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妄想似髒水

2021/07/06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七日(農曆三月初一)
地點:淨律寺客堂
今天與大家研究「一切佛經心要義,是諸菩薩所讚道,有緣求解脫津梁,我今隨力而宣說。」這四句偈,請問各位,為什麼說「一切佛經心要義」?它的要義是什麼?(
學員答:
這個要義就是說,一切佛陀所說的經典都是在講這個「心」。
院長開示:
心在哪裡?心是怎麼變?《華嚴經》覺林菩薩偈云:「註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要怎麼造?是否教人不要去分別,不去起分別心,那是不是這當中要恭敬?你的心不起分別,假若這當中沒有恭敬,那不是智慧。雖然不起分別與恭敬心,這兩者是無關的。
如果你、我沒有關係;但真正沒有因緣,你能清淨嗎?
譬如我們聽到一句比較粗俗的語言,那有辦法起恭敬心嗎?古人說「入山看山勢」,這是什麼道理?譬如他來到這個地方,看看山勢,就知道這個地方的人,他們的素質涵養如何?
能「入境隨俗」,才有辦法跟那個地方的人溝通,進而跟他們做生意,這是世間法。若以出世間法來說,你們現在都已經學佛了,那你們感覺到學佛是「苦」,還是「樂」?
學員答:
是苦也是樂。因為我們學佛是要收攝、轉化我們這顆「心」,尤其最近我一直在觀照這念心,發現念佛很多,妄想也很多,佛號常常都跑掉,所以要怎麼樣才能真正地念佛不間斷,心不跑掉?我感覺這是很困難的事。這「樂」字是要從心起才能清淨,沒有擔憂,心裏也沒有浮動罣礙,這很不容易,所以說學佛是「苦」也是「樂」。
院長開示:
那你憶念一句佛法,念一句佛號,你有起恭敬心嗎?這是你要時時去對治的。你若有起恭敬心,相信妄想不會進來的。為什麼有這樣的道理呢?就比如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有恭敬心的人,所發出來的語言都是法喜的,是清淨的。反之,沒有恭敬心的人,口業所發出的語言是不尊重的,這個道理是必然的,是天天都可拿來對照的。
假如我們對他人沒有禮貌,那對方反應回來的,必然也是不恭敬的。我們一定要好好探討,這其中真正的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是可以去對治、觀照的。但是道理講是很快,如果遇到因緣,環境改變的時候,我們的覺照力,使得出來嗎?
孔子曾說:不起心動念,待人處事可以保持恭敬。如何不起心動念?這個地方就真正是下手處了。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當中,就要靈靈覺覺,由這一念靈靈覺覺,恒常保持不放逸,才會有覺照、對治的力量。
我們念佛也是一樣的道理,一定要用很恭敬的心來念佛,假使你以很恭敬的心念佛,這樣還會有妄想?心念還會跑嗎?你要知道妄想這件事,就是最希望我們不高興、不恭敬,你越不高興、越不恭敬,妄想就越多。
譬如你不相信對方,分別、批評對方,那對方一定對你也會有所懷疑的;反之,如果你恭敬尊重對方,那對方還會懷疑你嗎?你相信他,你讚歎他,他對你都是好的,都是清淨正向的。
所以你這一念心一定要恭敬、清淨,你八識田中的種子,一定是種清淨的種子,自己一定要時時刻刻觀照明白,覺知我們當下這一念心到底是什麼?妄想心是像什麼?覺知清淨心與雜染心是不一樣的。
這就好比說,你拿一杯清淨的水和拿一杯污穢的水,那會一樣嗎?它是不一樣的,因為你拿到髒水,這是水的相,你會知道馬上把它倒掉;拿到清淨的水,你會明白可以使用。我們說妄想,妄想就像是骯髒的水,既然是骯髒的水,我們為什麼不把它倒掉呢?佛陀曾說我們眾生顛倒,從這一點來看就是顛倒,我們怎麼會不知道?
