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的知識學習沒有成效?知識的學習有三種,成人的學習專注在場景與問題解決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知的學習,是從學校與職場得來的。
一種是「Know-What」意即對於基本概念的知識,我們從學校所學習到的知識,大多屬於這類。另一種是「Know-How」意即如何展開行動的知識,當我們出了社會、進入職場,就開始學習著如何將學校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工作場景中;或者,做著與學校所學的無關的工作,從基本概念重新學起。
知識的學習,除了「Know-What」與「Know-How」之外,還有第三種,就是「Know-Why」的學習;也就是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要如此做的知識

無法學以致用的是技能?還是知識?


有人說,他的工作與過往所唸的科系無關,無法學以致用。我倒不這麼認為,你所學的技能或許沒能直接應用,但是技能對應的思維肯定可以派上用場,甚至是與新領域的技能或思維相結合,這就叫「跨域結合」。
比方說,我是統計背景出身的。說到統計,我想多數人都會認為如果不是為了做問卷調查與分析,這輩子可能都用不到。
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被運用最廣泛的統計方法,可能只有敘述統計中的平均數、中位數等等;但是,如果你問我統計思維能做什麼?我會告訴你「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以及「關聯因果性」這兩個思維很重要。
前者是「邏輯思考」的基礎,而後者是「系統思考」的關鍵,這在任何領域都可以讓你有更好的理解與思考。這也是為什麼卓越的科學家或各領域的決策者,你都不難發現他們都具備統計的知識或背景;對他們而言倒不是要像統計學家那樣懂得很多統計方法,因為那些由電腦或統計專家都可以幫你完成。他們學的是統計思維,幫他們做出更好品質的決策。

學以致用的關鍵,就是「Know-Why」的學習


套用到其他領域也是一樣,物理思維、統計思維、哲學思維、空間思維、視覺思維、設計思維等等。這些思維的學習,就是「Know-Why」的知識,也就是為什麼要這樣想?這個知識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而存在?思維的核心與本質又是什麼?
為什麼學了一堆知識、技能,看了一堆書,但是對於解決問題似乎沒有太大成效?或者覺得沒有太多成長?這是因為從「學」到「用」的過程,有一個很重要的判斷過程就是
「我該在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場景之下使用它?」
你曾經問過老師為什麼這個知識會這樣嗎?你曾經問過主管或前輩為什麼這個流程要這樣做嗎?我想很少。
你學了很多「Know-What」也累積了許多「Know-How」但沒有好好學習「Know-Why」導致你無法學以致用。
你習慣在設定好的條件與場景下,運用著你過去所學習到的「Know-What」與「Know-How」來解決問題,於是覺得
「嗯,我是個能解決問題的人。」
然而一旦面對真實世界,沒人給你條件與題目,就不懂得假設條件與設定問題了,你的知識、技能在這一瞬間都派不上用處了。
舉例來說,我最熟悉的簡報這個主題。
有很多的技巧告訴你如何做好簡報架構的構思、簡報內容的視覺化,以及如何在台上表達?你也不難在書上或網路上找到豐富的案例告訴你一些眉角或套路,看到老師的示範與講解,你說你懂了;但回到真實場景中,你還是不知道該如何著手、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什麼情況之下可以這樣做?所以,你應該從「Know-Why」出發,去思考為什麼要簡報?為什麼是由你來做簡報?你又希望對方的反應是什麼?
然後,為了讓對方產生這樣的反應,你又該如何做?具體來說,簡報的內容該呈現什麼?用什麼方式呈現?才能讓對方產生你期望的反應或行動?當你在學習簡報技巧時,要懂得去問、去思考那些方法對應的那些「Know-Why」是什麼,你才真正的學習到一項知識或技巧。

