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修行不可須臾離般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農曆九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一、《金剛經》講什麼?
這學期達理老和尚為你們開講《金剛經》,大家聽得怎麼樣?《金剛經》的內容是講什麼呢?大家要知道《金剛經》在中國流通是最廣的,因為咱們中國人對於《金剛經》的空性義理是最契機的,大家都很喜歡聽。就目前來說,台灣對於般若空理能契入修證的,就屬達理老和尚是最為深入了,你們都很有福報,能聽他老人家親自為你們講述。
現在《金剛經》講到哪裡?你們有沒有作筆記呢?為什麼這部《金剛經》佛陀要以須菩提作為當機者?而須菩提為什麼要請示佛陀說:「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段經文你們聽過了,那你們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嗎?你們聽了有心得嗎?誰能講一講?
學員答一:
主要告訴我們離相、離見,然後離念。這在達公著作的《金剛經講義》,曾提到修學《金剛經》的次第,是先離相,然後離見、再離念。學生現在正在思惟要如何次第修學離相、離見、離念?(
學員答二:
經文中說「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學生認為這須要能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在吃飯、工作等日常生活的行為上,就可以看出我們平常的心。可是,知道是知道,要真正做到「離相、離見、離念」,實在太不容易了。所以一遇到事情,還是很容易會著相、起煩惱。主要是因為自己身見太重,又沒有深刻體會經文裡的義理旨趣,所以就不懂得要怎樣隨文起觀,將這些道理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二、珍惜現世人生
在中壢有一所專門收容殘障兒童的機構,理光法師,假若有因緣,最好帶她們去參觀一下,那裡的兒童,有的頭很小,有的頭很大,大得像米斗(台語)那麼大,甚至自己拉屎,自己抓來吃。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當時中壢有一位醫生說:這些不正常的小孩,都被他們的父母親遺棄,他就把這些小孩收容起來,並建一所殘障兒童收容院。初創時的環境很小,收容院裏面的空氣很不好,但是他的太太非常慈悲,天天都在收容所裡,為殘障兒童們服務,終年如一日的為他們餵食、盥洗等。
社會上也有很多人士去參觀,據說曾將他們抽過的香煙煙蒂丟在地上,那些殘障兒童也會把地上的煙蒂撿起來抽。在我要出家之前,特別帶員林蓮社的蓮友去那間殘障兒童收容所訪問,讓那些蓮友看看人生悲慘的另一面。
看了之後,反觀自己能夠六根具足,又能幸逢正教,聽聞佛法,我們還在彼此嫉妒、互相排斥什麼?還在煩惱什麼?假若今天你的遭遇跟那些殘障兒童一樣,那你該怎麼辦?
各位應該要想想,我們與他們相形之下,同樣是出生在人道當中,他們的依報、正報為什麼是這樣?要知道,這都是個人宿生所造的業,所招感而來的,所以,我們更應尊重珍惜現世人生,把握現前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認真修行淨除我們粗重的煩惱習氣,誓願一定要把我執和種種惡習斷掉,否則將來的業緣果報,可能會招受比他們更嚴重、更悲慘的果報也不一定,這完全端看我們個人身口意三業所造作的果報輕重。
我們說一定要學會放下,就是放下我們與生俱來的這個我執、我見及煩惱習氣。許多人都以為,放下就是「能棄俗出家,又能放下感情、放下金錢,就叫做放下。」事實上,這種不叫放下,真正的放下,是要把我們的煩惱習氣放下。
唯有能真正的放下這些,才是真正的精進。如果修行不知道從這方面下手,放下自身的種種煩惱習氣,若光只是放下物質的享受,和恩愛感情的糾纏及金錢的執有,那又有什麼用呢?世尊當初示現在苦行林修苦行時,一天只吃一粒麻一粒麥,最後世尊體悟到,修行不是外在身體的苦修而已,主要應該是在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
過去有些人,都認為能放下物質享受就是修行,這種觀念並不完全正確。不過我們凡夫俗子,能儘量不要被這些外在物質牽絆,那也算是不錯的了,若進而能破除我執我見,修行斷除煩惱習氣,這樣才能免招受後世的業緣果報,招感不殊勝的依正二報。尤其,於現世有機緣能出家學佛,就更應仰仗三寶加持,求得當生成就,以往生極樂為重,否則,在袈裟底下失卻人身那就很悲哀了!
