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羽毛球選手為抗衡對手的「聲音騷擾」,出奇制勝,以狂飆「我操!」來壓倒對手晉級,實力可見一斑,須知道如眼鏡可減球速,聲波更可改變球道,就算在這方面沒有足夠數據支持,都無礙國人的理解,此所謂「戰狼戰術」,「我操」在中國有根深蒂固的文化,當年袁崇煥大將軍的一句「屌那媽,頂硬上」已是最佳明證,國人數量多如螻蟻,一「操」有難,八方支援,國人同聲和應,強如基督教徒說「阿們」,能不「操」感動天乎?
粗口文化有多源遠流長自不贅言,粗口對平衡心理的作用亦有所研究,始終罵人的髒話雖難登大雅之堂,卻能大快人心。其在語法運用的彈性,更易於成為一種情緒代號,彷如情緒的大熔爐,而我以為情緒之中,憤怒是最兼具正與負能量的一種,它既能發洩不滿,亦能振奮人心,就像辣的味道一樣。嗜辣者就是愛它的刺激作用。
粗口屬於大眾文化,不限於某個階層使用,而由於它本身所負載的意義不確定性,同時蘊含著使用上的彈性,故重點在於語境,即為何使用、如何使用、何時何地以及何人使用,綜合來看使用的恰當性。
這樣說好像有點複雜,但不難理解。打個譬喻就會明白:痰盂。
還記得當年鄧小平時代,接見外國元首,會議廳內總要放著痰盂才行,這種設置早成笑柄,但是必需的,難道你叫中置領導人有痰往下嚥嗎?還是吐在地毯上算了?吐在痰盂裡不就是文明的表現嗎?大剌剌地往盂裡放飛劍,是何等的自信呢。
就實在,在舊式茶寮與茶樓上都隨處可見痰盂,可見吐痰儼如國粹,如奧運增設吐痰項目,中國能不囊括所有獎牌麼?對很多中國人而言,隨處吐痰天經地義,吐在痰盂裡是文明表現,吐痰文化上得大台,吐髒話文化又有何不可?強國做甚麼都強,吐痰是日常,吐髒是高尚,是打倒敵人的策略。
「我操!」的英語諧音是「watch out!」,語義不同,但由於上述所說的粗口特性,亦可涵蓋「watch out」的意義,可解作類「看招!」、「小心!」、「注意!」、「提防!」等等,十分好用,而且別具力量。因此,以後市民若想提醒執法人員有罪案發生,不妨跟他喊一句「我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