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後心得|記得你對自己的承諾:遇到挫折時該如何面對與改變自己

更新於 2021/08/2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記得你對自己的承諾》被列為《企業》(Inc.)雜誌評選年度十大最佳商管書之一
這本書用很輕鬆的故事,告訴我們遇到挫折時該如何面對與改變自己。其實故事很簡單,主角麥可就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每天都非常努力、非常認真的工作和過好每一天,但往往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沒有照顧到自己的身體,甚至與周遭人的關係。
主角麥可與妻子莎拉正共同開創事業,沉重的經營壓力導致麥可在某次晨跑時昏厥在路邊,當時很幸運的是有一位木匠救了他,將麥可送至醫院,只留下一張簡單的名片就離開了,而經過這次昏倒的事件,被妻子下令先休息一陣子不准進公司,這讓一直以來都忙於工作的麥可心中充滿恐懼,麥可趁著休養這段時間想去謝謝這位木匠,起初在聯繫木匠時,對木匠的名片設計以及聯繫方式都覺得這位恩人的行銷能力很差勁,卻沒有想到,他前去造訪的這位救命恩人,將分享許多智慧,讓遭遇各種恐懼與失敗的麥可開始展開對生命,以及工作意義上的重新思索,並且挽救自己即將可能失去的事業。
透過主角麥可與木匠的對話,發現挫折並不恐怖,生命帶給我們的挫折都是有其用意,過程中將學習與自己對話並勇敢接受失敗,察覺內在的轉變,這都會成為養分,讓我們從中學習,換個方式再繼續。

