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人問我:「哲學系畢業能幹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那是我哲學所快畢業的時候。

某天,我坐在那間現代感十足的廣告辦公室裡,空調吹得有點冷。廣告總監坐在對面,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打算錄用你,只是好奇哲學系的人是什麼樣子。」

這種「哲學系動物園導覽」持續了九十分鐘。多年後回想,我始終不確定是該對這種赤裸裸的知識獵奇感到憤怒,還是該為自己沒有開口收費感到好笑。

「讀哲學能幹嘛?」「哲學系畢業出來要做什麼?」這些問題像是某種詛咒,揮之不去。每當聽到這類提問,我就忍不住想: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教育的理解變得如此狹隘了?

這個問題背後,呈現出我們對大學教育的三重迷思:

首先,是對大學教育的誤解。

我們似乎活在一個荒謬的時代。大學淪為職業培訓所,教授們搖身一變成了「技能培訓師」,學生們則成了流水線上待包裝的商品。最諷刺的是,連提出質疑的聲音都越來越少。

回溯歷史,最早的大學教育是「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這些學科的存在不是為了謀生,而是為了讓人更像個「人」。但現在?我們似乎把「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這個目標,換成了「成為一個更好的工具」。

其次,是對職業的誤解。

有人可能會說:「但我們總要吃飯啊!」

是的,我們需要工作。但請想想劉慈欣,他在電廠上班養家,同時寫出了《三體》。工作對他而言是燃料,而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這讓我想起尼采說過的話:「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幾乎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第三,是對人生的誤解。

我們的人生真的需要一份精確的時間表嗎?「三十歲前要買房、三十五歲前要當主管」,這種把生命切割成數字的思維方式,本身不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褻瀆嗎?

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說,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eudaimonia)。但這種幸福不是世俗定義的「成功」,而是一種靈魂的豐饒狀態。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能幹嘛」上時,是不是已經失去了追求這種豐饒的能力?

  

責任的誤置:哲學不欠任何人

那些抱怨「讀哲學沒用」的人中,往往包括一些已經讀過哲學的人。他們把人生的「失敗」歸咎於自己的專業選擇:「如果當初沒讀哲學,也許現在……」,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就值得深思。

首先,我們何以確定人生有所謂的「成功」或「失敗」?用單一標準去評判生命的豐富性,本身不就是種偏執嗎?

其次,把複雜的人生歸因於單一選擇,這種思維本身就缺乏哲學的深度。我們的人生是無數選擇和機遇的總和,歸咎於某個單一決定,不過是在尋找一個方便的藉口罷了。

如果你真的認為讀哲學影響了你的就業前景,你大可以轉系、重考或轉行。而不是在多年後,用「都怪讀了哲學」來為自己的處境開脫。

哲學不欠你什麼。那些和你一樣讀哲學,卻過著你欣羨生活的同學,也不欠你什麼。如果真要說誰欠了誰,或許是你欠自己一個真誠的反思。

 

結語:思考的意義

回到那個廣告公司的下午。也許我應該這樣回答那位總監:「您花九十分鐘來了解哲學系的人是什麼樣子,本身不就說明了哲學的意義嗎?它讓人對未知保持好奇,對習以為常的事物產生疑問。這種思考能力,難道不比任何具體的職業技能更有價值嗎?」