做好「Know-Why」學習從場景與問題情境出發


要如何做到「Know-Why」的學習呢?
從場景與問題情境出發,掌握人事物的脈絡。
比如說工作報告的目的是什麼?要如何讓主管快速掌握,進而認同你的成果價值呢?進而思考會運用到哪些技能?以及如何運用?而不是學了簡報、數據分析、溝通、表達、談判等技能,卻不知道如何運用。
你不該像過去一樣,只停留在「Know-What」與「Know-How」上,而是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在「Know-Why」的思考上,就能有效整合過去所學的知識與技能,發揮出真正的價值,這才是屬於成人真正的學習
而且瞭解了「Know-Why」也能讓你的「Know-What」與「Know-How」的價值最大化,讓不同領域的「Know-What」與「Know-How」得以整合發揮跨域的綜效。
除此之外,建立差異化的過程,也唯有累積夠多的「Know-Why」之後,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Know-What」與「Know-How」,這也是為什麼別人總看到我為什麼可以用常見的工具、方法自創出解決問題的新模型。
道理很簡單,當你瞭解知識與方法的本質,就可以運用到各個領域中。

劉奕酉|知識型自雇者、暢銷書作者、企業培訓顧問
擅長邏輯思考、數據分析、策略規劃、資訊視覺化與商務簡報,擁有高科技產業十多年策略行銷與高階幕僚經歷,為台灣少數具有深厚職場實務背景的商務顧問。同時也是職場生產力作家,多家大型出版社、社群媒體指定邀稿對象。一年閱讀百本書、寫作百篇以上職場文章,以知識萃取、高效產出與全息圖解而廣受好評。
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或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不只給你知識,更給你贏得職場賽局的本事。 分享書選閱讀、全息圖解、職人觀點與萃取技術,讓你在知識變現的時代,獲得學習成長與高效產出的養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會看到什麼關於《反脆弱》的三個觀點: 一、是反脆弱?生活中有哪些案例? 二、為何要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三、我們該如何提升反脆弱的能力?有四項應對策略 以及,如何做出多維觀點的全息圖。
溝通,重要嗎?樊登說,一個人做不了太多的事。如果想要做些對社會影響的事情,就一定要與人合作。合作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溝通了,我想多數人都會同意這一點。 樊登在這本書中以十個篇章來談溝通。在閱讀後我想可以歸納為四個部分。
能不能將整本書只做成一張全息圖呢?當然可以。我們可以從「作者觀點」以書中的綱要分類來梳理知識脈絡,或是「讀者觀點」重新理解與組織書中的知識脈絡。怎麼做?讓我來告訴你。
作者淺田卓在書中提到,源自豐田式紙一張整理術的經驗啟發,他將「紙一張」的技術運用到日常工作上的思考整理、資料製作與簡報技巧上。包括紙一張思考整理術、紙一張資料製作術,以及紙一張零秒簡報術,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告訴你這是如何做到的?以及讓紙一張簡報術發揮成效的關鍵,又是什麼?
無所不在的資訊,不會讓人覺得悅耳動人,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我們對於科技的依賴、資訊的超載,都在影響注意力與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進而改變思考的模式。 我們都該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大腦,遠離科技成癮的誘惑。但是該怎麼做、如何對抗這些噪音呢?書中提到了幾個面向的做法,相當值得參考。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簡要分享關於數據思維,以及從零到一,建立數據思維、分析與應用的參考書單。有不足與建議之處,也歡迎提出討論!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會看到什麼關於《反脆弱》的三個觀點: 一、是反脆弱?生活中有哪些案例? 二、為何要提升反脆弱的能力?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三、我們該如何提升反脆弱的能力?有四項應對策略 以及,如何做出多維觀點的全息圖。
溝通,重要嗎?樊登說,一個人做不了太多的事。如果想要做些對社會影響的事情,就一定要與人合作。合作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溝通了,我想多數人都會同意這一點。 樊登在這本書中以十個篇章來談溝通。在閱讀後我想可以歸納為四個部分。
能不能將整本書只做成一張全息圖呢?當然可以。我們可以從「作者觀點」以書中的綱要分類來梳理知識脈絡,或是「讀者觀點」重新理解與組織書中的知識脈絡。怎麼做?讓我來告訴你。
作者淺田卓在書中提到,源自豐田式紙一張整理術的經驗啟發,他將「紙一張」的技術運用到日常工作上的思考整理、資料製作與簡報技巧上。包括紙一張思考整理術、紙一張資料製作術,以及紙一張零秒簡報術,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告訴你這是如何做到的?以及讓紙一張簡報術發揮成效的關鍵,又是什麼?
