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要聞|所謂真實,雨林裡的跨性別者和澳洲原住民的禪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天由【原獨讀報】為大家摘要上週要聞,同時不忘記向秋天倒數:距離秋分還有51天。
Sources: One Earth

簡單真實:民答那峨雨林裡的跨性別者

外界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可以大別為兩類,一類是落後迷信,另一類是浪漫智慧。這兩類其實是同一類,只是觀者的眼光不同。但不論是哪一種眼光,所見都不真實。這問題說來複雜,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只要觀者不強求詮釋,真實就只是眼睛所見的那麼簡單。例如最近有一篇關於民答那峨島森林深處蒂魯雷人(Teduray)的報導就是如此。
已故的人類學家施萊格(Stuart Schlegel)在《來自雨林的智慧》(Wisdom from a Rainforest)書中描述他所觀察到的現象:雨林深處的居民以「自然」的態度面對跨性別者,對一切並不大驚小怪。蒂魯雷人有詞彙指涉這些人,mentefuwaley libun 的字面直譯是「變成的女人」(由男變女),mentefuwaley lagey 的意思是「變成的男人」(由女變男)。施萊格對這個現象非常感興趣,問東問西,但他的嚮導和當地人卻沒興趣回答他的問題,因為他們看不出這話題有何好談。結果就是關於蒂魯雷跨性別者的這一章只有短短的六頁。
之所以沒什麼好談,可能是因為蒂魯雷人對於「真實」的定義跟西方學者不一樣。西方世界認定一個人真正性別的基準是物理性的特徵,但蒂魯雷人認定性別的基準是個人的自我認定及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變成的男人/女人」只在婚姻這一點上與其他人不同,因為蒂魯雷人所謂的婚姻就是繁衍後代,所以「變成的男人/女人」沒有婚姻。
施萊格進入民答那峨雨林是1960年代末期的事。至今雨林以外的菲律賓都還沒有當年蒂魯雷人的那種寬容。當年施萊格造訪的那個聚落現在已經消失無蹤,據說是和鄰近聚落起了糾紛所致。至於今天雨林深處是否還有自在來去的跨性別者,就不得而知了。
現在的菲律賓主流社會對 LGBTQ 人士頗不友善,今年還發生 LGBTQ 人士被殺被攻擊的事件。有人呼籲要向當年雨林中的蒂魯雷人學習寬容,這立意自然良善,只是也多少昧於事實。
蒂魯雷人大方接納跨性別者,與他們是否開放進步並無關聯。若是放在他們的文化脈絡下來理解,他們只是沒有庸人自擾而已——那個人說他是男人/女人,他又做著男人/女人的工作,那他當然就是男人/女人了。這樣的理解方式跟緊密的社會生活和角色分工有關,無法在當前的「進步」社會自然生成,也是在自然不過了。

浪漫與禪意:向澳洲原住民學習的課程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主張,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經濟已然失控,為了力挽狂瀾,應該向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學習,走一條永續的道路。最近澳洲廣播公司也有一則類似的新聞,報導一個名為「大地人體」(Wayapa Wuurrk)的有趣機構。這個機構提供時間長短與密度不一的課程,將大地、心智、身體與精神並列並重,引導參與者在這樣的理解下追求生活福祉。機構的兩名創始者中有一人是古奈柯奈原住民(Gunai Kurnai),他們也將收益的一部分回饋給原住民社會。
這類課程吸引外人,跟呈現出來的論述很有關係。例如新聞報導中就指出,「大地人體」的課程中包括「對植物和動物的精神依賴」,「以符合傳統智慧的方式保育並使用自然資源」,以及「了解不同環境在精神上及經濟上的重要性」等等。這類經常跟原住民文化聯繫在一起的文句,其實並不那麼原住民,被原住民使用時多半也帶有吸引外人眼光的目的,我們很難說究竟有多少原住民真心相信這樣的表述方式。
原住民是不是透過「精神上依賴植物與動物」,而得以維持一種更具永續性的生活方式?答案恐怕似是而非。我們曾在談論狩獵時指出,過去獵人不濫獵的最大原因,並不是因為情操高尚,而是因為沒有必要浪費力氣和資源,去殺死一些自己無法受用的動物。這就是為什麼在原住民社會規範崩壞,再加上外來的誘惑,獵人的山林倫理也會一體崩壞。這當中現實性的原因並不能用浪漫的表述加以替代。

