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盤中飧」與「盤中餐」之考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昨晚提及「盤中飧」與「盤中餐」,究竟哪一句才對?原來有不少網民,特別是從大陸過來的,還是堅認「盤中餐」是對的,又或者說兩者都可以。所以,昨晚用了不少時間來考證。

首先,哪些認定「盤中餐」的,又或者說兩者都可以的,他們的看點是:
一者、過去那麼多年,大陸的教科書就是用「盤中餐」的。
二者、有不少的古籍也是用「盤中餐」的。

這兩個看點不假。
第一個看點就不必討論了,那是官版。
至於第二個看點,也確實有不少的古籍也是用「盤中餐」的,特別在宋、元、明、清時期所印行的古籍。筆者手頭上那幾本不同版本的《莊子·逍遙遊》,同一句話,就這個「飧」字已經出現了三個版本了。

要回應第二個看點不難,那是自宋朝之後的,有抄錯刻錯的,在所難免的。那麼,在宋朝之前呢,這個「飧」字,是常用的。最早出現這個「飧」字的,相信是:

《詩經·魏風·伐檀》:不素飧兮。

《周禮·掌客》:飧五牢。

《儀禮·聘禮》:宰夫朝服設飧。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乃饋盤飧,寘璧焉。

《左傳·昭公五年》:宴有好貨,飧有陪鼎。

《莊子·逍遙遊》:適莽蒼者,三飧而反,腹猶果然。

其次,在唐朝,杜甫(公元712-770年)《客至》:
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種樹郭橐駝傳》:
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李紳(公元772-846年),也就是哪個時期的。

至於《紅樓夢》第一二零回:
雨村還要再問,士隱不答,便命人設具盤飧,邀雨村共食。

以上的資料,大家在網上都找得到;不過,要是大陸出版的,恐怕有些原文已被更改成「餐」了。

故此,咱們姑且把問題放一放,先回到原詩那裡看,看看能不能發現問題的端倪。

唐·李紳《憫農》:
春天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李紳說: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穫很多米粒……有誰想到,碗中的米飯,粒粒都流著農夫的血汗呢!

