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裡行間 05 - 移植筊白筍、邊界除草的生物圖鑑、空屋

土裡行間 05 - 移植筊白筍、邊界除草的生物圖鑑、空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1/07/18

  今天的任務,是帶Y拿著圓鍬,移植水稻田邊的筊白筍到鴨鵝水池旁的窪地。這些筊白筍是某個阿伯送的,試種在了田邊但發現筊白筍的根。這個窪地預計要挖第二個小池,先拿窪地的一部分試種筊白筍。要移植水稻田邊的筊白筍,首先要克服雨鞋黏在土裡,因為長筊白筍的那一小角特別濕潤。走路比挖筍種筍還累啊,我們一致結語。一挖下去,才知筊白筍的筍頭蠻深的,還會往兩旁連株。有鑑於先前筊白筍嫩葉被鴨鵝吃光,H請我們選擇葉子老的、長的,鴨鵝吃不動。但挖下去不一定有連著筍頭,或是我們太菜了沒有挖到,上網查也看別人是種筍頭。幾天後看都枯得差不多了,但今天的我們還不知道結果會如何,筊白筍間留下一個圓鍬的間距,等長成叢之後,還是可以讓人穿梭其間。筊白筍可以長得比人高,據說採收時人埋沒在筊白筍葉裡、螞蟻等會掉落在身上,也蠻辛苦的。

筊白筍的筍頭

筊白筍的筍頭

移植完成,但之後都沒有活下來

移植完成,但之後都沒有活下來

  天氣涼爽,吃個早餐又繼續下田一小時。工作換成繼續邊界除草,以免疲乏。下雨後土壤濕軟,除草較不費力,有的一拔就起來。石頭塊堆成的田埂的間隙也會長草,構樹、咸豐草都有,我只留下了些蕨類沒除,因猜想蕨類不會太猖狂,也可以幫忙保留一些水氣。我又遇到蜂窩了,自從上次被螫,在邊界除草時總特別警戒,這次提早留意到,免了被螫的風險。到目前已經發現了三個蜂窩,都正好在我除草的範圍裡,而且是三種不同的蜂。樸門課曾說,邊界和交界處,是生態和微氣候最豐富的地方,像是能聚積水。並且要能了解你田裡的生物,包括牠們的不同型態:卵、幼蟲、蛹,藉此判斷目前田裡可能已經形成的的食物鏈與生態系統。一邊除草,眼角一邊瞄到許多來不及叫出名字的昆蟲四散。我只拍了些,回家再上網搜尋圖鑑,但經常是不知道比知道的更多。我只收集到一個小小的觀察,當用鐮刀往雜草根部挖下去,有特別扎實的手感,通常接下來就會看到螞蟻抱著白色的卵從土裡汩汩冒出來。

邊界挖筍,桑葚樹上的鳥窩

邊界挖筍,桑葚樹上的鳥窩

邊界除草,一瞄見新蜂窩,馬上彈跳到遠處

邊界除草,一瞄見新蜂窩,馬上彈跳到遠處

邊界除草,白薯天蛾的幼蟲,愛吃地瓜和葉

邊界除草,白薯天蛾的幼蟲,愛吃地瓜和葉

邊界除草,不確定是什麼蛹

邊界除草,不確定是什麼蛹

邊界除草,不知道是什麼椿象

邊界除草,不知道是什麼椿象

  下田回來就緊接著煮午餐,我用康寶濃湯粉做掩護,將南瓜和綠花椰偷偷混進一點剩的、不知道誰要吃的芒果粒,和切歪的豆腐,打成泥,做了個蔬菜湯。下午緊接著榨西瓜汁一小時,我和Y加入新工具、把工具放在適合的位置,加快了榨汁和過濾的速度,1小時就榨完2顆大西瓜,獲得11瓶,直逼昨天做了2小時才得的14瓶。放進冷凍庫時發現昨天冰凍的西瓜汁都分層了,明明是純西瓜汁,看起來卻像加過水似的。是漸層啦,希望消費者們別介意,真的沒加一滴水。

  還來不及喘口氣,我就將行李收拾好,遷來距離工作室走路十分鐘的村裡。下田與家事分工照舊,只是休息時可以有個自己的空間。沒有人進來整理屋子的時候,這裡好安靜,窗外就是小屋小山,陽光也很安靜,面西南方有些西曬,夕陽時加一點光影魔力。晚上回來工作室吃飯,是H煮飯,特別豐盛,蔬菜豆腐湯,炒飯,炸雞翅,絲瓜蛤蜊的絲瓜邊緣炒得微焦、帶鑊氣,我希望哪天也能這麼炒菜。終於結束一天,回來空屋裡睡覺,一個人在那麼大棟屋子有點害怕,有微微的噠噠聲,不知道是不是電路的聲音。但明天大清早還要例行下田,仍睡過了在空屋裡的第一夜。

raw-image



avatar-img
一次散步的節奏的沙龍
8會員
17內容數
因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好奇, 在2020年5月來到苗栗打工換宿一個月。 這裡採用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友善種植方法。 一半是草,一半是菜。 日出而作,與陌生的人們一起下田, 一起生活、談天、煮食、去溪邊游泳。 2021年7月水回來了,是種稻的季節, 我又再回到這裡,在一行行的田畦間,寫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我們一邊擦拭南瓜,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討論瓜瓜箱的價格,綜合瓜瓜箱,比單一的南瓜箱好賣......。我邊聽邊感受著作農的辛苦,就算經過去年那一個月的務農換宿,或許仍對務農有著太過美好的想像。我或許總以為自己想逃離「體制」,但體制無分內外,一條關乎存亡的界線與焦慮,仍隱隱在那裡。
「日常不過是種幻象,一隻蜘蛛的日常是另一隻蒼蠅的災難。」昨天我們救了一隻麻雀,今天收了一窩蜂。我或許不會習慣人類、包括我,是如何偏心的分配造物在不同的位置,但仍然對人如何向大自然掙口飯吃的那份意志,抱持著莫名的好奇。
F淡淡說,不論住在哪、就算是都市也總有些邊緣地帶,從自己身邊的草開始認起,就很足夠的了。下午我學習使用鐮刀加上長鋤頭,儘管不是第一次使用,卻帶著新的學習的感受,像是繪畫時為了描繪粗細部而使用不同的筆刷。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我們一邊擦拭南瓜,一邊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討論瓜瓜箱的價格,綜合瓜瓜箱,比單一的南瓜箱好賣......。我邊聽邊感受著作農的辛苦,就算經過去年那一個月的務農換宿,或許仍對務農有著太過美好的想像。我或許總以為自己想逃離「體制」,但體制無分內外,一條關乎存亡的界線與焦慮,仍隱隱在那裡。
「日常不過是種幻象,一隻蜘蛛的日常是另一隻蒼蠅的災難。」昨天我們救了一隻麻雀,今天收了一窩蜂。我或許不會習慣人類、包括我,是如何偏心的分配造物在不同的位置,但仍然對人如何向大自然掙口飯吃的那份意志,抱持著莫名的好奇。
F淡淡說,不論住在哪、就算是都市也總有些邊緣地帶,從自己身邊的草開始認起,就很足夠的了。下午我學習使用鐮刀加上長鋤頭,儘管不是第一次使用,卻帶著新的學習的感受,像是繪畫時為了描繪粗細部而使用不同的筆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