
「為何學生的學習動機越來越低?」 「什麼是民主教育?」 以上總總問題,是不是你在面臨教育之路上所有的疑惑呢? 今天,我們要藉由我最敬佩的教授-簡志峰教授所出版的《 解鎖未來教育》一書,挑選我最有感觸的三個小節,來書寫我看完此書的摘要。
Thumbnail
一天班會課時跟導師班學生們聊起最近的讀書狀況,幾位學生們嘰哩呱啦抱怨著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我也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學? 學生們說:看不懂而且也用不到啊! 我說:你們覺得學習是什麼?如果學習只為了考試,那是不是太無聊了?
Thumbnail
一天班會課時跟導師班學生們聊起最近的讀書狀況,幾位學生們嘰哩呱啦抱怨著為什麼要學文言文? 我也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學? 學生們說:看不懂而且也用不到啊! 我說:你們覺得學習是什麼?如果學習只為了考試,那是不是太無聊了?
Thumbnail
每件看似瑣碎的小事,都可能耽擱了我們的大事 我不是不想學,只是沒空學 關於學習,總有千百種不學的理由 說到學習,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要是當年認真一點該有多好?非得要等到資訊爆炸,每天暴露在大量的訊息洪流之中,才認清自己原來還有很多想知道卻仍然不知道的事情。書到用時方恨少曾幾何時已經成為了日常..
Thumbnail
每件看似瑣碎的小事,都可能耽擱了我們的大事 我不是不想學,只是沒空學 關於學習,總有千百種不學的理由 說到學習,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要是當年認真一點該有多好?非得要等到資訊爆炸,每天暴露在大量的訊息洪流之中,才認清自己原來還有很多想知道卻仍然不知道的事情。書到用時方恨少曾幾何時已經成為了日常..
Thumbnail
面對防疫「停課不停學」,教與學雙方都要積極配合,老師們盡心盡力,學習者更要盡到本分。除了設計線上課程時運用各種提升學習動機的策略之外,轉移學習主控權、放慢教學進度、減量學習內容,給予學習者足夠時間與空間找回自己,更是重中之重。例如,由上而下的定期測驗,降低比例;由下而上的探究實作報告,提升比例。
Thumbnail
面對防疫「停課不停學」,教與學雙方都要積極配合,老師們盡心盡力,學習者更要盡到本分。除了設計線上課程時運用各種提升學習動機的策略之外,轉移學習主控權、放慢教學進度、減量學習內容,給予學習者足夠時間與空間找回自己,更是重中之重。例如,由上而下的定期測驗,降低比例;由下而上的探究實作報告,提升比例。
Thumbnail
少了師生互動、團體動力或課堂規約後,可以說,學生在實體教室的迷茫,搬到網上往往不減反增。因為,無論是在教室裡還是螢幕前,面對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面對考不完的試、讀不完的書,在升學路上,我們拚大考、進名校,我們練就十八般武藝、過五關斬六將,卻始終都沒有好好想過一個單純的問題,到底自己為了什麼而學?
Thumbnail
少了師生互動、團體動力或課堂規約後,可以說,學生在實體教室的迷茫,搬到網上往往不減反增。因為,無論是在教室裡還是螢幕前,面對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面對考不完的試、讀不完的書,在升學路上,我們拚大考、進名校,我們練就十八般武藝、過五關斬六將,卻始終都沒有好好想過一個單純的問題,到底自己為了什麼而學?
Thumbnail
在停課不停學的情況下,隨著學習者脫離學校與教室的脈絡,外在動機將顯著地降低,當薄弱的內在動機暴露在家中、網上的種種誘惑前,「無動力世代」的問題恐怕會更加惡化。這篇文章我就想圍繞防疫「停課不停學」的時事,基於從「學習意義」出發追尋「學習動力」的觀點,針對「無動力世代」的問題提出淺見供各界參考。
Thumbnail
在停課不停學的情況下,隨著學習者脫離學校與教室的脈絡,外在動機將顯著地降低,當薄弱的內在動機暴露在家中、網上的種種誘惑前,「無動力世代」的問題恐怕會更加惡化。這篇文章我就想圍繞防疫「停課不停學」的時事,基於從「學習意義」出發追尋「學習動力」的觀點,針對「無動力世代」的問題提出淺見供各界參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