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當中,有一塊名為「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學派,這個學派的核心精神就是透過各種藝術的媒材,例如繪畫、詩歌、戲劇、甚至攝影的方法,得以穿過人心表面的層層阻礙,並且藉由不僅是語言的方式,既把內在的心理狀態轉化成可以被掀賞的作品,也透過藝術的方式把不容易化成文字的心理感受呈現吃來。國內有許多這樣的研究,但是大多集中在繪畫領域,關於「攝影心理治療」的研究卻很少。這篇部落格當然不是嚴肅的科學研究,可是作為一個私領域,關注自己內心世界,以及他人內心世界的助人者,身先士卒的嘗試我覺得是很值得的。這篇就當作某種開台宣言吧,也希望讀者在這個影音當道的時代,能夠找到一個安靜閱讀文字與圖像的小角落,影音式的表達是很感官式的,而文字則是想像力式與對話式的,圖像則有助於與文字相互對照空間,有著如詩般的組成。
我是大學時候參加校內的攝影社,然後開始學習攝影的。我大學畢業的那年是2006年,我記得我是大學三年級開始學習攝影的,所以粗略的估算,我大概是2004或2005年左右開始學習攝影的。在那個年代,數位攝影的機身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我們拍的都是底片。底片攝影的質感以及拍照方法都跟數位的方式很不同,底片攝影按下快門之後沒有螢幕可以觀看自己的曝光值成功與否,而且每一單位的攝影單價也不便宜,一捲底片便宜80-100元,昂貴的正片(也就是幻燈片)一卷可能要150-200元,再加上沖洗跟掃描成可以看的數位檔,還要再付出約莫250元。底片一捲約莫36格,所以每拍一捲底片可能就要花去400元,這對於一餐只吃60元學生餐廳便當的學生來說,累積起來確實是一筆負擔。
我大學的時候其實很著迷黑白攝影,總覺得黑白攝影的質感跟審美觀跟彩色攝影有很大的不同一直拍了四、五年之後,跟朋友去了一趟紐西蘭,因為紐國的大自然風景時在太漂亮了,那時候我才重新開始拍攝彩色的照片。接著又因為人生的際遇,去了一趟中亞跟歐洲,這趟旅行影響了後來我很多。也許以後有機會可以再提。
直到現在......,其實我彩色黑白的照片都會拍,好像各有各的好處。過去還是部落格的文字時代,我維持斷斷續續書寫的習慣,可是很多時候都因為工作的繁重,而漸漸斷了這個習慣。如今,在這個影音式自媒體當道的時代,有那麼多的youtuber各自展演自己的時代,我能想起的還是關於自己的寫作與攝影。尤其在考取諮商心理學的研究所、寫完厚厚的社會科學論文之後,似乎重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與文字書寫之於我的關係,因此,我決定重新開始。我希望在這個部落格可以展現我留下我對於文字、攝影、心理學的紀錄。就當作是為了自己,縱使最後自己白忙一場,也無妨吧,我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