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裡行間 06-檸檬園、時間節奏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2021/07/19

  今早我和S一起拿長鋤頭挖邊界的溝,好讓之後之後打田的機器不會敲到田埂。我們很少主動向對方攀談,但今天因為一起工作就順順的聊了些話,也蠻好的。下田後回工作室,等待出發去H朋友的檸檬園,就用手機寫寫字,洗衣服,晾衣服,瑣碎的使用著這一小段時間。瓜瓜箱包裝好了,先出發去郵局寄貨,共有十幾箱,H還不忘帶上幾片切好的冬瓜給郵局行員們。

raw-image

  到了檸檬園,雖沒有對外開放,也打理得整潔、雅緻。園主帶我們去看建造中的育苗用的三層架溫室,沿著坡的檸檬樹,和樹上的椿象,被叮過幾次的果實就不能賣了。檸檬那麼酸,牠們也喜歡吃啊?園主說他當初也以為檸檬比較不會有蟲害,但還是免不了的。雖檸檬已通過有機認證,但做成汁已經不同於果乾類,是更繁雜的加工品,因此要宣稱有機檸檬汁又是另一個冗長的認證過程。園主已經在這裡種了七、八年,純檸檬汁一瓶三百毫升,賣一百五十元,銷售給認識的人就差不多了。但H算一算,還是覺得直接賣檸檬,或許可以得到差不多的利潤。園主拿出一壺原汁加水稀釋的檸檬水招待我們,很好喝,保有醇厚的風味和香氣卻不過酸。我也喝過果汁店裡一公升九十元的檸檬原汁,套水後,還是刺喉的酸味多過香氣。

raw-image
raw-image

  回宿舍懶散著一個小時多,就到午餐時間了,吃完午餐也沒停,我得去備晚餐的材料,花四十多分鐘洗切好,在工作室日常運行的軌道裡試著不落拍。或許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幾篇寫田間生活的文章裡,仍充滿著時間,對我而言,農村生活雖看似愜意,仍交織著嚴謹的時間節奏:按時起床、下田,按節氣耕作,一日三餐,細瑣的家務,街坊朋友們的請託......。回到宿舍,頭有點痛但睡不著,下午面西南的房間過於明亮和熱,我聽見鐵門開啟的聲音,F在樓下打西瓜汁,細瑣的聲響、亮光、汗珠與熱氣包圍著我,背抵著脫了線的竹蓆,昏沉沉地半醒著。

