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給失去「自我」的媽媽們,找回完整自己的心靈處方箋!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其實我一直覺得養育小孩是一件很不人性的事情。


還記得產後有長達三年的時間,不僅全身痠痛到不行,往前彎腰或往後仰都會痛不欲生,後來是自費去做了物理治療及勤做瑜伽才獲得緩解,這期間甚至也有板機指、骨盆及腳踝歪斜的問題,或許有人會覺得不過是生了個孩子,怎麼可能會有如此嚴重的後遺症?肯定是坐月子期間沒有好好吃補品或自己姿勢不良所導致的結果,說穿了就是媽媽咎由自取,實在不值得同情。


無論真正造成的原因是什麼,似乎大眾對於母職有一種很奇怪的心態,彷彿成為了媽媽就肯定要「吃苦」,時常聽到有婆婆會揶揄媳婦日子過得輕鬆來暗指不稱職,其實只是出於嫉妒心態而說出這樣的話語,難道每天愁眉苦臉又刻骨耐勞的形象才是完美的母親形象嗎?


偶爾在公眾場合看見情緒崩潰的媽媽,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這位媽媽肯定壓力很大,雖然大聲斥責孩子的行為實在不妥當,但我們在關切孩子是否受到不當管教的同時,卻鮮少人會關心媽媽的心理狀態,反而會先看到媽媽的錯誤而加以討伐。


原來,一個女人在生下孩子之後,就已經喪失了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也幾乎沒有人願意去傾聽媽媽內心的脆弱,因為我們知道換來的會是訕笑媽媽的玻璃心,甚至拿媽媽的脆弱去指責沒有保護孩子的能力,於是媽媽成為了一座孤島,只能想辦法自癒自娛。


《你不只是媽媽,也是你自己》的作者即開宗明義告訴所有媽媽必須培養自我治癒的力量,雖然覺得有些洩氣與悲哀,但也確實是我們需要去學習與轉換心態的,就如同每個人的功課都無法讓他人代寫,即便有「爸爸」這個角色,也肯定無法百分之百理解媽媽的無助與孤單,所以媽媽要對自己的困境更有意識,如此一來才能自救或尋求外援。


最常見的狀況是孩子犯了一點小錯,原本應該是提醒孩子幾句就可以讓事情過去,沒想到自己卻勃然大怒讓親子關係陷入僵局,媽媽必須要有能力去意識到此時此刻的自己是否情緒到達了臨界點?而讓自己失控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由於媽媽平時都很忙碌,鮮少有機會去好好觀察自己的日常變化,很多時候會誤以為自己的怒氣是小孩所造成,但其實背後的原因可能是自己過度焦慮或壓力爆棚所引起。


作者從產後的賀爾蒙開始聊起,也談到母愛缺乏與育兒焦慮,尤其夫妻之間的感情依附也會對育兒產生重大的影響,我覺得有趣的是書中提到媳婦面對婆婆的百般要求可以採取「Yes」的策略,這當然不是要我們對婆婆百依百順,而是先以接受來取代反抗,理由是讓婆婆在第一時間可以感受到接納,那事後該如何作為與因應就可以再想辦法尋求改變的空間,講白一點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作者認為不需要切斷關係才能解決問題,有時候圓融處世也能獲得雙贏。


我希望所有的女人都能認知到當身份轉換為「媽媽」,那所謂的「自己」肯定不會是以前的自己,千萬別執著於要完全恢復過往的生活而陷入糾結,只要人在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任務,「自己」始終沒有變,只是該做的事情不一樣罷了!


