灃食教育基金會今年舉辦第二屆的「超級校廚大賽」(二年舉辦一次),連著二屆都當評審,覺得有公益團體能站出來推動學校營養午餐的優質化,是很棒的一件事。
過去學校的營養午餐以安全衛生為第一考量,然後頂多就要求份量要夠,其他的條件就談不上,比如好不好吃,視覺美不美,營養是否均衡且健康,往往我們都會以「大鍋菜嘛!怎麼談得上好吃?」「學生就拿便當盒來盛,所有飯菜都稀哩呼嚕堆在一起,菜色美也沒用!」「食材是否健康營養在便宜又好煮的天條下,也沒辦法顧到那麼多了!」這些似乎無法反駁的藉口,認定營養午餐頂多就是這樣將就將就了。
幸虧還有人不信邪也不死心,多年前開始禮聘大飯店的主廚們,研發適合學校營養午餐的食譜,然後到各校推廣,進到學校廚房手把手的教導校廚,並且設計富有美感的餐盤,希望學校的營養午餐能成為孩子最期盼的一餐,也是營養最均衡健康的一餐,當然,也希望能從午餐連結到食農教育,透過食材了解在地文化也知道人與土地人與環境的關懷。
「超級校廚比賽」就是這一系列努力中的一環,藉著比賽除了可以倡導新菜單與彼此觀摩之外,也是對辛苦的校廚的感謝與肯定。
今年因為疫情,決賽的現場計時烹飪比賽,何時舉行還沒確定,前兩天是以書面資料作初賽的評選,今年參賽隊伍有四十多個學校,將選出十組進入決賽。後面附上前年決賽我寫的文章。
看見「後壁間」―蘋果日報名采專欄
十一月初參加了「後壁間」紀錄片的首映。
「後壁間」應該用台語發音,意思是躲在光鮮亮麗的門面背後,登不上台面也不為人所重視的那個空間,在古代是傭人住的地方,而現代也許就是擺廁所廚房的位置。
紀錄片「後壁間」指的是為學生烹煮營養午餐的廚房,一個似乎很重要,但我們卻視而不見的地方。
說很重要,是因為在忙碌的雙薪家庭及孩子忙補習的生活型態中,在學校吃的午餐可能是他們可以坐下來好好品嘗的一餐,而且我們也知道,對於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而言,飲食營養很重要,而且對健康而言,從小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更是關鍵。
但是這麼重要的事,我們卻視而不見,包括我們通常把在學校廚房工作的廚師稱為「廚工」,這部紀錄片感人的地方,就是將她們的辛苦努力以及守護孩子健康的使命感呈現出來。
這是灃食教育基金會近年正在從事的溫柔使命,嘗試翻轉沒有人滿意的營養午餐,不只協助校廚改善烹調技巧,更在午餐中融入均衡健康、美學品味、飲食知識、服務精神以及感恩惜福的素養。
其實這樣的企圖心是可以達成的,因為吃午餐是天天都會做的事情,當我們能夠讓孩子進到一個新的空間用餐(不是在上課教室,看著前面同學的背影孤單地進食)在改裝過的教室六人一組圍坐大桌子,用設計過的餐盤擺放食物,愉快地用餐也邊跟同學聊天。
打造這樣的「夢想食驗室」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經費,現在學校因為少子化多出了很多空教室,所以飲食空間也沒問題,根據灃食教育基金會在兩個示範學校推動一年下來,效果非常棒。
今年六月舉行了第一屆灃食超級校廚大賽,首先是將「廚工」正名為「校廚」,另外是透過比賽創造舞台,讓更多人看見他們。
我也應邀擔任這場比賽的評審,經過緊張的現場烹調,從數十個決選團隊中選出前幾名,當得獎的校廚走過長長有如星光大道的紅地毯上台時,我發現不管台上台下,所有校廚與來賓眼中都泛著淚光。
我常覺得,為孩子培養好的飲食習慣是為孩子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事,而透過食材認識我們的土地,更是重要的環境教育,假如身為父母的大人太忙沒辦法自己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更大力的支持學校與老師,以及給這群校廚一些肯定與掌聲?
灃食教育基金會今年舉辦第二屆的「超級校廚大賽」(二年舉辦一次),連著二屆都當評審,覺得有公益團體能站出來推動學校營養午餐的優質化,是很棒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