三、為聞法賣身
你們有的同學聽不懂達公講的《金剛經》,這就是沒福報。譬如說:達公上課時,用同一種口音講出來,為什麼有的同學聽得懂,我自己卻聽不懂?這就自己要好好地反省,是自己的福報智慧不夠才聽不懂,應該要多懺悔,不能在事相上聽不懂就起煩惱,因為在事相上起煩惱那也是顛倒的,你們能敦聘到八十多歲的老法師,風雨無阻地往返彰化、鹿谷,來為大家上課講經,大家要抱著一種稀有難得的心及感恩的心來聽課才好。
你們看!達公八十多歲了,他老人家一念悲心為教育青年、造就僧才,終年不辭辛勞地往返奔走兩地,這完全是他老人家以無所有不可得的心,善巧方便地大悲願行,才能終年如一日的奔馳兩地,演教不倦。達公的這種悲智精神,都是值得我們敬仰學習的。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有一世他出生的時候,長得很醜,很沒人緣,家裡又很貧窮,但是他對佛教很虔誠。當時有一尊佛,名叫釋迦牟尼佛,他為了要聽釋迦牟尼佛講經,他心裡想,聽經一定要供養佛,但他身無分文,因此,就去市集街頭到處賣身。
雖然他發至誠懇切的心,在市集中賣身,但是一整天下來,都沒有人詢問,他深深的感覺到慚愧與失望,既然沒有人要買身,他就想回去了。正在回家的途中,遇到一位長者,他就請示那位長者說:「請問長者!您要買身嗎?」長者說:「我是要買身,但我要買的身,是要能每天提供我三兩人肉配藥用的身。
因為我得了一種怪病,大夫所開的藥方,是每天要配用三兩人肉煎煮。所以,我要買身,是要買這樣的身。」他回答:「我願意賣身給您,每天提供給您三兩人肉配藥。」長者說:「要一個月的時間。」他說:「沒關係,我願意賣給你一個月的身。」你看,他只為聽聞佛法,歡喜的賣身割肉,就為了得到報酬來供養佛,可以忍受每天被割肉之苦,而不以此為苦。
依據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二,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十之二載,他只為聽一偈:「如來證涅槃,永斷於生死,若有至心聽,常得無量樂。」聽聞之後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於未來成得佛道號釋迦牟尼。他,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關於賣身的習俗,台灣在日據時代,是有窮苦的人,賣身給富有的人做長工或女傭。因為當時人民生活窮苦,為父母的不易謀生,常把自己或子女賣給別人服勞役,男的做長工,女的就當女傭。但是現在這個時代,講究人權平等,賣身為人做長工或女傭的習俗已經沒有了。
四、三刀斷三毒
佛陀前生為聽聞一偈佛法,尚且賣身來供養佛,請問各位!你們聽了多少經?有的聽了還起煩惱呢!這是很顛倒的。古人曾說出家要具三把刀:「剃頭刀、菜刀、剪刀。」這三把刀,我看你們有的根本都還不清楚。
剃頭刀,難道是把這些頭髪剃掉就好了嗎?要知道,這三把刀,就是用來斷除我們的貪、瞋、痴三毒,對治我們所執著的貪、瞋、痴煩惱。
因此,我們出家人對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要去明白,假使你們對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不明白,你對人說出家乃是大丈夫,是多麼的殊勝,是多麼尊貴,仍會引人質疑的!所以,我們出家人對自己的身、口、意三業要很清楚。
尤其我們說出家人是人天師範,連天神看到出家人都要非常的恭敬。我們都知道,天神是有大福德的,一般世俗人都喜歡敬天,祈求平安和福德,因天神的一隻腳踏在地上,你順著他的腳往上看,還看不完。
天神的一隻腳就可以讓你看不完,可見天神的福德是有多大了!不過我們出家人就是要清淨,尤其這一念自性清淨心是遍滿虛空,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以,這一念正念現前,是等齊諸佛,天神都會向你頂禮護持。
五、用願心服務積福德
你們說要修福,要怎樣修?那些建築工地中的師傅,你們知道模板師傅,他們是專門做工程的。你們星期五灌水泥,他星期六休息,星期日也休息。我說模板師,挖土機要去挖地基了,尺寸我告訴你,你去把地標線條劃出來,他已有心到現場了,但看到地上的草長得太高了,他就很不能適應。