既然是「粒粒」,自然就是指米飯啦,又怎麼會是「餐」(meal)呢?
(寫於2020年8月14日於海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6會員
842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3/25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2025/03/25
剛剛在一個(臺灣)頻道留言:   有個題外話,「說服力」的「說」17:02,在陸區是唸說話的說;而在臺區,傳統是唸「稅」的。不知道博主是來自哪個地區呢?   2025-3-26
2025/03/23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2025/03/23
有個陸媒節目,論及天將降大任於「是人」?還是「斯人」? 其實,「斯人」還是「是人」,兩者都沒錯。斯人的「斯」,代詞,此、是、這。至於「是人」的「是」,形容詞,此。例如:是日。 我手頭上的那些四書,全是「是人也」。 另外,在0:01字幕「篡改」,正確是「竄改」。「篡改」是現代漢語詞典用的,那是錯
2025/03/21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2025/03/21
剛才在一個內媒外輸的頻道留言:   雅鑫,不好意思!有個讀音,是要更正的。0:06「夫少者…」的哪個「夫」,是發語詞,展開說明,該讀第三聲。   另外,附帶一提,有人刻意批評中文沒有語法、沒有邏輯,上述例子,就是語法。我學生時期,是要必修中文語法和邏輯的。   還有一個讀音,也要更正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想追索先秦戰國人事,《戰國策》不容錯過。
Thumbnail
想追索先秦戰國人事,《戰國策》不容錯過。
Thumbnail
《試院雜詩五首 其一 》南宋 · 朱熹 齋宇夜沉寂,凄凉群物秋。 卧聽簷瀉盡,心屬故園幽。(見下首詩作) 了事知何日,分曹喜勝流。 笑談真暫爾,不敢恨淹留。 宋 劉子翬《雜韻》四首之ㄧ 簷溜停清瀉,林聲息怒號。 水浮秋色遠,山帶夕陽高。 短短的一首五言絕句,就能勾畫出一幅「恬靜」的山水圖!功力不淺啊
Thumbnail
《試院雜詩五首 其一 》南宋 · 朱熹 齋宇夜沉寂,凄凉群物秋。 卧聽簷瀉盡,心屬故園幽。(見下首詩作) 了事知何日,分曹喜勝流。 笑談真暫爾,不敢恨淹留。 宋 劉子翬《雜韻》四首之ㄧ 簷溜停清瀉,林聲息怒號。 水浮秋色遠,山帶夕陽高。 短短的一首五言絕句,就能勾畫出一幅「恬靜」的山水圖!功力不淺啊
Thumbnail
前篇「干將磨欲盡,無位可恩酬。」的續集: 秤砣/錘的俗諺: 客語:【公不離婆,秤不離砣】 閩語: 「有毛食到棕簑 無毛食到秤錘」 「二月初二彈雷,稻仔較(khah)重過秤錘」 「五月十九響聲雷,番薯賽過大秤錘」。 這裡來說兩個字,砣,賽! 《代吳兒作小至後九九詩八解 其七》 宋 · 張侃 五五三三拋
Thumbnail
前篇「干將磨欲盡,無位可恩酬。」的續集: 秤砣/錘的俗諺: 客語:【公不離婆,秤不離砣】 閩語: 「有毛食到棕簑 無毛食到秤錘」 「二月初二彈雷,稻仔較(khah)重過秤錘」 「五月十九響聲雷,番薯賽過大秤錘」。 這裡來說兩個字,砣,賽! 《代吳兒作小至後九九詩八解 其七》 宋 · 張侃 五五三三拋
Thumbnail
對於中國文學史上,詞體的興衰與流變,做出簡單的介紹。
Thumbnail
對於中國文學史上,詞體的興衰與流變,做出簡單的介紹。
Thumbnail
整本書很有文青的fu。諸如「青精飯」、「撥霞供」等名目,更彷彿飯菜一入口就high到可以修仙了。
Thumbnail
整本書很有文青的fu。諸如「青精飯」、「撥霞供」等名目,更彷彿飯菜一入口就high到可以修仙了。
Thumbnail
「回到家以後,老僕人為陳恭端來一碗羊肉羹,拿來兩塊餌餅。」
Thumbnail
「回到家以後,老僕人為陳恭端來一碗羊肉羹,拿來兩塊餌餅。」
Thumbnail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1)何莫學夫《詩》(2)。《詩》,可以興(3),可以觀(4),可以群(5),可以怨(6)。邇(7)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8)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序】小毖,嗣王求助也。 呼!最後最後,還是要來講台語的議題,今天談詩句中兩個字,一個是「拚」,一個是「螫」!
Thumbnail
《論語.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1)何莫學夫《詩》(2)。《詩》,可以興(3),可以觀(4),可以群(5),可以怨(6)。邇(7)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8)於鳥獸草木之名。」 【詩序】小毖,嗣王求助也。 呼!最後最後,還是要來講台語的議題,今天談詩句中兩個字,一個是「拚」,一個是「螫」!
Thumbnail
 傳說清朝乾隆皇帝有次下江南私訪,遇見一孩童。乾隆問:「上學堂了嗎?」孩童說:「上過。」又問:「唸過《論語》嗎?」答曰:「唸過。」乾隆欲要考一下這孩童,當即指著牆上「此巷不通」四個字,問孩童:「認識這些字嗎?」孩童說:「認識三個。」乾隆又問:「哪三個?」孩童答:「巷——不——通,頭一個字不認識。」
Thumbnail
 傳說清朝乾隆皇帝有次下江南私訪,遇見一孩童。乾隆問:「上學堂了嗎?」孩童說:「上過。」又問:「唸過《論語》嗎?」答曰:「唸過。」乾隆欲要考一下這孩童,當即指著牆上「此巷不通」四個字,問孩童:「認識這些字嗎?」孩童說:「認識三個。」乾隆又問:「哪三個?」孩童答:「巷——不——通,頭一個字不認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