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熟的幾個學生,跟我說想讀哲學系,但不知自己是否適合,或說不知能對應到什麼出路。面對這類疑惑,我的應答有三個重點:
1.如果你覺得哲學有趣,自修自學的資源非常豐富,讀哲學系早已不是必要,甚至成本極高。
2.如果你想了解出路,就得先確定自己適合哪類工作,而後才能談哪些系有幫助、又如何有幫助。
3.知識的轉述、重鑄與傳播,是未來的工作型態趨勢,也是最有可能把哲學興趣與市場需求結合的方向。但若要走這條路,你的知識範圍絕不能侷限於哲學,而且必須鍛鍊表達技能。
首先,一般人很容易因為覺得XX有趣,就考慮要不要讀XX系。但是大家要明白,現在許多的XX普及或XX白話文,就是要配合普通人的知識量與認知角度,好把學術研究說得簡單輕鬆有趣。也就是說,你之所以覺得有趣,是因為有人刻意要讓你覺得有趣。
殘酷的是,大學內的哲學系所,是為了培養未來的哲學學者而設計的。它不會刻意追求有趣,更不會刻意去配合普通人的需求,有時把東西講難一點,還可達成篩選功能:聽得懂還覺得有趣的人,就是日後很可能考研究所的人;至於聽不懂沒興趣的人嘛...自求多福吧。
講到這裡,有一點必須強調:我並非說哲學系教授都不關心學生,事實上有很多老師努力在改善課程內容。但教授有教學熱情,制度卻不提供誘因,所以這種改善通常只反映在特定課程上,也使得學術研究與哲學普及的分工越來越明顯。
所以,你對哲學有興趣,那當然很好,也可以透過哲普書籍與各式課程來持續參與。但花幾十萬學費與四年時間來修課,加上讀很多既深且細的學術論文,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其次,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會問出路,但事實是,大半系所都不對應到特定工作,且大學休退學的人數都在屢創新高。
除了年輕世代更想追求自我而非高薪以外,還有個世界級趨勢必須注意:AI自動化科技,遲早會取代許多現有工作。對此可有兩種策略:一是選擇必定存活的職業,並全力爭取;二是鍛鍊必定有用的技能,再看對應到哪些工作型態。
而最能把哲學興趣與市場需求結合的技能,便是知識的轉述與重鑄,譬如寫作、講課或類似傳播形式。但若要走這條路,知識範圍絕不能侷限於單一科系,而且必須了解主要受眾是誰、喜歡哪些溝通元素、需要怎樣的知識內容,簡而言之就是高互動與客製化。
總之,我認為「應該讀哲學系嗎」、「哲學系有何出路」的疑惑,本質上是想獲得更多生涯規畫的參考資訊,這就涉及未來環境是怎樣,以及你該如何適應的問題。所以我認為,強調「哲學本身就有其價值」,或說「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都沒有回應到這類疑惑的核心。
就算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至少也該處理,校內所學如何應用到社會現實的問題。事實上,的確存有某些哲學流派,較為強調實踐效果,甚至認為實踐效果才是最好的檢驗方式,雖然它們所言的實踐並非個人就業,但我相信這可以是指當代社會的知識產業。
更直白地,我認為任何考慮讀哲學系的人,都應該先考慮自己是否適合知識產業(內容以文史、哲學或社會科學為主),包括各種形式的轉述、重鑄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