若依我來說,雖然在俗家曾經當過貿易公司的董事長,但以現在出家來說,我看到那種雜草叢生的環境,我一點也不會去分別它,因此就會馬上動手把工作完成。這就是說一個人一定要有量,才有辦法得到那份福報。
所以,凡是做事一定要發自於內心,是自動自發的,是我自己願意去做的,像這樣的隨時隨地都在積德修福,有雅量納福,必有大福報。那麼,一個人的願心,要怎樣培養呢?尤其,我們大家都在修行,在修行的過程中,更需要培養這個願心。
凡事都說:我願意當你說我「願意」的時候,在這個當下,你就是斷煩惱了。經典常說:「菩薩是不請之友」。如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渡人舟。」地藏王菩薩,發大誓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都是菩薩的大悲願心。
我們常勸人說:「你要發心啦!學佛就是要斷煩惱。」那麼,究竟要怎麼樣發心呢?如果你遇到事情,處處都表現出「不願」的心,這當下你不但沒有發心,而且還正在增長自己的煩惱,因為煩惱就在你提出不願的心,那時候所產生出來的。
那麼,願意的心是怎麼樣的?在日常生活中,要怎麼樣才看得出來呢?例如看到地上一張有字的紙,你能主動的把它撿起來;看到路上一根釘子,也主動的把它撿起來;路中一塊石頭,也能自動的彎腰把它移到路邊;看到玻璃罐,也主動的把它撿起來等等。
我看任何事情就是這樣子,看到什麼就主動做,而且全部都是我自己願意去做的。比如我到工地時,路過看到地上髒了,若是當下沒有帶掃帚,到傍晚下坡時,我看到掃帚,一定順手把它拿到車上,翌晨再經過時,就把它掃乾淨。
同樣的這件事情,我若叫別人去做,他們就會說:「師父!我找不到掃帚。」像這種說法,就是世間法。那我們以另一個角度,用世間法來說,世間人常言道:「有量才有福」,那你的「量」在哪裏?這個「量」從哪裡來?我們要知曉明白,這個「量」是從我們處處覺察來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
禪宗講「禪」,就是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靈靈覺覺。你們聽達公講《金剛經》,「金剛」兩個字的意義就是不壞。而這個不壞,就是指我們的真心。佛教經典,三藏十二部經的旨趣,都沒有離開教導我們認識這個心。所以,我們修行不可須臾離開這個真心。這個真心,就是禪,就是般若,修行不可須臾離開般若,否則,你就常常有煩惱可生,有脾氣可發了。
你的心不安,這就是自己障礙自己。淨律寺現在正在蓋大殿,淨眾的做事方式,與我的做事方式相差太遠了,因為他們缺少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在工作上,經常沒辦法相應,因此在互動的過程,變成不能相呼應,事實上我已經把自己的要求降到最低了,結果還是不能達到理想。
過去祖師大德常教誡人不要太早領眾。如天台宗智者大師,他本來可以證金輪位,結果因為要領眾的關係,只證得銅輪位,這就是因為要領眾可能會有的過患。因此,我們當清眾的人,一定要依教奉行,不要有一堆問題,也不要有意見;因為你只要有意見,工作進行或常住運作就會好像停電一樣,而且你自己所發的心也都會退卻。
假若你依教奉行,那就沒事;即使你工作做錯了,那是師長指導你做錯的,因果是師長要去承擔,你的心還是清淨的,不用去擔負那種錯誤的因果。就如俗語說:「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這意謂:你是真心的布施,即使遇到假和尚騙你的錢,你的布施功德還是很大。不過我們要知道,布施不只是在金錢上布施,我們在時間上亦可以布施,例如你在工作的那段時間,都一直生起歡喜心在工作,這個歡喜心就是在行布施。這種道理你們自己要去明白,道理越明白你的心就越能自在。
六、如理思惟方受益
大家真有福報,每天早上大清早三點半,一陣板聲劃破大地的沈寂,我們就披星漱洗、魚貫穿袍搭衣進大殿:見佛、拜佛、誦經、發願、迴向等,從事一天首要的修行課程。進入大殿見佛,即發願:「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拜佛時,即讚佛:「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等,這些《毘尼日用》裏的偈咒,我們都要明白它的意義,明白之後要如理思惟,如理作意,才能真正的受益。