無所不在的資訊,不會讓人覺得悅耳動人,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我們對於科技的依賴、資訊的超載,都在影響注意力與我們集中注意力的方式,進而改變思考的模式。 我們都該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大腦,遠離科技成癮的誘惑。但是該怎麼做、如何對抗這些噪音呢?書中提到了幾個面向的做法,相當值得參考。
在這篇文章中,我會簡要分享關於數據思維,以及從零到一,建立數據思維、分析與應用的參考書單。有不足與建議之處,也歡迎提出討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知識,不只是會回答問題的「知道」,還有從經驗中體會到的「認識」。知道讓我們了解事實,認識讓我們理解背後的意義。當你把學到的東西用起來,問問「為什麼」,並從錯誤中學習,知識才會變成真正有用的能力。知識的力量,不在於它有多深,而在於你能不能用它讓生活更有價值。知道,是起點;認識,才是成長的關鍵!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然而,僅僅依賴課堂上所學的明知識並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有效的學習需要結合明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暗知識(tacit knowledge),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和應用,將所學內容內化為真正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學生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做老師,經常聽到一個問題(或者自己都有想過)——這些東西學來有什麼用?我去街市買菜又用不著。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知識,不只是會回答問題的「知道」,還有從經驗中體會到的「認識」。知道讓我們了解事實,認識讓我們理解背後的意義。當你把學到的東西用起來,問問「為什麼」,並從錯誤中學習,知識才會變成真正有用的能力。知識的力量,不在於它有多深,而在於你能不能用它讓生活更有價值。知道,是起點;認識,才是成長的關鍵!
Thumbnail
在開始學習計畫前的三個問題 為什麼學? 該學什麼? 如何去學? 為什麼學的主要歸類 本質性的學習 為了學習而去學習 不確定將來如何使用 功能性的學習 學習這個技能或主題可以幫助自己達成目標 該學什麼? 概念 若某些事物需要被理解而非只是記憶,就屬於概念 ex: 學習人工智能
Thumbnail
學習助人技巧時,我們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吸收大量知識,對某些學派很感興趣,另一種是對所學內容感興趣,但進入晤談情境中很害怕。這其中的誤區有三種,包括學派過早應用、無法找到心理師的位置、以及忽略基本功。這些誤區都可以透過學習避免。
學校是學生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場所。然而,僅僅依賴課堂上所學的明知識並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有效的學習需要結合明知識(explicit knowledge)和暗知識(tacit knowledge),通過多方位的實踐和應用,將所學內容內化為真正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學生
心理師跨領域學習需要具備專業知識以及晤談技巧,從事心理領域的人士必須花時間學習新的領域語言和技巧,以備面對不同的個案挑戰。
●學習的源動能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有什麼剛性需求? ●學習的領域?為什麼選擇這些? ●學習該具備的基本心態? ●學習新知識的策略? ●有哪些閱讀技巧?可以善用那些閱讀技巧?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可以用哪些技巧? ●學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盲點?
Thumbnail
做老師,經常聽到一個問題(或者自己都有想過)——這些東西學來有什麼用?我去街市買菜又用不著。
Thumbnail
 需要考慮周詳為何要學習的影響及因應對策。為何要學習似乎是一種巧合,但如果我們從一個更大的角度看待問題,這似乎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事實。柯爾律治曾講過,哲學是科學中的科學。這段話讓我的心境提高了一個層次。對於一般人來說,為何要學習究竟象徵著什麼呢?為何要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那麼,為何要學習究竟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