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昨晚寫了【「君君、臣臣」是君權主義嗎?】這篇長文,再三閱讀,覺得有兩個點,還挺滿意的。
第一個點:
孔子的思想以人為本,以仁為綱。以人為本者,乃尊重人格的平等;以仁為綱者,乃尊重人性的自由。
第二個點:
筆者把齊景公回應孔子的話,意譯成「…即使是經濟強國,我還能夠以此而自豪嗎?」
首先,點評第二個點。
齊景公聽了孔子對為政扼要的精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後,竟然能夠謙虛地回應孔子。原文說: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顏淵11】
而老朽卻把這句話意譯成:
「您說得很有道理啊!要是君不盡君道,臣也不會盡臣道;父不盡父道,子也不會盡子道。即使是經濟強國,我還能夠以此而自豪嗎?」齊國當時的確是經濟強國啊。一個經濟強國的國君,尚且能夠謙虛納言,又何況是其他小國呢!
其次,點評第一個點。
筆者說:「孔子的思想以人為本,以仁為綱。以人為本者,乃尊重人格的平等;以仁為綱者,乃尊重人性的自由。」
在孔子的時代,雖還沒有「平等」與「自由」的概念;但,在孔子的思想裡,的確經常都涵蓋著「平等」與「自由」的觀念。
孔子開創平民教育,只要肯學,他就肯教,因為人人皆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機會,這因為人格本是平等的呀。到孟子的時候,更明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即人人都有平等的機會而成為聖人啊!
「以仁為綱者,乃尊重人性的自由」,這句話可以說是老朽的「心在筆先」。綱,就是帶領、主導。人是有德性的自由的,例如,仁者,能好人,亦能惡人(好、惡均讀去聲,即喜好、厭惡)…換句話說,以仁為綱,即以仁作帶領、作主導,這是因為人有人性的自由。用康德的說法,就是自由意志。
自彈自唱,君以為然乎?
2021-9-5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2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什麼叫做「大學」呢? 什麼叫做「大學之道」呢?
黑耗子、白耗子,不被抓到就是好耗子。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孔子愛國嗎? 當然愛國啦,可他更愛天下人。
為什麼「無怨」那麼難呢? 蓋人之所以有怨,實因對自己沒有安全感,而必須要憑藉一些外在條件(財富、名聲、權力、地位、面子)來支持自己的存在。而哪些外在條件一旦不能滿足、甚至落空的話,自然就會怨。 故此,要無怨,就必須挺立自主的人格,做到不卑不亢,凡事都以平常心看待,既不必羨慕別人,也毋須自卑不如人。
過去提起「君君、臣臣」這句話,不少人就批判儒家屬於君權主義;也就是說,儒家是主張君尊臣卑,君上臣下,純屬上下從屬的關係。
什麼叫做「大學」呢? 什麼叫做「大學之道」呢?
黑耗子、白耗子,不被抓到就是好耗子。
二揀一,寧可失人呢,還是甘願失言?
孔子愛國嗎? 當然愛國啦,可他更愛天下人。
為什麼「無怨」那麼難呢? 蓋人之所以有怨,實因對自己沒有安全感,而必須要憑藉一些外在條件(財富、名聲、權力、地位、面子)來支持自己的存在。而哪些外在條件一旦不能滿足、甚至落空的話,自然就會怨。 故此,要無怨,就必須挺立自主的人格,做到不卑不亢,凡事都以平常心看待,既不必羨慕別人,也毋須自卑不如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孔子的思想,尤其是對仁的提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影響力。仁不僅是簡單的人性德行,更是對人與人之間最合理關係的探討。儒學強調感同身受、同理心,而這些價值在現代社會依然適用。儘管面臨快速的社會變遷,儒家核心思想仍需繼承,並隨著時代調整,繼續引導我們探索人生的意義與人際關係的價值。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第五)。  公孫僑,字子產,鄭國大夫。孔子稱讚他說:『他有君子的四種品德:『為自己做事謙恭,事奉上司謹敬,養護百姓予以好處,差遣百姓合乎時宜』。  其實是三個方面,一為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第三)。 定公,魯國國君。『定』是他死後的諡號,是個美諡。據《周公諡法》,『大慮靜民曰定,純行不爽曰定,安民大慮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魯定公問君臣相處之道,孔子認為,君指派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