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養]盪鞦韆只能三分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圖片選自民視新聞網
在新聞裡你看到什麼呢?
理性的處理問題是理想,但處理問題是重點嗎?有標準答案嗎?
遇到壓力與衝突,並不是每件事情都應該採取問題解決策略,或者說不用那麼快進入問題解決的階段,因為錯誤的理解問題,很可能導致解錯問題。
你看到什麼問題呢?
對我的專業來說,我看到孩子捨不得離開,以及玩太久不管其他排隊的人
也就是只注意自己,不(無法)注意別人的問題
如果是這樣的問題,限制時間能夠解決嗎?
.

進入遊戲的場景

孩子是開心的,所以捨不得結束
阻止孩子繼續遊戲,在他的故事裡我們是壞人
但讓其他人玩不到,孩子在其他孩子裡的故事裡也是壞人

換位思考

孩子只注意自己的視角,對阻礙自己的人感到生氣,甚至攻擊。但是 就算再好的人,在某人的故事裡,也可能是壞人
自制與控制,是在理解這些事情的前提之下。
我夠不夠,其他人有沒有,我的分給別人有什麼損失,又可能有什麼好處?
孩子能夠思考這些之後,忍耐跟等待才有意義。

誰管?

是父母?是政府?
為什麼是二分法?
別忘了最後是要孩子自己管自己
所以其實責任不在父母,也不在政府

需要什麼能力?

孩子是因為管理控制自己的能力不夠,所以才需要週遭的大人協助。
因為大人是自我控制的能手
而孩子是自我控制的生手
這些練習計時、提醒只是輔助孩子自我控制
而思考其他人觀點、感同身受的能力、計畫能力才是 #主軸
然後考慮不同策略
我要不要讓
他很兇怎麼辦