究竟想要什麼人生

我跟麥可一樣是個非常重視工作,視工作為生活重心,但在疫情五月中旬大爆發時,開啟了WFH工作型態,起初待在家裡,揮別了沒有跟客戶接觸的日子,不需要加班巡活動以及減少通勤時間,我開始了準時下班的模式,我該做些什麼?這讓我感到焦慮、失眠,直到看了《記得你對自己的承諾》,我開始反覆問著自己,我不厭倦現在的工作,也沒有離職念頭,但對未來卻充滿著害怕,除了工作之外,生活的樣貌是什麼?我現在是什麼樣的狀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呢?
我對答案非常模糊,甚至懷疑這麼努力的自己,開始否定自己,該不會答不出來的、這樣的我是在隨波逐流?還是我有照著自己規劃設計出來的人生走呢?明明這麼認真過生活,此刻卻覺得身心燃燒殆盡,像個空殼。
模糊的事物可以重新聚焦,只要問對問題,拿出最好的策略
木匠說,你必須問自己這些問題:如果你現在健康狀況最佳、精神體力正好,一切都很完美的話,生活是什麼樣子?你追求工作成就時,你的家庭狀況如何?你希望如何看待自己?你想要的感覺是什麼?
這些簡單的問題很有力量,需要藉由自己去實證並養成習慣,但簡單不代表容易,得付出行動。
讓我更加深刻是故事前段教會我,學習與自己對話,而不是傾聽自己。如果我傾聽自己,往往只會聽到負面思考,對一切也只會更加充滿恐懼跟懷疑,不知不覺還會開始自我批判,而現在我學會與自己對話,可以試著給自己加油打氣,一件事情連續問自己三次為什麼,幫助自己走出負面的混亂思想。
永遠不要因為義務而去做任何事,帶著感恩與愛來做每件事,會更有力量。
當人們感受到壓力時,會出現的障礙就是恐懼,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幸運,這樣的恐懼推著我們努力,越想證明自己征服了恐懼,反而在成功之後更害怕失去,而承受更多的恐懼。
木匠讀出麥可的心事,我就跟麥可一樣,我們都害怕沒有方法,但這有方法的:唯有專注在愛,恐懼就會愈來愈淡。
愛那些恐懼,會讓你更有勇氣
愛這些掙扎,會讓你更珍惜得來不易的成果
過去一年我質疑自己的愛是否存在,懷疑無法愛自己、愛其他人,但有位朋友告訴我,有個好消息,就是大家都在學習這個課題。如同木匠對麥可一樣溫柔的提醒,這段時間我也透過這位朋友的對話,開始面對內心的恐懼,嘗試了解『愛』這件事情。
這個故事講了三個很重要的概念:愛、服務、關懷
關於愛,很多時候我們感到失落時,總覺得為什麼我對你的好,你怎麼不理解?我已經付出愛了,為什麼事情卻總是事與願違?那樣的愛,像是在證明自己有能力給予,或是想要被愛、被需要。
但『愛』這件事情,並非你付出,我就要全盤接受,且也沒有義務這麼做,我們應該心懷感恩,接受每個事件的發生,我想這就是這本書中所謂的『愛』。
而故事中木匠提到的『服務』,就像是我們都知道這些道理,但執行的人到底有多少呢?真的去聚焦在對方身上,好好的『關懷』了嗎?
明明在工作上也是,當你深入分析市場,觀察消費者,你得去了解你的產品該如何幫助人改善生活,怎麼在自己身上就忘記了呢。
我從書中學習嘗試調整每一次的內在對話,也正巧,送我這本書的人,在我閱讀這本書時,偶爾會在訊息上透過簡單的對話,讓我反思自己對『愛』的不了解,這使我與故事中的內容串連起來,我開始思考生活的目的與價值,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當看完《記得你對自己的承諾》,與自己對話後,發現沒有像以往這麼恐懼不安,每一個事件都讓我深深感激,我仍相信吸引力法則會讓我往對的方向前進。
木匠除了告訴我們方法,也提醒努力了也還是有可能失敗,而這個挫折時常會讓人陷入驚慌失措,但人生沒有白吃的苦,失敗不是定局,失敗的意義在於精粹著我們,讓我們成為該有的樣子,此刻的我們是什麼樣的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接納恐懼、挫折感,拿出更多的信心和勇氣幫助我們成長,繼續往前邁進。儘管我們具體實踐愛、服務、關懷三個原則,都需要時間淬煉,所以不需要急於察覺內在的轉變,也不用得到外界的認同,這都沒有關係的。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很高興成為Skyline國際機會平台的活動特派員來參加這次的講座—【從印花樂到國際新聞Podcast,敏迪選讀跨界斜槓的自品牌人生】。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場講座的一些紀錄以及個人想法。
Thumbnail
釐清初衷,才能不忘初衷,讓初衷打動內心深處的自己,因此是自己打從內心深處渴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讓這份原動力取代意志力,讓自己不是總在想方設法、處心積慮地刻意做出改變。
Thumbnail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這是摘自艾文‧托佛勒的名言,看到當下有些刺眼,當重新審思這個世代變遷的速度,和取得文憑期間所受的教育學習竟有大程度的斷層,就不得不省思一番了。
Thumbnail
這一款財富流的桌遊,卻讓我們看到了彼此的理財盲點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大富翁」吧? 或是讀過《富爸爸窮爸爸》裡面的「老鼠賽跑」現金流遊戲呢? 一個月前,藉由朋友的分享,我去參加了人生第一場「財富流」沙盤體驗遊戲,起初只是因為聽到介紹說,可以藉此察覺自己與金錢的關係,以及感受自己與生俱來的財富天賦
Thumbnail
所有的關係都來自於和自己之間的關係,所以要改善自己所見的外境,就必須得先看回自己的內在,真正療癒自己的傷痛,而這第一步就來自於要先真正愛自己,愛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祕密》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與「心想事成」相呼應。但是,要達到「心想事成」需要更進一步的做法,《祕密》中並未提到,而這就是張德芬要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當中告訴大家的。
Thumbnail
自古以來的愛,有著美好的結局,都成為人們相似的甜美印記,而帶著遺憾完結的,卻成了一個個關於愛的故事。我們能做的,也許是透過幾首歌曲、幾部電影中,尋找共鳴得以慰藉,而《後來的我們》便是這樣的一部電影。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很高興成為Skyline國際機會平台的活動特派員來參加這次的講座—【從印花樂到國際新聞Podcast,敏迪選讀跨界斜槓的自品牌人生】。今天想跟大家分享這場講座的一些紀錄以及個人想法。
Thumbnail
釐清初衷,才能不忘初衷,讓初衷打動內心深處的自己,因此是自己打從內心深處渴望成為什麼樣的人,讓這份原動力取代意志力,讓自己不是總在想方設法、處心積慮地刻意做出改變。
Thumbnail
21世紀的文盲,不是不會閱讀、寫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學習、不懂得揚棄所學,以及不懂得重新學習的人。 這是摘自艾文‧托佛勒的名言,看到當下有些刺眼,當重新審思這個世代變遷的速度,和取得文憑期間所受的教育學習竟有大程度的斷層,就不得不省思一番了。
Thumbnail
這一款財富流的桌遊,卻讓我們看到了彼此的理財盲點 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玩過「大富翁」吧? 或是讀過《富爸爸窮爸爸》裡面的「老鼠賽跑」現金流遊戲呢? 一個月前,藉由朋友的分享,我去參加了人生第一場「財富流」沙盤體驗遊戲,起初只是因為聽到介紹說,可以藉此察覺自己與金錢的關係,以及感受自己與生俱來的財富天賦
Thumbnail
所有的關係都來自於和自己之間的關係,所以要改善自己所見的外境,就必須得先看回自己的內在,真正療癒自己的傷痛,而這第一步就來自於要先真正愛自己,愛那個不完美的自己。
Thumbnail
《祕密》中提到的「吸引力法則」與「心想事成」相呼應。但是,要達到「心想事成」需要更進一步的做法,《祕密》中並未提到,而這就是張德芬要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當中告訴大家的。
Thumbnail
自古以來的愛,有著美好的結局,都成為人們相似的甜美印記,而帶著遺憾完結的,卻成了一個個關於愛的故事。我們能做的,也許是透過幾首歌曲、幾部電影中,尋找共鳴得以慰藉,而《後來的我們》便是這樣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