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梅洛龐蒂《眼與心》:世界都是被「感覺」出來的!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raw-image

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生於二十世紀初至中葉,是法國有名的「身體現象學」哲學家,思想銜接了胡塞爾、海德格、帕格森等人,下則為符號學奠定了許多基礎思想。《眼與心》是梅洛龐蒂逝世前的一篇長篇論文,她以「身體現象學」的概念,論述了當代的藝術與哲學的關係,是一部跨越學科的著作。

一、理論核心:

《眼與心》一書,主要闡述了一個大概念:所有人眼前的世界(梅洛龐蒂稱為「可見性」的世界),都是由無數「影像」虛構出來的,即便是「運動」中的事物,也都是由無數虛構出來的「接合狀態」(racords fictifs),將「影像」連接起來,形成如同在「運動」的幻象。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4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好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程冠培的沙龍
47會員
21內容數
本專題將以書評的方式,適時結合簡單的文學理論,並運用上位後設思考的模式,分析文學作品、理論專書。 上位後設思考,是藉由分析文章的架/結構、象徵/意象、技巧與作品內涵,但不涉及內容的分析法,屬於後現代的閱讀與分析模式。這樣的思考模式,是筆者正在大量推廣的文本分析法,邀請讀者一同加入新興閱讀人的行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柏拉圖主張我們所能觀察的世界和我們自己,都只不過是在這個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物體和事件的影子而已。 這意謂我們仍然無法知覺並認知這個真實的世界,因為它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以及這個世界的真實物體與事件的影子之外。
Thumbnail
柏拉圖主張我們所能觀察的世界和我們自己,都只不過是在這個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物體和事件的影子而已。 這意謂我們仍然無法知覺並認知這個真實的世界,因為它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認知以及這個世界的真實物體與事件的影子之外。
Thumbnail
當我們注視著世界時,實際上是在窺視我們的心靈。這個觀點可以從科學和神秘兩種角度來理解。科學的觀點認為,無論外在世界如何,我們透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會被大腦解釋,然後在我們的心靈中創造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 眼睛被形容為通向世界的窗戶,但這一觀點可能存在著一個假設。隨著我們接受更多教育,我們或許會無意識
Thumbnail
當我們注視著世界時,實際上是在窺視我們的心靈。這個觀點可以從科學和神秘兩種角度來理解。科學的觀點認為,無論外在世界如何,我們透過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會被大腦解釋,然後在我們的心靈中創造出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 眼睛被形容為通向世界的窗戶,但這一觀點可能存在著一個假設。隨著我們接受更多教育,我們或許會無意識
Thumbnail
每個人看出去的世界 都必然不會一樣 除了最基本 五官感受到的光線,觸覺 到更形而上的 “氣” 場 甚至是靈魂此次來的目的 還有各種由經驗,預設立場 所構成的天然濾鏡 感光 就某種程度來說,一個人的感官系統,決定了他看出去的世界,長什麼樣 有種研究提出,眼睛看見外界 或許,不是單純的「看見」 而是光透
Thumbnail
每個人看出去的世界 都必然不會一樣 除了最基本 五官感受到的光線,觸覺 到更形而上的 “氣” 場 甚至是靈魂此次來的目的 還有各種由經驗,預設立場 所構成的天然濾鏡 感光 就某種程度來說,一個人的感官系統,決定了他看出去的世界,長什麼樣 有種研究提出,眼睛看見外界 或許,不是單純的「看見」 而是光透
Thumbnail
文 / 藍劍虹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皮膚)這個大家最為忽視的器官其實也最迷人(⋯)是通向我們自身的橋樑(⋯)皮膚是心智的親近朋友,其他器官的心理重要性都比不上皮膚(⋯)人類觸覺極其複雜,令人費解,這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身體接觸在這個日益孤立和電腦化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的皮膚甚至影
Thumbnail
文 / 藍劍虹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皮膚)這個大家最為忽視的器官其實也最迷人(⋯)是通向我們自身的橋樑(⋯)皮膚是心智的親近朋友,其他器官的心理重要性都比不上皮膚(⋯)人類觸覺極其複雜,令人費解,這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身體接觸在這個日益孤立和電腦化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的皮膚甚至影
Thumbnail
<知覺的世界>論知覺與藝術一講中,梅洛龐蒂指出「通過檢視知覺的世界,我們學習到,在這個世界裡,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顯示方式分開,誠然我再去定義桌子時,三條或四條支撐的一個平面,用來吃飯或寫字等等,我可能會覺得我就抓住桌子的本質,而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狀、紋飾的風格等等,我只是在定義桌子,當我在知覺這張
Thumbnail
<知覺的世界>論知覺與藝術一講中,梅洛龐蒂指出「通過檢視知覺的世界,我們學習到,在這個世界裡,根本就不可能把物和它的顯示方式分開,誠然我再去定義桌子時,三條或四條支撐的一個平面,用來吃飯或寫字等等,我可能會覺得我就抓住桌子的本質,而不必在意桌腿的形狀、紋飾的風格等等,我只是在定義桌子,當我在知覺這張
Thumbnail
相機如果要認識這個世界,必然得要透過鏡頭的中介,然而,鏡頭的形構卻又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相機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相機如果要認識這個世界,必然得要透過鏡頭的中介,然而,鏡頭的形構卻又不可避免地間接影響相機所看到的世界。
Thumbnail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Thumbnail
哲學分為許多學派,而其中最重要的分類則為「唯物」、「唯心」這兩大學派,現象學在法國的接受始於二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演變成為法國「存在」思潮,回到事物本身是現象學一脈相承的關隘,分別在於不同現象學家對於「事物」的定義不同:胡塞爾認為是「意識」,海德格認為是「存在」,(現象學於德國發跡,當時法國
Thumbnail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Thumbnail
觀看隱含一種黏稠度,是觀者與被觀者之間視線的逡巡與纏繞;在認知與互動中彼此共感的不確定、熟悉、陌生與釋然。而「認知」也可能是一種單然的「投映」,透過內在視界的觀觸,或是記憶的勾勒、氣味的引動,那含藏在莫名以為已逝的過往,煙縷映照往昔於今日,即使不見其「型」,活躍生動的「形」仍栩栩可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