又如普賢十大願中第九「恆順眾生」,假若你想要「恆順眾生」,那你不用心思惟它的道理,你也無法落實去做。所以,我們一定要精進,一定要用功,思惟明白其中的義理,才有辦法真正做到「恆順眾生」。
又如每天過堂要食存五觀:第一條「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我們有沒有好好的思惟反省呢?不能說今天中午大寮加菜,真好吃,看了內心就很法喜。雖然內心法喜,但是我們要知道生起慚愧心,才不會擔負太多的因果,這就是所謂的處處有「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能夠靈靈覺覺、明明白白的思惟這些問題和道理,那就夠我們忙了,又怎麼還會有時間起煩惱呢?希望大家好好的修吧!
七、禪思空性量沙界
大家修行,要多多學習「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量,平常要多做事培養福德,經過五年或十年後,那時候新的學員一個一個的來,你可以觀察他們,再回憶一下自己,確實修行要經過一段的時間,才能體會自己的缺點,看到自己的過失,屆時才能真正的修改過來。你們初出家最好不要考慮太多事,每天最好能定功課,如拜八十八佛,對學院的課程照常也能拿滿分。
其他自修的時間最好培養靜坐,因靜坐是最好的。我曾體會到禪定後那種最安詳的狀態。大家不必顧慮靜坐坐得好不好,只要我們能有這個願力,不論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去做。雖然有人說:多做多錯,不如不做。但有機會做錯了,我們才會想辦法改善,才能消業;不然你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就不能修改自己的缺點,那就永遠沒有改進的機會了。倘若你認為不做事就比較不會有過失,那誰能知道你的缺失,而進一步來指導、糾正你呢?
一般年輕人都不希望別人講他的過失。有問題了,也不去請教別人。在工地,有些年輕人工作經驗不夠,經常做錯事。你若把他們做錯的事糾正過來,再做給他們看,他們還是沒辦法改進。
你看!像這樣的習氣,一定要有魄力、要有智慧才能斷除。不然這種習氣,就會變成我見,有我見時,都認為自己做的才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發心做事,而且不怕錯,並能接受人家的指導,才有那個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八、敬師如佛育大悲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你們光量寺那個山門,一個道場一定要有個範圍,如第一個山門,就是擋住那座山的氣脈,不要讓氣脈散掉,這樣道場住眾才會安住。所以,第一個山門一般都是做在大殿前面的正中間,正中間是把關整個道場的氣勢,若做一座山門那距離也不會差的太遠;若做兩座山門,就四天王殿的下面做地下室,地下室可以利用做為停車場或寮房等,這以後看因緣,一切都可以利用的,完全看你們以後的因緣,看你們的福報。
大家要感謝你們師父,你看你們師父摸索幾年下來,她還有心要帶動你們,你們為什麼不去想?你們初出家就像一個剛出世的嬰兒,若沒有母親用母奶餵你們、照顧你們,你們的一切誰會來幫忙矯正、輔導呢?這就如嬰孩拉大小便,都要靠母親幫忙,才得以潔身清爽。
你們要知道,當師父看到你們臉上帶有憂愁,他的心就會有罣礙。因此,我們當弟子的,要能明白這個道理,那你以後為人師表的時候,才會有承擔的願力。所以,這種事情你們要好好的體會,體會當一家之主的苦心。
在家要能體會父母的恩惠,出家要能體會師長的恩德。
出家人是清淨無染的,古代皇帝我們都不頂禮,如晉代高僧慧遠大師,在權貴的威勢下,曾作書與桓玄論辯沙門不禮敬王者及沙汰沙門等問題(詳見「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原文附在〈弘明集〉卷十二,及梁〈高僧傳〉卷六),因為我們是清淨,都不犯法的。要知道,佛法是講心法的,若依心來說,凡有煩惱就是犯法,這講起來就是因果,所以大家要明白了解這個道理。(
因為當你煩惱心生起,就是浪費當下這個時間,你浪費掉這個時間,這個債你要怎麼去還?就是要還你也還不了!還不了這個債,你就要擔負起這個因果,那你的道業就不能成就。