學員問:
院長!弟子發現平常工作的時候,好像沒有什麼妄想,地鐘念佛的時候,也不會有妄想,還會念得很法喜,可是拿念珠念佛,或自己坐著念佛時,就會有很多妄想。
院長開示:
你打地鐘的時候是動,平常工作的時候還是動,在動中你不會昏沉,你坐下來的時候就昏沉。要知道打地鐘那是有聲音帶動,當你地鐘打得好的時候,就要念念回歸靜念,就不要再用「動」念佛了。因為你一直在動中念佛,一靜下來比較容易有妄想。你要好好地去想想看,當我們有一天要往生的時候,那你還會打地鐘嗎?
學員問:
院長!要怎樣念到臨終無障礙?
院長開示:
對啊!那我們就是要學默默、默默、默默地,專注一心念佛,使令這佛號不要跑掉。在最熱鬧的場合當中,不被外在的境界所轉,佛號仍然在心中念念不忘。雖然眼睛看外在的塵境,但是內心仍保持專注不動,這就是所謂的「隨緣不變」,明而妙知覺;你若是說「不變隨緣」,則妙而明。
學員問:
院長!要怎樣培養默念的功夫?
院長開示
那當然就是要時時刻刻保持覺性,我們要有自覺,專注在這一句佛號上,不令間斷,除非我們在講話,或在計數等。當然在聽課的時候,我們也要用心聽課;法師來上課,我們一定要感恩。
我們不只要莊嚴道場,更要尊重這個法,所謂「依法不依人」。法是不變,人是會變的,那麼這就要看個人的功夫了。
每當你看到法師上課,如《梵網經菩薩戒》說:「註不觀法師種性」,還是不影響到我們對法寶的尋求,我們還是會保持恭敬法寶。你千萬不要看他這個人沒有威儀等等,就起輕慢及不恭敬的心,因為你還不知道他是誰啊!有的可能是菩薩來示現的,或是佛來應化的。
你看當初寒山、拾得,他們也是嘻嘻哈哈的,那你又要怎麼說呢?所以佛陀教我們要「依法不依人」。每當有法師在講經說法的時候,我們不要去觀他的形儀跟種性,我們要攝耳諦聽,千萬不要以攀緣心聽攀緣法。人雖在聽經,但心卻完全沒有恭敬法,所以一聽經就昏沉,是一種不善心所障礙著,所聽聞的法也就沒辦法受持,這就是有漏。
若以有漏心來念佛,就是不恭敬,這樣修福修慧都不恭敬。要知道慧是由定而生,福是由敬而來,你要修福慧,若沒有恭敬心,是沒辦法修的。相反的,以世間法來說,大家看到錢都很歡喜,沒有哪一位不喜歡錢的。你們現在有哪一個人,看到錢不會歡喜的,有嗎?凡貪著世間的名利錢財都是顛倒的。
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不要顛倒,一切都要隨緣,「不思善,不思惡」,一切隨緣。佛在經論裏說:思善就是生,思惡就是滅。這思善思惡就是生滅法,大家要去覺知這個道理,才叫做佛弟子。
那我們出家人要怎麼做呢?譬如日常生活中,彼此相處在一起,碰到事情看不順眼就是煩惱,要把煩惱轉成智慧。佛在《無量壽經》說:地獄火現前的時候,你可以念一句佛號。
我們平時在生活中,看不順眼就起瞋恨心,而這瞋恨心就像地獄火一樣,你必須馬上停止它,把瞋恨轉到智慧。這在平時要多培養智慧,沒有離開智慧,時時刻刻能「忍」。這樣你有辦法做到嗎?
所以說學佛要先「自覺」,尤其在團體生活的環境中,就是讓我們學習自覺、培養智慧,時時警覺改過。可惜現在的人都在名譽上追求,這其實是一種腐敗的現象。
學員問:
院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若看到同學有不如法,或是行為比較不妥當,那我們是否默默地不講?
院長開示:
你不講還是不會開智慧,說話必須要善巧婉轉、圓融如法,那麼這樣就要多培養菩薩的方便智慧。當然要有菩薩善巧方便的智慧是很難,因為菩薩六度當中,每一度都沒有離開般若智慧。譬如你看到不如法,你想勸導他,必須時時刻刻運用「忍」,你若沒有忍辱,那要如何精進?