也許,真正的問題不是「讀哲學能幹嘛」,而是「不讀哲學,我們還剩下什麼」。在這個裝滿答案卻缺乏問題的時代,我們最需要的,或許正是哲學帶來的那種不安與困惑。

因為只有在不安與困惑中,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思考。而開始思考,就是開始真正地活著。​​​​​​​​​​​​​​​​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容我說
97會員
102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容我說的其他內容
2025/02/12
寫作的真正意義並非在於追尋外在的認同,也不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讚賞;它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伴著我在每一個孤獨或狂喜的瞬間,見證著我那不斷變化卻始終真實的自我。對你而言,你又為何開始寫作呢?
Thumbnail
2025/02/12
寫作的真正意義並非在於追尋外在的認同,也不是為了博取他人的讚賞;它只是單純地存在著,像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陪伴著我在每一個孤獨或狂喜的瞬間,見證著我那不斷變化卻始終真實的自我。對你而言,你又為何開始寫作呢?
Thumbnail
2025/01/23
我們這代人,像是一群被困在玻璃魚缸裡的洄游魚,徒勞地繞著圈,彼此凝視,眼神裡交織著困惑、麻木,以及揮之不去的厭煩。這厭煩,如同缸底的淤泥,日漸堆積,渾濁了原本清澈的水,也遮蔽了我們望向遠方的視線。 這一切,或許可以從「人是什麼」說起。
2025/01/23
我們這代人,像是一群被困在玻璃魚缸裡的洄游魚,徒勞地繞著圈,彼此凝視,眼神裡交織著困惑、麻木,以及揮之不去的厭煩。這厭煩,如同缸底的淤泥,日漸堆積,渾濁了原本清澈的水,也遮蔽了我們望向遠方的視線。 這一切,或許可以從「人是什麼」說起。
2025/01/20
總有一天,母親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養育者」。
Thumbnail
2025/01/20
總有一天,母親會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養育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老師,我想問,大學學的知識對你現在的工作有多大幫助?」 這是一位學生在我演講時提出的問題。我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不到 10%。」 這個回答讓全場安靜了一下。為什麼?因為人生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學校教給我們的知識,而是我們如何運用它,如何培養技能,甚至更重要的——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
Thumbnail
「老師,我想問,大學學的知識對你現在的工作有多大幫助?」 這是一位學生在我演講時提出的問題。我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不到 10%。」 這個回答讓全場安靜了一下。為什麼?因為人生真正重要的,不只是學校教給我們的知識,而是我們如何運用它,如何培養技能,甚至更重要的——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
Thumbnail
這個問題凸顯常人對以下三件事的誤解:大學、職業和人生。
Thumbnail
這個問題凸顯常人對以下三件事的誤解:大學、職業和人生。
Thumbnail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Thumbnail
1. 不懂學系與社會分工之間的深層連結: 很多研究所學生在選擇科系時,通常只關注到個人的興趣或是學術上的成就,卻忽略了這個選擇將來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例如,物理系、應用數學系、統計系、機器學習系的學生在進入這些學門時,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自己未來會在哪些行業發揮,像是物理系畢業生常
Thumbnail
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會嗎?不知道自己喜歡、擅長什麼嗎?與你分享 2 種自我提問心法,幫助你在每一段工作、生活中,逐步認識自己,找出自己能投入心力的地方,並逐步朝向理想的生活邁進。
Thumbnail
大學畢業什麼都不會嗎?不知道自己喜歡、擅長什麼嗎?與你分享 2 種自我提問心法,幫助你在每一段工作、生活中,逐步認識自己,找出自己能投入心力的地方,並逐步朝向理想的生活邁進。
Thumbnail
這是句很符合人直線思考的問句。 應該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改不掉的思考模式。」 嵐嵐記憶猶新,在入學的時候會看到各系老師說「我們系畢業可以做哪些行業。」 然後臨近畢業潮,嵐嵐看見了好多人都在做或是找一些不是本科系相關的事情。 有些老師也會跟學生討論你要不找一些其他非科系相關的工作。 這些場景
Thumbnail
這是句很符合人直線思考的問句。 應該可以說「這是現代社會改不掉的思考模式。」 嵐嵐記憶猶新,在入學的時候會看到各系老師說「我們系畢業可以做哪些行業。」 然後臨近畢業潮,嵐嵐看見了好多人都在做或是找一些不是本科系相關的事情。 有些老師也會跟學生討論你要不找一些其他非科系相關的工作。 這些場景
Thumbnail
不知道自己讀大學是不是對的嗎?不知道讀了這些出了社會之後會不會用到?想逃避?想放棄?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吧,事情永遠都不會比你想的還要糟糕。聽聽自己的心聲,並跟隨著他,讓他帶著你繼續前進吧。
Thumbnail
不知道自己讀大學是不是對的嗎?不知道讀了這些出了社會之後會不會用到?想逃避?想放棄?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吧,事情永遠都不會比你想的還要糟糕。聽聽自己的心聲,並跟隨著他,讓他帶著你繼續前進吧。
Thumbnail
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Thumbnail
上週,幾個學生問了這個問題:  「為什麼一定要念大學?如果我不唸大學,會怎樣嗎?」 這是一個大哉問,甚至,他們問的,恐怕也是我這個前線高三教師,某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疑惑。再三督責著小羊們用功念書,但把他們都送上理想大學,就是我的使命了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