相反的,你若有智慧,能利用那些起煩惱的時間去做一些法喜的事,那你就不用背負那個犯法的因;沒有犯那個因,就不用還那個債,也不用擔負那份因果,你們要仔細的思惟,去理解明白這個道理。
就像一棵果樹,這棵果樹若長得茁壯,枝葉蓊鬱茂密,翠綠鮮艷,必能長出品質甜美又香的水果,我相信被擺在水果市場,你不用去推銷,就會被消費者搶購一空。就修行而言,上課時你們若能用真心聽課,容易理解經中的妙義,這就是你們的福報。
課堂中你常打妄想或起煩惱玩手機,用攀緣心聽課,那你就要背負這許多多因果,自己不但沒修行又要擔負那麼多的因果,這與清淨心聽課,所得的結果就會相差很多。所以大家應該要明白這個道理,好好的善思為要。好了!今天講到這裡,大家好好用功吧!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所謂「複講」,是按照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重新講述一遍,不必另外補充其他的資料。「複講」的作用,主要就是要讓同學在課堂上能專心諦聽老師講課,並加強同學的記憶力及引發智慧的。假若你在課堂打妄想、或散亂心、或昏沉沒有專心聽老師講課,沒有專心作筆記、或筆記作得少,那要叫你起來複講時,你就講不出來了。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菩薩戒的「十重戒」,完全在說意業啊!所以不能隨便動意業啊!我們說苦修,是要修正念分明,才是苦修。我們宿生具來的習氣要改正,就是在那修正的節骨眼裡,才是痛苦,才是真正的苦修。 所以苦修,不是說你每天工作做得怎麼樣的辛苦,或你一天拜佛拜幾千拜,你拜得身體很疲勞的苦,也不是你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的苦
比如一個人很富有,一切都不用煩惱,整天都沒有事做,你說這樣的人是否算是真的快樂?他完全都沒事情做,整天都悠哉悠哉的,想要用什麼,就有什麽,想要到什麽地方,馬上有司機幫他開車,這樣是快樂嗎?又如世間人說:我現在賺很多錢很高興。這種人是不是真正的快樂呢?我說這是「勞碌」而不是快樂。
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要別人能接受,那就要保持當下不起分別心。要知道,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時,有時並不是別人不接受你的恭敬,而是可能當下他很忙,心中正好在想事情,慢一點回答,或者他接受的態度表現動作粗略一點,你就馬上起分別心,以為別人沒有接受你的恭敬。
我要離開這個道場到別的地方去修行。你們要清楚「常住」,是大眾共同建立的,可是大家卻沒有建立「常住眾」的共識,也沒有負起應擔的責任,這樣怎麼會是六和敬呢?你們看從前的祖師,那時的出家人沒有一個人像現在這樣的。現在末法了,才來說「鐵打叢林水流僧」。 修道人是處下不處上,佛陀也嘗說過「高者必墮的」。
?所謂「複講」,是按照上課時老師所講的內容,重新講述一遍,不必另外補充其他的資料。「複講」的作用,主要就是要讓同學在課堂上能專心諦聽老師講課,並加強同學的記憶力及引發智慧的。假若你在課堂打妄想、或散亂心、或昏沉沒有專心聽老師講課,沒有專心作筆記、或筆記作得少,那要叫你起來複講時,你就講不出來了。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菩薩戒的「十重戒」,完全在說意業啊!所以不能隨便動意業啊!我們說苦修,是要修正念分明,才是苦修。我們宿生具來的習氣要改正,就是在那修正的節骨眼裡,才是痛苦,才是真正的苦修。 所以苦修,不是說你每天工作做得怎麼樣的辛苦,或你一天拜佛拜幾千拜,你拜得身體很疲勞的苦,也不是你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的苦
比如一個人很富有,一切都不用煩惱,整天都沒有事做,你說這樣的人是否算是真的快樂?他完全都沒事情做,整天都悠哉悠哉的,想要用什麼,就有什麽,想要到什麽地方,馬上有司機幫他開車,這樣是快樂嗎?又如世間人說:我現在賺很多錢很高興。這種人是不是真正的快樂呢?我說這是「勞碌」而不是快樂。