你要精進就是為了要教化他,那麼要教化對方,本身必須要有「定」,有定才有慧。若沒有定,你遇到不可理喻之人,可能馬上就抓狂了。所以,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真正要能包容對方,也要有定,不然你要如何把煩惱轉成菩提?
如一杯髒水,你要如何將那一杯髒水倒掉,放入清潔的水?你每天飯後都要洗碗,為什麼不把洗過碗的污水再留著喝呢?為什麼要倒掉?日常生活當中,一切舉止行儀、待人接物都可以對照自己,你對照自己看看,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有沒有這樣的因緣?有沒有這樣的環境?
我們都要時時刻刻迴光返照,看看自己本身,有沒有具足定力和智慧?要具足定慧,平常一定要培養清淨心,不隨便起心動念。但是道理是這麼講,可是培養功夫是要靠平時的鍛鍊、磨練,而且要常常磨練的。
學員答:
這很困難。
院長開示:
困難還是要做,你要成佛就不能講困難,要一直修下去,不要起心動念,才有因緣修行培養。你若起心動念就沒有因緣,你的心就一直想要跑出去啦!如我現在會講經啦!我現在怎麼樣啦!要去上課啦!要去帶共修啦!因為人家很歡迎我嘛!那這樣是自己害了自己,這一生當中修行都偏重在「慧」。
三十七道品講修行偏重慧的人高高在上。你會講經,大家都非常恭敬,你受恭敬,那名關、利關、恭敬關接著來。你在常住沒有服務,沒有處理過事務,也沒有與大眾相處,你都沒有處理解決事情的經驗,沒有與人相處輪執的磨練,那你以後還能知道什麼事嗎?你能知道眾生的習氣嗎?你連自己的習氣都不知道了,還會知道眾生的習氣嗎?現在的人都偏重在修慧這一方面,所以說三十七道品要多去探討,多去瞭解。
現在大家都在做經脈科判,可以作科表,在講經的時候,依所寫的意義、所制的科判圖表來講,但三十七道品戒、定、慧三學是要實修的。以前的祖師開悟之後,還潛在大寮(廚房)煮飯等,什麼執事都做的。
你看佛陀也示現給我們看,比丘生病了,佛陀他替他掃地,為他洗衣服,佛陀都做的。那我們與佛陀比起來算什麼?我們還敢不要服務的工作嗎?現在的人掃個地、擦個桌椅,擦得乾淨嗎?或許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環境保養灑掃方面,覺得這沒什麼?但這些事情都是看得到的,看得到的尚且都無法清潔乾淨,那看不到的心呢?
現在我問你們:掃地第一要注意什麼?是不是掃帚拿起來就掃了呢?不是的,各位要知道,俗語說:掃地要看風向,而且這一支掃帚拿起來,要掃下去也要有願力的,假如你沒有願力,那掃過的地,你再回過頭來掃,還是有很多灰塵的。你若會掃地,當你掃過的地,用手去摸都不會髒的。那你們現在擦地板,尤其大殿地板怎麼擦?
