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擔任工作人員的營隊長達兩個月,每週都會有不同的學員前來營區待上一週進行課程和創作,所以營隊的主辦方需要不斷更換菜色提供給每一位參與的人。當然各式各樣的菜色中,一定也會出現米料理,有點不同的地方是,就算有米飯的出現,我們的主食也還是以法國麵包為主(歡迎看上一篇關於法國麵包的介紹),米料理基本上會是以配菜的形式出現!

米的種類比較像是泰國香米的類型(詳細的品種不太清楚),但跟台灣的飯比起來,會是比較鬆,粒粒分明,硬一點的口感。通常飯都會拌入洋香菜和一些義式香料調味,跟在亞洲文化吃飯的感覺完全不一樣。
不過每次出現有米飯的配菜時,最有趣的就是除了小朋友之外,大家不會用湯匙吃飯!因為吃餐點時,除非是液態的食物,要不然一定都是用盤子承裝,會用或是習慣用筷子的人,我們都覺得要用筷子吃香米,超級困難,但多少能夠夾起來一些,但相反地很多人都用叉子吃鬆鬆的香米!(看到他們吃起來很艱辛...)

我當下覺得學到了一課,從來都沒有想過這件事情,就像明明很多餐點都不需要切,但他們都還是習慣會使用刀子。原來是因為刀叉是一個工具組,能夠方便他們將食物堆到叉子上進行食用!以前去西式餐廳時,都覺得沒用到擺在桌上的刀子,但是最後店家還是收去清洗很不好意思,會想說他們可以不用先放在桌上,讓有需要的人另外索取就好,但想再想一想,其實這對於西方的飲食文化是基本標配啊!
喜歡這個主題的朋友歡迎追蹤專欄和我的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