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要別人能接受,那就要保持當下不起分別心。要知道,當你對別人起恭敬心時,有時並不是別人不接受你的恭敬,而是可能當下他很忙,心中正好在想事情,慢一點回答,或者他接受的態度表現動作粗略一點,你就馬上起分別心,以為別人沒有接受你的恭敬。
我要離開這個道場到別的地方去修行。你們要清楚「常住」,是大眾共同建立的,可是大家卻沒有建立「常住眾」的共識,也沒有負起應擔的責任,這樣怎麼會是六和敬呢?你們看從前的祖師,那時的出家人沒有一個人像現在這樣的。現在末法了,才來說「鐵打叢林水流僧」。 修道人是處下不處上,佛陀也嘗說過「高者必墮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生善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國家的政令是提倡,更要好好去做,把放生變成一生中重要的傳統。一個修行人,少不了「放生」。不用很高深修行境界的人,都可以用「放生」來利益有情,救度我們的家人。家裡很多人都不信佛法,甚至還在無明造作諸種惡業。有的時候,讀了佛經因果業報的道理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當修學密咒乘之後,就必須知道正確的觀修次第,一切的本尊是由上師而生。所以壇城的主尊就是金剛上師。如果一個密乘的行者毀謗金剛上師,這種罪業就是很難清淨的。《密集金剛》典籍也講:「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前言: 此分之名,昭明太子題為「化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放生善行,無論在哪一個國家,如果國家的政令是提倡,更要好好去做,把放生變成一生中重要的傳統。一個修行人,少不了「放生」。不用很高深修行境界的人,都可以用「放生」來利益有情,救度我們的家人。家裡很多人都不信佛法,甚至還在無明造作諸種惡業。有的時候,讀了佛經因果業報的道理
Thumbnail
※經文: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所以者何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目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導讀: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
Thumbnail
※經文: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導讀:   【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
Thumbnail
※經文: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經文導讀:   【聞說是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空寂如如之心,聞如是之法,如來無說無示,聞者無取無得。   【深解義趣】:真空不空,能生妙有;妙有不有,無相可得
Thumbnail
※經文:「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經文導讀: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不執有法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作有佛果可取之念想,心不取相,不著有無,離卻二邊,於念而無念,則
Thumbnail
當修學密咒乘之後,就必須知道正確的觀修次第,一切的本尊是由上師而生。所以壇城的主尊就是金剛上師。如果一個密乘的行者毀謗金剛上師,這種罪業就是很難清淨的。《密集金剛》典籍也講:「世人雖犯無間等,墮落性之種種罪,若已趣入金剛乘,修持此道得成就,一心詆毀上師者,修亦不可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