  下午四點,他們去木瓜園幫忙防颱準備,我留下來擦拭阿成南瓜,剪去過長的蒂頭方便包裝,分類,一邊聽音樂、喝幾口三合一咖啡。看來愜意,但仍趕緊在五點半完成南瓜作業,掃地清場,十分鐘後出門等垃圾車。垃圾車有時提早、有時晚,今天等丟完垃圾都六點了。五人份的三菜一湯晚餐趕在四十分鐘後完成:炒油菜,苦瓜鹹蛋,破布子豆皮豆干,蔬菜湯。蔬菜湯底是用芹菜、南瓜、綠花椰打成泥,加點洋蔥、紅蘿蔔、苦瓜和紅色羊角椒配色。 我試著區分清楚新從田裡採收的紅色羊角椒和紅色糯米椒:羊角椒就是紅色的青椒,糯米椒是青陽椒,兩者都不是辣椒,大約只有糯米椒會稍微有一點點辣。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次散步的節奏的沙龍
8會員
17內容數
因為對自給自足生活的好奇, 在2020年5月來到苗栗打工換宿一個月。 這裡採用無農藥、無化學肥料的友善種植方法。 一半是草,一半是菜。 日出而作,與陌生的人們一起下田, 一起生活、談天、煮食、去溪邊游泳。 2021年7月水回來了,是種稻的季節, 我又再回到這裡,在一行行的田畦間,寫字。
2021/10/10
閉眼就寢前、睡醒睜眼後,都是天黑,總有種還沒有睡過的錯覺。我們精準追逐著隨節氣變化的日出時間,一到田裡,黑夜很快就會慢慢消退,周圍一秒一秒地亮起來,光線緩慢但瞬息變化著。今天水終於來了,還沒有插秧的、空曠的水田,倒映出路燈的白光,接著是日出時的雲彩。
Thumbnail
2021/10/10
閉眼就寢前、睡醒睜眼後,都是天黑,總有種還沒有睡過的錯覺。我們精準追逐著隨節氣變化的日出時間,一到田裡,黑夜很快就會慢慢消退,周圍一秒一秒地亮起來,光線緩慢但瞬息變化著。今天水終於來了,還沒有插秧的、空曠的水田,倒映出路燈的白光,接著是日出時的雲彩。
Thumbnail
2021/08/15
一邊除草,一邊觀察著自己的念頭,飛來飛去、繞來繞去。下田可以一邊想事情,也可以選擇旁觀那些念頭,像是一種靜心、冥想般。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會感覺呼吸變深,身體稍稍鬆泛。至少,溫習著自己還能「呼吸」這件事,本身就是個精細的設計與祝福。
Thumbnail
2021/08/15
一邊除草,一邊觀察著自己的念頭,飛來飛去、繞來繞去。下田可以一邊想事情,也可以選擇旁觀那些念頭,像是一種靜心、冥想般。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會感覺呼吸變深,身體稍稍鬆泛。至少,溫習著自己還能「呼吸」這件事,本身就是個精細的設計與祝福。
Thumbnail
2021/08/10
有時我總偏執的想創作必須是寫作或藝術作品,是可以留下的東西。但經常在沙灘上、鍋子裡、捏麵糰、或起霧的車窗,創作就開始了。
Thumbnail
2021/08/10
有時我總偏執的想創作必須是寫作或藝術作品,是可以留下的東西。但經常在沙灘上、鍋子裡、捏麵糰、或起霧的車窗,創作就開始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我們這六口之家,原本住在台北市大安區,靠近台大校園,生活機能要說有多方便就有多方便。2015年底,我們變賣台北的公寓,買下一塊農地,然後舉家移居台東偏鄉長濱,就此展開一段冒險之旅,直到如今,沒有退路。大都會台北和台東偏鄉,簡直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Thumbnail
我們這六口之家,原本住在台北市大安區,靠近台大校園,生活機能要說有多方便就有多方便。2015年底,我們變賣台北的公寓,買下一塊農地,然後舉家移居台東偏鄉長濱,就此展開一段冒險之旅,直到如今,沒有退路。大都會台北和台東偏鄉,簡直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Thumbnail
真的很難想像,2015年年底我們搬來台東之前,完全沒聽說過「台灣香檬」這種果樹和果實。 然而,只因為我們在台東買下的這塊農地,前地主已經栽種了數十棵香檬果樹,我們才知道有這種水果。當時香檬果樹的樹齡已有七年,是成熟的果樹,每年夏天都會結實纍纍。但香檬果實又苦又酸,我們當然沒想要吃它。
Thumbnail
真的很難想像,2015年年底我們搬來台東之前,完全沒聽說過「台灣香檬」這種果樹和果實。 然而,只因為我們在台東買下的這塊農地,前地主已經栽種了數十棵香檬果樹,我們才知道有這種水果。當時香檬果樹的樹齡已有七年,是成熟的果樹,每年夏天都會結實纍纍。但香檬果實又苦又酸,我們當然沒想要吃它。
Thumbnail
雖然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希望農莊」,但其實只是一塊亂種各樣蔬菜和果樹、想要自耕自食的農地而已。大多數時候雜草叢生,往往要等到草長到讓人受不了,才會設法挪出時間來砍草。務農的生活,永遠忙得團團轉,一刻不得閒,更別說我們還需要工作賺錢養家、還債,四個孩子還要在家自學!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 Farmin
Thumbnail
雖然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希望農莊」,但其實只是一塊亂種各樣蔬菜和果樹、想要自耕自食的農地而已。大多數時候雜草叢生,往往要等到草長到讓人受不了,才會設法挪出時間來砍草。務農的生活,永遠忙得團團轉,一刻不得閒,更別說我們還需要工作賺錢養家、還債,四個孩子還要在家自學! 最近看到一段話說: Farmin
Thumbnail
打工換宿的日子開始,一開始只有我跟Bire,早上的時候從六點到十二點吃完早餐後就開始工作,依照每天的需求有不同的任務,Ruth去上班前(因為農場還是有淡旺季,自從Michael數十年前工作受傷後,就換成Ruth出外工作)都會跟Michael交代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Thumbnail
打工換宿的日子開始,一開始只有我跟Bire,早上的時候從六點到十二點吃完早餐後就開始工作,依照每天的需求有不同的任務,Ruth去上班前(因為農場還是有淡旺季,自從Michael數十年前工作受傷後,就換成Ruth出外工作)都會跟Michael交代哪些重要的事情要完成
Thumbnail
2015年十二月,我們移居台東,開始開墾我們的農地,當時農地上有三四十棵大約七年生的台灣香檬果樹。這是我們和台灣香檬的初邂逅。搬來後才得知,當年九月,農舍興建法規大改,想申請蓋農舍,農地上必須種滿作物,並且要有銷售農產品的記錄,金額多少也有門檻。這真是晴天霹靂!
Thumbnail
2015年十二月,我們移居台東,開始開墾我們的農地,當時農地上有三四十棵大約七年生的台灣香檬果樹。這是我們和台灣香檬的初邂逅。搬來後才得知,當年九月,農舍興建法規大改,想申請蓋農舍,農地上必須種滿作物,並且要有銷售農產品的記錄,金額多少也有門檻。這真是晴天霹靂!
Thumbnail
在這幾篇寫田間生活的文章裡,仍充滿著時間,對我而言,農村生活雖看似愜意,仍交織著嚴謹的時間節奏:按時起床、下田,按節氣耕作,一日三餐,細瑣的家務,街坊朋友們的請託......。
Thumbnail
在這幾篇寫田間生活的文章裡,仍充滿著時間,對我而言,農村生活雖看似愜意,仍交織著嚴謹的時間節奏:按時起床、下田,按節氣耕作,一日三餐,細瑣的家務,街坊朋友們的請託......。
Thumbnail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Thumbnail
我想過如果有了經驗,可以回去阿嬤的田裡建造小屋、種植至少能自用的米糧蔬果。阿公阿嬤以前也種稻,收成時還帶著堂姊到田裡放炮趕鳥,但到我出生前不久就不種了,我不確定在潛意識裡有什麼隱隱的關聯,讓我回到做農的工作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