學員答:
用清水加「愛地潔」,再用一條大毛巾,沾水擰乾包在一支大型木製的橫四支棍子,在地板上推擦,推一次換摺一次毛巾布。
院長開示:
你用大毛巾沾水,擰得乾嗎?水沒擰乾,擦拭後有水痕就不乾淨。我告訴你們,我們學佛對世間的事情,也要做得圓滿,不要學佛後,對世間法什麼事都不重視。你若對世間的事情都會做,你就不會煩惱。
譬如一條布這麼大,你用水沾濕,第一次只沾濕一半就好了,當沾濕一半後就握住擰乾,把另一半乾的包起來,再擦地板,因為有濕度會把髒物沾粘起來。那另外一邊乾的布也會吸住濕的,當你擦過去之後,再用乾的這一邊擦回來,地板就會很乾淨。
我現在擦地板都是這樣擦,先把沾濕的布,分成兩邊,濕的一邊擰乾之後包住拖把,前面是濕的後面是乾的,剛好把濕的擦過,再用乾的那面擦回來,這樣越擦地板越亮。如擦地板的布沾濕,你擰乾之後,還要將布整理後,包好再拖,一般人都沒有將布擰乾,就隨隨便便拿來擦地板,這樣地板擦過,地面留下一層濛濛的,不然就是要靠什麼清潔劑。
清潔劑的油加什麼的,一罐五加侖八佰元,日本進口的拖把,那一塊布六佰元,那支架子四佰元。買一支架子搭配一塊布一仟元,再買一塊布備用,因為原本搭配拖把的那塊布髒了要洗,所以需要再買一塊布備用,這樣剛好要一仟六佰元,再加買一罐清潔劑的油八佰元,總共二仟四佰元。現在的人為了方便都是這樣,不會考慮經濟效益。
就人際關係來說,現在的人也都少有那份正義感,因為現代使用電話或傳真,雙方談不攏時就容易破裂,因人與人不見面只聽到聲音,說一句話,口氣比較不滿意就掛斷電話,電話中彼此意見衝突就爆炸。現在的人都利用電話溝通,就容易產生爆炸的狀況,你若親自造訪,見面總是留三分情。
你與我兩個人面對面在這裡講話,在見面之前,造訪者必須要先整理一下服裝,早期還要買一份伴手禮。譬如說要回來了,她一定要買個伴手禮,你去別人家拜訪,也要買個禮品當伴手禮。
你們有感覺嗎?你們在這裡講修行修行,對日常生活的變化,待人處事接物要怎麼樣?你們都不知道。譬如人與人之間,不服的心理與日俱增,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大家都會說貪、瞋、癡三毒重。當然貪瞋癡是一個煩惱的總稱,但這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創造出來的。
譬如現在大家都到大賣場買飲料。為什麼?因為你到普通商店買四打飲料的錢,在大賣場可以買五打,就覺得大賣場比較便宜,你心裏就覺得很便宜,因此就開始喝,盡情地喝,一直喝到飽。但是喝完之後就說不好喝了,為什麼?因為這東西太便宜了,又方便取得,喝多了就不好喝。你到一般商店買同樣的飲料一瓶三十元,覺得很貴,就節省著喝,而且喝了又歡喜又受益。
現在大家貪便宜都去批發商,或去大賣場買東西,造成一些小商店,沒生意、沒營業,因此失業率一直攀升,而經營利潤一直降低,誰敢繼續經營下去呢?這叫做「共業」,是眾人貪愛造作形成的,這是沒辦法的。
就是出家人也是隨著這種風尚而流行,若是講真正放下的又有多少人?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能真正地觀照呢?就現在一天來說,出家人糖果吃多少?果汁喝多少?不恭敬「字」紙,一顆糖果一張包裝紙,其中就有多少字了?你說我們大部份糖果等食品,都是信徒購買的,現在結夏期間,信徒供僧的結緣品不少。如杯子,有的用一用就拿出來隨便放在常住的桌上。
要知道常住大眾共用的桌子,任何人不可以隨意擺放私人的物品,你若放私人物品在常住的桌上,你侵佔常住就犯偷盜戒,所以,不可以隨意亂放私人的物品。凡常住這張桌子是要作什麼用途的,你就要拿來作什麼用途。例如:這張桌子是要用齋的,你就是要放在齋堂用齋。這張桌子是要上課用的,你就是要放在教室上課用。這張佛桌是要供佛的,只有佛具及佛的器具可擺放,私人的佛珠就不可以放在那裏,除了課誦本及法器之外。