當媽媽拋開「失去」的思維,將會慢慢改善心理不平衡的狀態,也才能以愛的視角來看待萬事萬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射手媽咪婷婷的沙龍
213會員
1.3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2025/04/29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Thumbnail
2025/04/29
當你做不完堆積如山的工作,你會採取什麼樣的行動? 我猜測多數人會選擇花更多時間來處理,於是工作超時所導致的後續問題讓我們的生活品質及身體健康出現危機。 如果可以,我們都希望可以少花點時間工作,而《慢速工作力》便是告訴我們其實並不需要瘋狂忙碌,也能讓我們的工作既有意義又同時具有價值
Thumbnail
2025/04/26
相信許多人聽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代表的是男性就必須要展現剛強的氣概,不能被人發現軟弱的一面。 也因為如此,養育男孩的標準注定與女孩不同,比如男孩不能喜歡粉紅色,或是玩娃娃會被取笑,都是對於男性有著既定的框架,也使得許多氣質較為不同的男性感到痛苦,甚至在成長的過程飽受霸凌。
Thumbnail
2025/04/26
相信許多人聽過「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代表的是男性就必須要展現剛強的氣概,不能被人發現軟弱的一面。 也因為如此,養育男孩的標準注定與女孩不同,比如男孩不能喜歡粉紅色,或是玩娃娃會被取笑,都是對於男性有著既定的框架,也使得許多氣質較為不同的男性感到痛苦,甚至在成長的過程飽受霸凌。
Thumbnail
2025/04/25
身為快小姐,我實在對於動作慢吞吞的人感到沒有耐性,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快不起來,猶如樹懶一樣是天性使然,而非故意放慢速度。 《慢先生快小姐》講的就是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男女相遇,總覺得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在相處上也有所困難,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還是乾脆換一個人相處看看呢? 繪本中的兩
Thumbnail
2025/04/25
身為快小姐,我實在對於動作慢吞吞的人感到沒有耐性,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快不起來,猶如樹懶一樣是天性使然,而非故意放慢速度。 《慢先生快小姐》講的就是兩位個性截然不同的男女相遇,總覺得兩個人的步調不一致,在相處上也有所困難,那到底該怎麼辦呢?還是乾脆換一個人相處看看呢? 繪本中的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每當我感到又忙又累而忍不住抱怨碎念的時候,女兒偶爾會從口中吐出一句話:「誰叫妳要生小孩!」 這讓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當我的母親也抱怨相同事情的時候,我們身為子女的也會跟她說:「沒有人叫妳做這些,是妳自己要做的,妳也可以選擇不做啊!」 上面的這些話語,直白地令人難以反駁,也幸好我們這三代的女性都
Thumbnail
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才算正式開啟療癒自我創傷的旅程,原因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看見以往小時候,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情,原來都是一道又一道的傷口,我活在看似“健全“的家庭,沒有吃不飽穿不暖,只是沒有愛...
Thumbnail
自從生了孩子之後,才算正式開啟療癒自我創傷的旅程,原因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看見以往小時候,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情,原來都是一道又一道的傷口,我活在看似“健全“的家庭,沒有吃不飽穿不暖,只是沒有愛...
Thumbnail
《因為我是女性》本書提及七〇、八〇年代,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的文化傳承之下,我們的母親如何生存?在這一代又一代之間,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份的認識? 女性在家庭裡主要的身分,即女兒、母親、妻子和自己。女兒常常被要求孝順聽話,母親需要奉獻付出,妻子應當賢淑持家。
Thumbnail
《因為我是女性》本書提及七〇、八〇年代,在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觀念的文化傳承之下,我們的母親如何生存?在這一代又一代之間,又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女性身份的認識? 女性在家庭裡主要的身分,即女兒、母親、妻子和自己。女兒常常被要求孝順聽話,母親需要奉獻付出,妻子應當賢淑持家。
Thumbnail
書名聳動簡直接近標題黨,根據23位年齡不等的以色列媽媽(也有已經是奶奶)的訪談,作者逐步建立起母職的發生以及經歷中的矛盾,而後悔不論在哪個議題上,都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藥房沒賣後悔藥的狀態。母職在作者筆下,只是特別病態的不可言說,而訪談挖出了一些她們匿名說了的部分。 先從想不想成為母親談起,過去單身、
Thumbnail
書名聳動簡直接近標題黨,根據23位年齡不等的以色列媽媽(也有已經是奶奶)的訪談,作者逐步建立起母職的發生以及經歷中的矛盾,而後悔不論在哪個議題上,都是千金難買早知道,藥房沒賣後悔藥的狀態。母職在作者筆下,只是特別病態的不可言說,而訪談挖出了一些她們匿名說了的部分。 先從想不想成為母親談起,過去單身、
Thumbnail
總有許多親友或路人在看到媽媽對孩子不耐煩或有情緒的時候,會說:做媽媽的怎麼可以對小孩不耐煩?孩子這麼可愛,怎麼捨得對他兇喔~~ 常常有許多媽媽會找我諮商說:「我是不是病了?怎麼會罵孩子甚至對他這麼沒耐心?」但我常回答:如果沒有這些情緒才真的是病了吧?」 媽媽們辛苦了!
Thumbnail
總有許多親友或路人在看到媽媽對孩子不耐煩或有情緒的時候,會說:做媽媽的怎麼可以對小孩不耐煩?孩子這麼可愛,怎麼捨得對他兇喔~~ 常常有許多媽媽會找我諮商說:「我是不是病了?怎麼會罵孩子甚至對他這麼沒耐心?」但我常回答:如果沒有這些情緒才真的是病了吧?」 媽媽們辛苦了!
Thumbnail
「媽媽只生了女生,所以被親戚看不起」。年幼的她認為自己本身的存在讓感到媽媽失望。此篇描述我是如何陪伴這種連根刨起的失望,與軟化過往的僵固思考脈絡,讓她在自責中得到些微喘息空間。
Thumbnail
「媽媽只生了女生,所以被親戚看不起」。年幼的她認為自己本身的存在讓感到媽媽失望。此篇描述我是如何陪伴這種連根刨起的失望,與軟化過往的僵固思考脈絡,讓她在自責中得到些微喘息空間。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最後,如果你也曾對母親或女兒有一種,沒來由無法言語的感覺、很像尷尬,又像不會癒合且一直化膿的傷,請勇敢的翻閱這本書,可以解開許多「母女」之間很微妙的拉扯與情感混雜。 因為你更明白這樣「真實」的情緒了,所以即便關係或感受仍是彆扭的,起碼都可以更加接受並擁抱它與她。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Thumbnail
這是「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封,道盡一個媽媽可能的恐懼。沒有感受到的愛,怎麼給?就像看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哭鬧討奶,但是媽媽還沒泌乳一樣,擔心無法滿足女兒的焦慮,與自己滿身的疲累,情緒的張力,通通在這個沒有辦法,卻一定要想到辦法的媽媽身上。 這本書的閱讀契機,來自於一個需要幫忙的邀請,我試著從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