結論

以這個角度來看,用公權力來處理,我認為有些過度簡化
為什麼要倒數呢?因為時間倒數是一種提醒技巧
最主要學的是 思考他人觀點跟 計畫能力
但這點誰能教?我想不是政府
但家長能夠教嗎?看大家只在意計時⌛️這件事情會讓人有些擔心。
技巧是最好教跟最好學的,但是難教的部分往往才是重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開學的時候,校門口就會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爸媽很想要丟包,但是孩子黏牢牢。 要從十八相送畢業 「他哭成這樣,我好像是壞人」家長有可能這樣對自己說 . 有四個訣竅 📌循序漸進不要急 📌提高想像力不害怕 📌加強好經驗喜歡上學校 📌建立界線來讓孩子獨立 . #急躁會帶來反效果 所以從五分鐘
#談教養 #教養   優雅的教養孩子是個美夢 「日式的禮貌安靜」 「法式的活潑外向」 「南韓式的乖巧依順」 「美式的獨立自主」 「然後沒有任何情緒的神話人物」 妳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讓我們回到現實 孟母三遷是媽媽決定的 斷機杼我覺得孟子當下也只是被嚇到 而不是真的懂發生什麼事情 強勢跟情緒沒
#談教養 #教養 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不喜歡負面情緒,不愛接觸,不愛承認,不愛討論。 但是要先認識跟接受情緒,才能覺察以及管理情緒 菲菲生氣了,是一本我上課會使用的書,鮮明的顏色讓孩子能夠感受不同的情緒,貼近兒童的筆觸讓孩子覺得親近好懂。 有生氣的紅色 憤怒的動作 還有冷靜下來的藍色
#談管教 #管教 #程式碼 #需要更新 電腦需要常常更新程式碼,才能防止錯誤或者當機,其實孩子也需要。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不過更正確地來說,我們更新的是孩子的判斷能力,因為孩子會長大,不能一直用同一個標準,不然就會出問題。然而,現實狀況是,我
#談教養 #教養 #Vygotsky #維高斯基 Vygotsky提出的理論很有趣,他認為孩子的潛能很大,有很多可以介入的空間。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近端發展區)是他提出的概念模型,最下面是孩子目前展現的能力,而最外圈則是還辦不到的事情(像是寫本小說阿、算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開學的時候,校門口就會上演十八相送的戲碼。爸媽很想要丟包,但是孩子黏牢牢。 要從十八相送畢業 「他哭成這樣,我好像是壞人」家長有可能這樣對自己說 . 有四個訣竅 📌循序漸進不要急 📌提高想像力不害怕 📌加強好經驗喜歡上學校 📌建立界線來讓孩子獨立 . #急躁會帶來反效果 所以從五分鐘
#談教養 #教養   優雅的教養孩子是個美夢 「日式的禮貌安靜」 「法式的活潑外向」 「南韓式的乖巧依順」 「美式的獨立自主」 「然後沒有任何情緒的神話人物」 妳想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讓我們回到現實 孟母三遷是媽媽決定的 斷機杼我覺得孟子當下也只是被嚇到 而不是真的懂發生什麼事情 強勢跟情緒沒
#談教養 #教養 負面情緒 很多孩子不喜歡負面情緒,不愛接觸,不愛承認,不愛討論。 但是要先認識跟接受情緒,才能覺察以及管理情緒 菲菲生氣了,是一本我上課會使用的書,鮮明的顏色讓孩子能夠感受不同的情緒,貼近兒童的筆觸讓孩子覺得親近好懂。 有生氣的紅色 憤怒的動作 還有冷靜下來的藍色
#談管教 #管教 #程式碼 #需要更新 電腦需要常常更新程式碼,才能防止錯誤或者當機,其實孩子也需要。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不過更正確地來說,我們更新的是孩子的判斷能力,因為孩子會長大,不能一直用同一個標準,不然就會出問題。然而,現實狀況是,我
#談教養 #教養 #Vygotsky #維高斯基 Vygotsky提出的理論很有趣,他認為孩子的潛能很大,有很多可以介入的空間。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近端發展區)是他提出的概念模型,最下面是孩子目前展現的能力,而最外圈則是還辦不到的事情(像是寫本小說阿、算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遊戲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以及家長在孩子玩耍時該如何面對。根據研究,給予孩子十七秒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和思考,這也代表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放手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從遊戲中孩子成長的過程,以及家長在孩子玩耍時該如何面對。根據研究,給予孩子十七秒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主判斷和思考,這也代表家長對孩子的信心。放手是做父母最重要的一課。
Thumbnail
許多家長總是急欲「解決」孩子的問題,卻鮮少想過是否可以轉換思考角度,或是對孩子的行為有多一些好奇與理解。 捫心自問,其實很多時候並不真的是為了孩子著想,而是想要透過矯正孩子的行為來掩飾自己內心的不安,比如別的孩子可以做到,為什麼我的孩子就不行?抑或是孩子一定要在某個時刻做什麼事情才能讓自己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孩子如何在日常中理解和選擇的重要性。透過一個家長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自主選擇的小故事,讓孩子從「糾正」到「選擇」,從中感受到自由和責任。文章探討了孩子內在需求和外在影響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透過良性溝通和引導讓孩子培養自律思考能力。
Thumbnail
教導孩童如何培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遇到日常生活的情境來啟發孩子思考解決方式,並進一步引導他們學習如何正確處理問題。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文章中分享了一段小女孩在玩鞦韆的故事,父親以引導而非命令的方式教導女孩面對同儕需求。同時也提到了父母不願意成長可能導致的傷害,以及在社會中尋求認同感所帶來的影響。最後作者分享了在西方教育環境中體會到的鼓勵獨特與開放性的教育方式。總結,這篇文章呼籲用愛與尊重來引導孩子成長,而不是傳統命令式的教養方式。
Thumbnail
因為它並沒有標準答案,不但牽涉到不同家庭的價值觀,還需要判斷是孩子的真實需求或是權力欲望,以及親子關係是否達到「自由且承擔責任、平等且互相尊重」。
Thumbnail
「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否定了孩子?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父母深思的問題。」 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為了快速有效的教育孩子,不自覺使用了許多帶有否定性的話語。 比如:「不要用跑的!」或「要講幾遍你才聽得懂?」這些話語背後的意圖可能是為了孩子的安全,或是希望孩子學會聆聽和理解,但在孩子的心中,這些