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老部屬焦慮起來,沒事打個電話問我怎麼看。臺灣之前算是國際模範生,但我模範生面對疫苗問題卻似乎無解。這點,反而換我焦慮起來了。臺灣政治亂糟糟,防疫計畫到底怎麼做決策?看來會繼續鬧下去了。
光是疫情,醫界各路人馬的意見就不太一致。老百姓都希望政府能做對事,所以執政者總得在各方意見裡選出一個去做。採用哪種意見最有利,做決定的人當然必須有足夠的睿智。這就是我講的,是不是把所有方案都考慮清楚?有能不能考慮到個別狀態?老部屬說,睿智的決策者好像好久沒看到了。
最近,有個資深戲劇製作人跟我抱怨,說電視臺裡管戲的都沒有做戲的底子,簡直亂攪和。我跟他說別抱怨,不管怎樣他就是個頭,管戲的當然有權力說話。但假如像你說的不夠睿智,那八成完了。完了,也不完全是你的責任。頭頭的決定照作,萬一有問題是他的鍋。當然,很常見的生態是,照頭頭的話做,出亂子後他直接推諉卸責。真遇到了,要嘛只能翻臉或是嚥下去。幾乎只有兩個選擇。
我跟這個製作人說,商場上凡事都有風險,當官的不能因為單一事件就抹煞全部。你做了二十檔好戲壞了一檔,還不見得是你的錯,這在大企業是可接受的。做生意有賠有賺,做電視當然也有好有壞。
可怕的,就是最高領導一個意見,接著一層一層苛責下來。這可能放大瑕疵,也可能讓檢討失焦。一層層下來的指令好比總統閱兵。表定十點到,軍團九點就喊集合;到了師部,八點就位;下到旅營連部,那乾脆半夜三點起床待命算了。所以,最高層的話到了下級,效應往往很嚴重。會不會搞到大家不敢亂動、變得過分保守而Play Safe?會!
所以我說,從政策、疫情到企業決策,不管什麼問題,都務必先釐清重點,然後提出解決方案。各種方案都可討論,辯論一場後,就該盡快拍板。當頭頭的必須敢於負全責,有種扛責任,下面的人才敢講。許多邀功型的頭頭,好事攬成自己的政績,壞事就甩鍋丟包。認真想想,功勞怎可能全是頭頭的呢?點子不是頭頭想的,頭頭只是挑點子出來執行。決策,本來就是頭頭的責任。如果出點子的人不被尊重,大家一搶功就完了。
意見統合與決策是很重要的過程,有些頭頭喜歡「剛性執行」,決議通過就一路幹到底。甚或,不討論就直接自己決定;有些頭頭喜歡「滾動式調整」、且戰且走、根據情勢變化動態調整。剛性執行應是充分討論後由頭頭拍板,然後訂出方法去做。這種模式,團隊不能太多異議。真有意見,任務結束後再檢討。滾動模式,則得定期分階段檢討、調整後再往下走。
上面兩種模式都是辦法,並非得要二選一。不過,執行團隊心裡有沒有個底呢?事前如果不能決定幹到底或且戰且走,一遇挫折必亂,不可能完成任務。頭頭能夠說服團隊「為什麼」,反而是這兩種模式的關鍵。
意見不一本是必然現象,重點是怎麼辦。開會討論就是「辯證」,某個角度來說,沒能力辯證的就沒有發言權。因此,任何方案,討論者都該先認真研究資料。如果看都沒看、不懂裝懂、研究都沒研究,就請閉嘴。最糟糕的是,頭頭不懂裝懂,口沫橫飛講得跟真的一樣,那才真會亂。與會者詳讀資料與議程,真懂了,討論與決策才有意義。
老頭我在電話裡認真分析半天,這製作人卻找我對賭下檔戲會是剛性執行還是滾動式調整?我說,我賭兩種都有,你跟不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