現在我們半月半月都在誦戒,你們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條戒,比丘二百五十條戒,大家有依照戒本這樣做嗎?你若沒有依照戒本去做,會斷煩惱妄想嗎?各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每天要檢討,每天要自己提醒自己,是否有依戒法行持?或是有觸犯到呢?我現在不管做什麼,都要觀照是否有侵犯?絕對不能隨便的。你若真正要斷煩惱、轉習氣、了生死,只要依戒法去實行,順戒法去修,就沒有問題。若沒有呢?你想了生死就很難。
那對於戒法啊!要講得能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一點很重要,並不是只在文字上說說而已。現在末法時代,重視知識的認知,所以聽的是文字。以前的祖師講經說戒,都是親身經歷,而且是真正磨練領悟之後,所講出來的經驗,這就是真正的考驗。譬如說同一種食材,若真正講究的人去煮,與我們一般人去煮的味道,就會有所不同。所以有經驗與沒經驗所做出來的料理是有差別的。
經典云「心淨國土淨」。你心淨土淨,心如明鏡台,你拿什麼,它就現什麼。我們本具的自性清淨心,是很有辦法的,並不是沒有辦法,我們自己要好好地去探討,探討看看如何去開顯它?不要被貪瞋癡這三毒牽著走。
一般居士只用毛筆寫字,他們隨便都可以寫出很多不同的字體。如我們淨律寺現在有位馮老師,他現在身體比較沒有元氣,可能下個月會來教書法,他昨天有來這裡,是一位基督徒,他來聽我向信徒開示,之後把那些墨寶都搬來寺裡的文物館。他說在替我化緣,我說不要化緣要隨緣,他說現在把字寫一寫,字體形態很多,以後入了電腦就可以選用,看要哪一種字體,要哪一種形態,可以任你選擇。
他說他的手不能掃地,他的手是專門寫毛筆字的,他如果掃地,因用力不同,寫的字體會跑掉。文物館的字曾請達公去看,達公說:「這個字寫得很好。鹿港有一位專門寫對聯的人,他寫一塊匾額就要不少錢,都還比不上呢!」達公上來文物館看了很多趟,越看越讚歎,說現在想要與他認識。
達公作對聯,是引用佛經的偈頌,現在他老人家年紀大了,我請簡居士幫忙校對過,發現有時字在上面的,放到下面去了,所以我叫簡居士拿回去再校對看看。但常住他們有的不知道,這校對的工作要怎麼做?這樣問題就大了。我們出家人要會講也要會做。
譬如菜園,我找個時間整理整理,環境就不一樣。出家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因為你出家了就是人天師範,你要如耕耘似的,用心栽種,才有果實收穫,但現在的人都沒有這種觀念了。我們要知道,凡事並不是我們知道就好,你說知道,若眾生有危險,那你要如何?若你說知道就好,那阿彌陀佛就不必手伸長長的,來表示接引了。
譬如達賴喇嘛開示講,學密的人也要學顯教大小乘義理。他還從《大般若經》的經義學習出來,並不是只學密而已。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不是偏重在哪一宗或哪一個地方,你要是真正了解這個道理,學習層面才會寬廣,你的心才會寬闊。總之,道理是很深,所以我們一定要解行並重,不是嘴巴講講而已!
現在發覺上課,都複印講義,那些講義教你如何修持?那天我向簡居士說:「福智協會」通知會員大會,一次通知單就印一大疊,這麼大疊的紙,就只發出去這麼一點點,這就是毀滅紙的來源。他們現在羯磨說,這裏要設一部影印機,若較多人來時,講義不夠馬上可以再印,不然還要跑到樓上。
其實事情很簡單,如果我事先預定六十份,現在來了八十位,就可以二人共用一份,中午過後再補印。何況有的居士,把講義帶回去看了之後,就丟到垃圾桶了。你要讓他們方便,但他們會珍惜嗎?
古時候的人要一本佛經,或佛法的東西,都要說:「拜託!你有什麼佛經或佛法的東西,借給我好嗎?」他們都要用求的。那你們現在都一直在影印,你們有沒有發覺?就是講有覺或沒有覺?你們看看!東西太多,一下子這樣,一下子又那樣。我看!我們都是嘴巴講斷習氣,其實都是「貪」煩惱。所以你們光量寺,看看有沒有辦法改進!你們自己去了解看看,談到修行,對這方面都沒有覺知,那不可以說修行,實在是懺悔都懺不了,怎麼說修行?好啦!大家回去多思惟思惟!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