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鏡映舞姿Abhinaya Darpanam》 (註1),頭部有九種不同的動作姿態,分別是:持平Sama、完全抬起Udvahita、完全低垂Adhomukha、額狀面轉動Alolita、左右平轉Dhuta、上下點頭Kampita、水平面往一側轉動Paravratta、抬舉側臉Utksipta、往肩膀低垂Parivahita。
1. 持平 Sama
頭部保持沒有動作的中性姿態。持平通常用在舞蹈開始之前、祈福姿態、驕傲、佯裝憤怒、麻木等。
2. 完全抬起Udvahita
將臉龐朝天空完全抬起,後腦勺幾乎與肩膀同高。完全抬起通常用在暗示觀眾高處之物,如旗幟、月亮、天空和高山等。
3. 完全低垂Adhomukha
將臉龐朝地面完全低垂,下巴幾乎碰到鎖骨。完全低垂通常用在表示害羞、悲傷、鞠躬、焦慮、昏厥、或暗示投入水下和地面之物等等。
4. 額狀面轉動Alolita
額狀面或冠狀面指的是將人體從左而右分割成前側與後側的面向,當頭部以這個面向轉動時就稱為額狀面轉動。通常用在昏昏欲睡、被惡靈附身、中毒、陶醉、走入荒野、無法控制地捧腹大笑等狀態。
(用文字閱讀真是太難想像了?影片來了~!)
5. 左右平轉Dhuta
將頭部從一側水平轉動至另一側時,稱為左右平轉。通常用在否定、尋找、勸阻他人、驚愕、悲哀、不情願、寒冷或發燒、恐懼、稍有醉意、戰意、冷峻、從旁側呼喚某人等等。
6. 上下點頭Kampita
將頭部從上往下來回移動,稱為上下點頭。常用於暗示冒犯與觸怒(I am going to show you配合食指和眼睛睜大)、拿取、示意別停、詢問、從近身處呼喚某人、邀請神祇、威脅他人等情境。
7. 水平面往一側移動Paravritta
頭部往右或左側轉動並停在那一側,為水平面往一側移動。通常用於憤怒、羞愧、輕撫頭髮或頭部、顫動等。
8. 抬舉側臉Utkshita
頭部往一側上抬,像是要用臉頰觸碰到右上角或左上角的天空那樣,稱為抬舉側臉。通常用在示意他人來拿這個、示意他人過來、贊同某個事物、作白日夢或想像某些故事(手放在臉頰下方)等等情境。
9. 往肩膀低垂Parivahita
頭部以額狀面方向往肩膀低垂,像Chauri般(註2)用一側的耳朵去靠近肩膀那樣,稱為往肩膀低垂的姿勢。這個動作姿勢通常用於對愛人的癡迷與嚮往、讚美神明、滿足、贊同、以及深思熟慮的情境。
註1:《鏡映舞姿Abhinaya Darpana》為難地.凱師婆羅(Nandikeshvara)所著,為印度古典舞蹈專著,也是舞台表演的教科書,對印度舞蹈的發展十分重要。在此之前有婆羅多牟尼總結前人的經驗而完成的舞蹈巨著:舞論(Natya Shastra),舞論內容博大精深,包括印度舞蹈的聲樂、器樂、戲劇、角色發展的研究,及各種舞蹈風格、戲劇表演、伴唱和伴奏等的行式的規定。阿卑那亞集即參考節錄自舞論。參考自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3675229
註2:Chauri是藏傳佛教八位護法(Gauri)的第二位,擁有金黃色的皮膚,右手拿著套索、有著可怕的外表與裝飾。在印度教中,這些護法成了帕爾瓦蒂的化身之一,同樣擁有金黃色的皮膚,象徵著熟成的玉米合收穫與生育的女神。
註2參考資料及圖片來源
https://www.himalayanart.org/search/set.cfm?setID=409、https://journeyingtothegoddess.wordpress.com/2012/03/16/goddess-gau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