▍參考資料

簡單真實:民答那峨雨林裡的跨性別者

VICE 新聞|蒂魯雷人大方接納跨性別者,與他們是否開放進步並無關聯。若是放在他們的文化脈絡下來理解,他們只是沒有庸人自擾而已。

浪漫與禪意:向澳洲原住民學習的課程

澳洲廣播公司|大地、心智、身體與精神並重的人生福祉課程,這是看出當前全球文化弊病者試圖提出的心靈治療方案,立意良善,但說詞不免有些花俏不實。
avatar-img
114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非原住民以原住民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很容易受到原住民菲薄,這不完全是族群之間的偏見。不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要透過文學藝術手法詮釋他者的文化,確實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這不表示作品的本身一無是處。
WEIO 的賽事當然跟大家熟知的冬夏季奧運很不一樣。有傳統舞蹈比賽,也有令人驚訝的「拉耳朵」比賽,比拼誰的忍痛能力更強。還有一種更吸引人的「毯拋」,由三十多個人拉著一條皮革製成的毯子,將一個站在毯子上的人拋向半空,毯子上的人要能夠維持平衡,直上直下,以腳著毯。
這個故事展現原住民敘事的特色,也就是包含許多關於自然環境和地景的細節。故事有個明白的順序,一開始,「月亮阿嬤和太陽阿公覺得好無聊」,於是而有「植物、動物和魚的創生」,之後說明各種馬雅人理解世界的原則,例如「長者是世界的支柱」,也說明「鹿誕生的時候為什麼會看到彩虹」等等。
雖然巴西憲法保障原住民族對傳統領域的土地權,但最近巴西國會眾議院提出一項名為「暫時性框架」的議案,試圖為農牧礦業打開使用原住民族土地之門。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這項議案試圖將原住民族的土地權限縮到1988年10月5日憲法頒訂之前佔有的土地。
從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看來,若是帕度人也被承認為原住民族,那麼巴西原住民族的人口比例將一下子從不滿0.5%提高到將近45%,成為白人以外巴西最大的人口群體,且兩者相差不過兩三個百分點。我們可以想像這種身份的變動可能在政治上造成的影響。
我們這個消費主義的世界不斷追求精緻,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有許多動植物都被無情的浪費了。原住民菁英參與在這樣的飲食行業中,不論其出發點是否良善,從某個角度而言,也等於是以原住民的食材為資本,為消費主義更加推波助瀾。
非原住民以原住民為主題進行的創作,很容易受到原住民菲薄,這不完全是族群之間的偏見。不具有專業背景的人要透過文學藝術手法詮釋他者的文化,確實很容易流於膚淺或誤導,雖然這不表示作品的本身一無是處。
WEIO 的賽事當然跟大家熟知的冬夏季奧運很不一樣。有傳統舞蹈比賽,也有令人驚訝的「拉耳朵」比賽,比拼誰的忍痛能力更強。還有一種更吸引人的「毯拋」,由三十多個人拉著一條皮革製成的毯子,將一個站在毯子上的人拋向半空,毯子上的人要能夠維持平衡,直上直下,以腳著毯。
這個故事展現原住民敘事的特色,也就是包含許多關於自然環境和地景的細節。故事有個明白的順序,一開始,「月亮阿嬤和太陽阿公覺得好無聊」,於是而有「植物、動物和魚的創生」,之後說明各種馬雅人理解世界的原則,例如「長者是世界的支柱」,也說明「鹿誕生的時候為什麼會看到彩虹」等等。
雖然巴西憲法保障原住民族對傳統領域的土地權,但最近巴西國會眾議院提出一項名為「暫時性框架」的議案,試圖為農牧礦業打開使用原住民族土地之門。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這項議案試圖將原住民族的土地權限縮到1988年10月5日憲法頒訂之前佔有的土地。
從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看來,若是帕度人也被承認為原住民族,那麼巴西原住民族的人口比例將一下子從不滿0.5%提高到將近45%,成為白人以外巴西最大的人口群體,且兩者相差不過兩三個百分點。我們可以想像這種身份的變動可能在政治上造成的影響。
我們這個消費主義的世界不斷追求精緻,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有許多動植物都被無情的浪費了。原住民菁英參與在這樣的飲食行業中,不論其出發點是否良善,從某個角度而言,也等於是以原住民的食材為資本,為消費主義更加推波助瀾。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燕和惜初談談理想:學問有大小之別,是因為人有大小之別。怎麼知道這樣呢?春天和秋天有分別,是萬象的分別。夏天和冬天的分別,是地理的分別。人之所以界定了分別,是因為造化所致。模子國有個女子,他說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別,最遠的距離不是性別,而是取向。男人的取向不正確,他就不會尊敬女人。 廖燕芳和顏回說道: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小太陽在月光下思考:原生活法不是最好,次生活法才是最好。因為時空已經不在原來的模樣,所以次生就相應而生了。內在悟假說:時空轉變人可以不轉變,如果我是這個人,我不會阻住地球轉,我會學習時空模式,保持自我,還我一片天空,是自己給於自己,不是向外人索求。 悟假在月光下思考:侵犯女人是次生活法才有的可能。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燕和惜初談談理想:學問有大小之別,是因為人有大小之別。怎麼知道這樣呢?春天和秋天有分別,是萬象的分別。夏天和冬天的分別,是地理的分別。人之所以界定了分別,是因為造化所致。模子國有個女子,他說了男人和女人的分別,最遠的距離不是性別,而是取向。男人的取向不正確,他就不會尊敬女人。 廖燕芳和顏回說道: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小太陽在月光下思考:原生活法不是最好,次生活法才是最好。因為時空已經不在原來的模樣,所以次生就相應而生了。內在悟假說:時空轉變人可以不轉變,如果我是這個人,我不會阻住地球轉,我會學習時空模式,保持自我,還我一片天空,是自己給於自己,不是向外人索求。 悟假在月光下思考:侵犯女人是次生活法才有的可能。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辶反田野》的書名耐人尋味,由各自經驗出擊的「反田野」與「返田野」,歧異不僅在「我/他者」或文化接觸中的差異,充滿意外與機緣。乃在貫串本書的歧異點,其實存在於田野經驗的N次方間。最大的「歧異點」就在認識主體,也就是研究者,所謂人類學家身上。白話點說,不僅是田野地與報導人本身的物是人非,這本來就是過去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